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2 日晚,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草坪上坐满了观众,夜色中荧光棒随着音乐轻轻摇曳。在詹雯婷的歌声和全场大合唱中,为期 17 天的第三届小红书马路生活节正式收官。
这场城市品牌活动今年首次实现了上海、广州、杭州三城同步联动。它以 25 条特色 Citywalk线路、约 300 场线下活动及数千家合作门店的规模,构建起 “线上种草-线下体验-消费转化” 的完整闭环。
与过去两届相比,本届马路生活节实现三重突破:举办城市上,首次从单城扩展至涵盖三城;参与商家数量上,本届较去年同比增长超10倍;产品工具上,推出“精选吃喝玩乐一卡通”小红卡,真正连接起优质用户与商家,实现流量向消费的深度转化,在为城市带来更多新玩法的同时,也为本地消费注入更多新活力。
小红书马路生活节相关负责人表示,“马路本身是最具烟火气的消费场景,今年通过‘小红卡’连接优质用户和商家,从‘玩在线下’变成“消费在线下”,把用户参与活动的热情,转化为真实的线下消费,使‘马路’成为带热线下消费的天然场景。”
据悉,本届马路生活节结束后,持有小红卡消费满30元兑换盲盒的活动,将持续至10月底。小红卡则将长期可以使用。
三地300场特色活动 马路变身城市体验场
从黄浦江畔的“秋日再见”音乐会,到西湖边的水上市集,再到珠江边的粤式游园会,马路生活节三城活动既保持“发掘城市线下新玩法”的统一主题,又深度融合地域文化,让 “逛马路” 成为探索城市魅力的新方式。
上海的乌鲁木齐南路上,一场马路上的“捡秋活动”吸引不少路人驻足。参与者拾起写有诗句的落叶,其中一句来自小红书博主“写诗的赵铁柱”:“建议你晒一晒秋天的太阳,它的温度约等于人类的拥抱”。这样的场景,成为马路生活节倡导“感受真实生活”的一个切面。
作为马路生活节的发源地, 上海推出了11 条精选Citywalk线路,将大学路、新华路等特色街区与散落其间的宝藏小店串联成网,遍布全城的近百场“小马路碰头会”则以“专业咖啡品鉴”、“废旧轮胎爆改时尚单品”等特色门店活动吸引市民深度参与;此外,集中呈现的“微醺站”主题游园会和“秋日再见” 收官音乐会,通过数十种互动游戏、音乐演出等内容,为市民们提供了一站式体验马路生活的欢乐场景,让不同偏好的参与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秋日惬意时刻。
来到广州的马路生活节,展现出浓浓的老广韵味。天环广场屋顶上,手持凉茶、趿拉人字拖的巨型 “鸭马路” 吉祥物,以其独特的“广式松弛”成为市民打卡焦点。“轻养站”主题游园会中,20余种互动游戏让游客可兑换生菜包、鸭脚拖鞋等特色周边。7条Citywalk线路覆盖东山口、永庆坊等烟火街区,烟墩路的 RELUSH 有时咖啡厅等宝藏店铺通过官方攻略被深度挖掘;“后街音乐现场”等特色活动,更让市民在门店中,享受到了音乐、手工、美酒带来的快乐。
杭州则将水乡特色与潮流活动进行融合,拱墅运河体育公园的 “甜香站”主题游园会推出水上市集,参与者可以划着皮划艇逛市集、在湖心读诗、品尝“流水甜品席”。7条Citywalk线路串联武林路、小河直街等区域,咖啡店外的露天电影、文创店的 “发呆角”、酒馆的 “梦语卡脱口秀” 等活动场景,为来杭游客带来 “荡马路” 的新体验。
“小红卡”打造闭环 内容赋能线下消费
活动正式开幕前夕,小红书推出“小红卡”,马路生活节成为小红卡首个专属系列活动,该卡以“统一9折、精选门店、专属权益” 等设计,成为本届马路生活节的核心创新之一。
“小红卡的核心价值在于‘精选’而非单纯折扣。”小红书本地产品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数据筛选与实地考察,小红书此次精选了数千家口碑店铺纳入体系,涵盖餐饮、文创、休闲等多元业态。”
对于商家而言,“小红卡”带来的不仅是线上流量,更有精准的客群和持续的传播。位于上海南昌路的Sit Gelato是一家从小红书走红的冰激凌小店,今年成为小红卡热门消费门店,其品牌合伙人卡布表示:“小红卡让线上种草用户走进线下,也让认真做产品的小店获得真实有效的流量。”
在广州六运小区的 “羽治手作烘焙” 门店,储备的100个活动盲盒在假期前半段便已兑换一空,店员透露:“顾客打卡消费后自发发布的笔记,又为店铺和兑换活动带来了新一轮的关注。”
对消费者而言,小红卡让城市探索变得更简单,也增添了更多期待。杭州“鹈鹕野餐”餐厅店长观察到,国庆期间持小红卡到店的顾客明显增多,“不少外地游客专门为限定盲盒而来”;在广州的RELUSH咖啡厅,游客罗小姐用小红卡消费后,不仅享受了折扣,还意外抽中了心仪的盲盒款式,“这种既有实惠又能收获惊喜礼物的体验,会让人很想把这家店分享出去”,她说道。
小红书本地产品负责人强调,平台的本地生活业务始终聚焦于“以优质内容激发用户的生活灵感”。负责人明确表示,平台本地生活业务不以交易额为核心导向,而是 “通过优质内容激发需求,以交易产品满足需求,最终沉淀更多真实内容”。
据悉,在本届马路生活节收官后,小红卡仍将继续运营,并会根据商家与用户的反馈,对相关政策与工具产品进行持续优化。
文、图|记者 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