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由 天下文化Podcast與郝聲音 共同製作。由主持人郝旭烈(郝哥)與賴佩霞老師對談,她的新書《靜心的力量》
一開始,郝哥分享了他個人的經驗,從身體不適、睡眠困擾到嘗試冥想的過程。他發現即使身體靜下來,心卻依然翻騰,這讓他理解「靜心」並非只是外表的安靜,而是內在真正的安定。賴佩霞老師順著這個話題談到,許多人只有在生病或崩潰後才開始學習靜心,實際上這是一種遲來的學習。如果我們能早些理解如何讓心安定,就不需要走到極端的身心失衡。
佩霞老師說,當人靜下來時,會發現腦中有無數自動運轉的雜念與思維模式。剛開始閉上眼睛,看不到外在世界,反而更清楚看到內在的混亂。靜心的練習,讓人學會「觀照」這些念頭,而不是被它們牽著走。佩霞老師老師指出,人的頭腦天生有「製造問題—解決問題」的傾向,當問題暫時解決,它又會創造新的問題,這是頭腦為了「求生存」而不停預測未來的機制。若不自覺地被頭腦帶著走,我們就會陷入無止盡的焦慮與不安。
焦慮讓我們更容易被操弄,也讓我們誤以為「忙碌」等於「有價值」。但事實上,唯有當人靜下來、感受到自己仍然安然無恙,才有機會清楚看見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
在談到社會對立與分裂時,佩霞老師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不是本質上的敵意,而是因為有人從「分裂」中得利。只要我們被情緒挑起、產生對立,那些操弄情緒的力量就能獲利。她提醒大家要思考「誰是分裂你與我之間的得利者?」當我們有這樣的覺察,就不容易被情緒綁架。
她也把這樣的洞察帶回家庭層面:夫妻、長輩、孩子之間的衝突,其實也可能源自於恐懼或需求。若能靜下來看見背後的動機,就能化對立為合作,成為彼此的盟友,而不是敵人。她用「分工合作、同一團隊」來比喻家庭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範圍,學會溝通、協調,事情自然會順。
郝哥談到自己靜不下來時,腦中常有愧疚與焦慮,總覺得「欠人家什麼」,每天被那種責任感推著走。
佩霞老師老師則說,這正是現代人普遍的現象,被「要更努力」「要更好」的信念困住。她鼓勵大家學習溫柔地說「不」,誠實面對自己的負荷,讓心有喘息的空間。
最後,佩霞老師告訴我們,「靜心就是回到當下」。只有當我們停下來,承認自己的緊張、焦慮、恐懼,並溫柔地安撫自己,才有能力轉念、轉化。
靜心讓人能夠清楚地看見事實,不再被故事牽著走,也能在混亂的世界中,仍然保有內在的安穩與力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Información
- Programa
- FrecuenciaCada día
- Publicado23 de octubre de 2025, 9:02 a.m. UTC
- Duración25 min
- ClasificaciónAp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