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看综艺

她她with吾爱

吾 · 爱(公众号:吾爱 BE IN)团队由几位心理辅导和咨询行业的从业者组成。 主播艾依、小王子、她她tata,三位均是全职的心理咨询师,是专业的助人者,也是爱好广泛的性情中人。 我们会不定期聚在一起讨论有趣的综艺节目,优秀的电影、电视、纪录片,以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享,欢迎加入我们,听听心理咨询师们怎么说。

Episodios

  1. 24 AGO

    那些通过躯体才能表达的痛和难以被理解的行为背后,孩子们到底在经历些什么?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由心理问题就医途径聊起,谈到了很多儿童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及其心理成因,也聊到了不同学科和专家对于儿童期抽动症的研究和观点。 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第5集是我们本期播客讨论的主要内容,片子前半部分集中呈现了2个青少年的案例。青春期的孩子们在情绪情感方面往往会表现出敏感、冲动,时而自我中心,时而又脆弱无助的状态,让成人琢磨不定,又爱又恨。片子里的2位少年因各自不同的原因服用了过量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在医院的急诊科,我们看到了他们主动求助和求生的渴望,但我们也能真切的看到他们仍深陷痛苦的漩涡,那些来自成人世界的控制、焦虑、不理解甚至是攻击和伤害,也在深深的刺痛他们还未成熟的心智。 在纪录片中医生们对“非轻生性自伤”进行了科普:是指个体出现不被社会认可,无明显自杀意图,在意识层面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且不会造成致命危险的一系列的反复、故意、直接、多样的行为表现。过量服药和服用非食用的化学试剂都是一种非轻生性自伤的行为,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被救治的过程,而在播客中,吾爱的伙伴们则尝试站在这两位少年的视角,思考和理解他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痛苦。究竟是家庭的因素?学业的压力?还是生长发育的困扰?让那么多风华正茂的少年们,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才能获得平静和喘息。 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能够带给听众不同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不仅仅是需要解决和搞定的“错误”,孩子们想要通过这些问题行为向我们诉说什么,他们的主观世界到底在经历怎样与众不同的风暴,或许也是我们真正该思考的! 音频导航: 00:04:24:儿童心理问题就医的路径,中医科和心理科的联合问诊 00:08:50:药物过量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00:13:16:反复服用化学试剂的男孩:奇怪行为引发的疑问与担忧 00:22:10: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00:26:34:孩子的生命力与父母的忽视:探讨精神上的死亡与痛苦 00:31:02:孩子的需求与家长的反应:父母能否真正看到孩子 00:35:25:过量服药、躯体化症状,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00:39:54:服药与割伤:孩子表达痛苦的不同方式及其心理内涵 00:48:45:精神疾病给孩子带来的痛苦与挑战:家长和医生的视角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4 min
  2. 23 AGO

    如何在养育的困境中重获喘息的机会?学习如何理解孩子而不是控制他们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探讨了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父母养育功能对儿童心理的深远影响。其中重点讨论了言语暴力对儿童产生的潜在危害,以及在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第7集的题目是:“矛与盾——对抗路上的抉择”,片子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案例家庭。由这样一个复杂且充满了矛盾冲突的家庭延伸开,我们聊到了一些父母如何忽略了言语攻击和伤害对孩子的影响,以及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所遭遇的创伤和限制可能会在养育的过程中如何破坏亲子关系,从而导致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我们还讨论了国内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现状和局限,家庭作为儿童最重要的支持性环境之一,该如何真正保护孩子。 正如纪录片所呈现的那样,不论对于医生、心理咨询师还是老师,家长们理解与支持专业人士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有积极寻求帮助的意愿,并且信任专业的助人者,才能够更好的在孩子面临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扰时,帮助他们及时获得应有的呵护和关爱。 音频导航: 00:02:05:在医疗主题纪录片中呈现出的心理元素 00:04:39:焦虑而痛苦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00:09:15:在暴力环境中呼救的孩子 00:13:54:孩子的努力与家长的期望:沟通的障碍与理解的冲突 00:18:33:父母贴标签的行为和医生中立的态度 00:23:12:不同的生育方式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00:27:54:妈妈的恨与孩子的抑郁 00:32:30: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看待,而不仅仅是疾病 00:37:12:医疗资源与儿童健康,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 00:51:07:孩子的人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控的是父母的心态,而不是孩子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6 min
  3. No.2:母女之间是共生还是相互成就?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看综艺《是女儿是妈妈2》

    19 JUL

    No.2:母女之间是共生还是相互成就?和心理咨询师一起看综艺《是女儿是妈妈2》

    hi,各位吾爱播客的朋友们,这次我们又来讨论综艺《是女儿是妈妈2》了。第一次的漫谈我们主要聊了黄圣依和她的妈妈邓群理的互动,在第二集节目中,我们被李佳格与母亲霞姐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吸引”,尝试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思考她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这些讨论都基于我们自己的联想和认识,相信每个看节目的人内向都有会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非常欢迎收听我们这个系列节目的伙伴们给我们留言,加入讨论中来。 在第二集节目中,节目组使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活动,让这4对母女分别画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值,这是一个非常直观且有效的方式,能够让互动中的彼此看到他人眼中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判断形式,尤其是在亲子教育中,父母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视角来推论孩子的感受,但如果像节目中这样好的机会能够反观孩子的成长过程,有机会让每一位曾经的孩子讲述她们成长中的体验和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综艺节目仅仅只是放大了某几个家庭的情况,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真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每个人遇到的困难或许都更加复杂而缠结,看节目,也是一个反观自己的机会,或许会找到共鸣,或许会共情理解,或许会遗憾。吾爱的伙伴们会陪伴大家一起,共同经历这些复杂的情感,一起好好爱自己! 本期节目漫谈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小满

    1 h y 1 min
  4. 17 JUN

    No.1:“妈妈,希望你能看到我!“——跟着心理咨询师看综艺《是女儿是妈妈2》

    在这一期吾爱漫谈节目中,吾爱的小伙伴们围绕综艺节目《是女儿是妈妈2》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共同探讨母女关系中的复杂情感。我们从节目嘉宾张泉灵提出的一个问题开始,探讨了关于母女关系中的安全感、分离、权利、信任等等议题,激发了大家的感悟和思考。节目中陈梦、黄圣依、李嘉格、程潇与他们的妈妈,四对母女的互动引发了大家对亲子之间情感表达的好奇和细致分析,本期节目着重讨论了黄圣依与她妈妈之间的复杂、纠葛且微妙的关系。我们的讨论也是基于各自的感受和联想,没有对错评判之意,希望能为听众提供新的视角,欢迎同样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加入我们的讨论,给我们留言。 音频导航: 02:04:安全感:与妈妈长期相处时安全感是提高还是降低?黄圣依、陈梦和李佳阁的不同反应。 04:21:陈梦和妈妈的互动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08:45:亲子关系:妈妈的反思与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7:30:黄圣英与母亲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21:55:黄圣英与母亲之间的纠结关系:掌控与依赖的冲突 26:18:黄圣依与妈妈的相处方式:亲密还是距离? 30:38:关于强者的追求与母亲期待的冲突 35:03:黄圣依在演艺事业与家庭责任的抉择中体现出她性格的底色 39:29:孩子与老人:自主权与照顾之间的平衡之道 43:51:尊重差异,以成熟包容的方式对待彼此——对话中的语言选择与沟通困境 共读伙伴: 艾依  tata她她  小王子  小满

    53 min
  5. 25 MAR

    吾爱漫谈:缺席的父亲VS焦虑的母亲,谁对孩子影响更大?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探讨了缺席的父亲与焦虑的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通过对近期一档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的分析,吾爱伙伴们深入讨论了单亲家庭中父母角色的功能性补位。 尽管传统观念认为缺失父母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但众多现实案例却展示了许多单亲家庭同样能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以及扩展家庭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讨论了父亲缺位的常见原因以及母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情感支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最后部分我们还聊到了女性角色转变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问题。欢迎听友们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和我们一起自由联想! 音频导航: 02:04:戚薇和李承铉的家庭故事:爱与温暖的单亲家庭成长经历 04:55:家庭动物代表的父性和母性功能 09:49:缺失的父亲:孩子认知与情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4:47:父亲的功能将影响孩子的成长与情绪调节能力 19:43:爸爸的拒绝与妈妈的质疑:育儿角色的割裂认知 24:35:家庭关系中的自我提升: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转变和成长 29:31:父亲的作用:帮助孩子从母婴融合到独立的过渡阶段 34:29: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从现实到心理结构的探讨 39:28:亲密关系中的复杂性:父母、子女和异性关系的遐想空间 44:24:男性角色的缺失:父亲、兄弟、朋友,中国家庭的情感饥渴 49:20:性别角色认知:从生产形态到家庭价值观的思考 54:15:个体选择与社会角色:探索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与挑战 本期漫谈参与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9 min
  6. 18/12/2024

    孩子们那些由心理因素引发的疾病,背后都存在哪些看不见的关系问题?

    在本期节目中,吾爱团队的伙伴们一起讨论了B站热播的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2》,我们主要聊到了第三集和第四集中几个经典的小故事。从一位小女孩和她父母在医院的对话切入,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儿童躯体化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亲子关系问题和困难,尝试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内心的冲突和复杂的情感感受。        片中医生们敏锐的洞察力、精确的诊疗,以及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都引发了我们非常多的讨论和思考。通过纪录片中呈现出来的生动、真实的故事,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成人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儿童不是简单化、幼稚化的小孩,他们拥有敏感的内心和不断发展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成人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潜能和力量。        如果你也对这些话题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互动。 音频导航: 00:02:03:孩子心中的“白色巨塔”:上海儿童医院的故事 04:18:医学中心的温暖之家,心理学的宣传推广 08:42:耐心倾听与沟通:处理家庭冲突的秘诀 13:01:医生的观察和建议:关系比成绩更重要 21:48:妈妈、爸爸和女儿之间的复杂关系:谁来解决他们的争吵? 26:10:家庭暴力的隐蔽性:狗哨效应的理解 30:33:焦虑与呼吸急促: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34:51:探寻自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9:17:孩子的实际需求与妈妈的过渡担心 43:37:父母的评判对孩子内心产生的影响 48:00:孩子的心理痛苦与呼吸性减重毒症状:家长的警醒 共读伙伴: 艾依  小王子   她她tata

    53 min
  7. 11/06/2024

    端午节特辑:心理咨询师聊动画电影《包宝宝》,融合与分离永恒的议题

    本次共读吾爱小伙伴们一起聊了一部非常特别的动画电影《包宝宝》,该片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电影中展现了一段亲密又缠结的亲子关系,大家分享了观看这部深具象征意义的电影的体验和感受。电影中可爱柔软的“肉包子”形象,象征着孩子的成长及家庭的养育过程,也预示着家庭生命周期更迭中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肉嘟嘟的小宝宝需要的是母亲的喂养和安全的呵护,当小包子茁壮长大,开始向往同伴交往和外面的世界时,母亲的内心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挑战:不舍、失望、愤怒、控制、限制、否认……电影中的妈妈在儿子带着女朋友回家收拾东西准备搬离时情感爆发,将“小包子”一口吞下,电影前半部分快节奏的进展和流畅的叙事在此处戛然而止。最终妈妈在悲伤中看清了儿子真实的样子,也看清了自己在母子关系中缠结的情感和不得不面对的丧失。在每个家庭中孩子的独立和离家会给家庭成员们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和影响,有的家庭能够允许孩子离开,接受孩子们长大成人,脱离父母的羽翼;有些家庭可能在分离方面会面临巨大的困难,经历非常复杂和挣扎的过程。这次观影讨论吾爱的伙伴们提出了各自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或许会有所共鸣,或许会增加一些视角和可能性,希望听到此次播客的朋友们留言跟我们分享你们的感受和故事,我们一起体验和思考永恒的融合与分离议题。 音频导航: 02:03:“包宝宝”形象的象征意义:孩子的成长之路 04:08:包子-食物:孕育孩子的过程和食物之间的奇妙联系 08:20:梦中的孩子,现实中的妈妈:儿子转身离开后,妈妈的醒悟与放手 12:31:母子相依为命:爸爸的角色缺失与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16:42:妈妈负责养育,爸爸负责赚钱养家?家庭分工的普遍现象 20:51:幻想与孤独:母亲未被满足的需求 25:03:被吞噬的包子:妈妈的情感需求与孩子的发展需要之间难以取舍的距离 29:13:包子宝宝的到来,妈妈的情感转变:自恋、嫉妒与母爱的交织 33:25:全职妈妈的困境:社会对于养育的支持与期望 37:35:食物与家庭关系的隐喻 41:45:电影中的家庭模式下长大的男孩:对独立的追求与自我的坚持 45:55:英国王室丑闻与家庭代际传递:威廉王子与父亲的婚姻困境相似之处 绘本《小东西》内页图 共读伙伴: 艾依:心理咨询师 小王子:心理咨询师 她她tata: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小满

    50 min

Acerca de

吾 · 爱(公众号:吾爱 BE IN)团队由几位心理辅导和咨询行业的从业者组成。 主播艾依、小王子、她她tata,三位均是全职的心理咨询师,是专业的助人者,也是爱好广泛的性情中人。 我们会不定期聚在一起讨论有趣的综艺节目,优秀的电影、电视、纪录片,以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享,欢迎加入我们,听听心理咨询师们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