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美術館展覽語音導覽

新北市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展覽語音導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25 СЕНТ.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605│展區5: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布恩森.普瑞姆塔達、陳東華

    【本集逐字稿】 走入下個展區,迎面而來的是兩件巨型裝置。首先看到的是來自新加坡陳家毅建築事務所的〈未竟之距〉,為呼應展覽子題「建築的法則」,他們試圖以方形結構構成作品,討論觀看的方式與距離的轉換,邀請觀眾從不同角度,感受作品在空間中的變化。 接著,走進泰國建築師布恩森.普瑞姆塔達的〈藥草之廟〉。泰國自古以來,便有草藥療癒的傳統,他使用乾燥的龍腦香葉搭建出一座半封閉空間,結合醫療與信仰的意象。觀眾走入其中,能感受到昏暗與靜謐,以及瀰漫於空氣中的氣味,體會建築如何陪伴人類,渡過恐懼並帶來療癒。 繼續前行,進入由中國建築師陳東華所策畫的〈影之道〉展區。這個展區以熱帶氣候地區的建築經驗作為切入點,思考「陰影」在華南地區的日常性與公共性。展場中放入南方常見的生活場景,讓陰影成為空間的語言,來回應「地方性」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特殊意義。 ----------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2025.10.04-2026.01.25 |策展人|阮慶岳 |參展藝術家|尹子潔、布恩森.普瑞姆塔達、吳增榮、吳耀東、松田和久、洪浩鈞、徐婷、符昌鋒、曾志偉、楓川秀雅、廖偉立、澎葉生、陳東華、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賴伯威、顧世勇 |更多介紹|https://ntcart.museum/exhibition/H250800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 мин.
  2. 25 СЕНТ.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604│展區4:吳增榮、吳耀東、洪浩鈞、符昌鋒

    【本集逐字稿】 穿越星球和空氣,來到下一個展區,右側牆面上,是由建築領域轉向繪畫創作的藝術家,吳增榮的作品。他這次展出五件與建築相關的作品,包括二二八紀念碑競圖參賽作品、台北市政府等,呈現他游移於繪畫與建築之間的獨特心境。 展區左手邊有兩間放映室。分別播放兩部紀錄片:吳耀東導演的〈李承寬紀錄片—旅程〉,透過五位建築師與學者的敘事,紀錄已逝建築師李承寬的生命軌跡;符昌鋒導演的〈黑潮—流變中的臺灣建築〉,則是探討戰後臺灣現代建築的轉變。本次展出建築師李祖原的特輯,呈現他在建築權力結構變遷中的角色。 在兩座放映室的中間,是洪浩鈞的〈外掛桃花源〉。作品取材自臺灣常民建築常見的外掛與寄生手法,探討在現實條件下,如何創造出屬於臺灣的建築文化。走進作品,就像桃花源記裡的武陵人,會感受到柳暗花明的療癒。 ----------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2025.10.04-2026.01.25 |策展人|阮慶岳 |參展藝術家|尹子潔、布恩森.普瑞姆塔達、吳增榮、吳耀東、松田和久、洪浩鈞、徐婷、符昌鋒、曾志偉、楓川秀雅、廖偉立、澎葉生、陳東華、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賴伯威、顧世勇 |更多介紹|https://ntcart.museum/exhibition/H250800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 мин.
  3. 25 СЕНТ.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602│展區2:澎葉生、尹子潔、廖偉立、曾志偉

    【本集逐字稿】 進入下一個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尹子潔的〈白森林〉。他以日常可見的衛生紙,搭建成天幕裝置,這系列的作品錯落於展場各處,與澎葉生的聲音創作交織,在多重的感官經驗裡,探討生活、自然與工業鏈的關係。 穿過天幕,後側牆面展示廖偉立的〈歲月與空間的距離—母親的房間〉。這是一系列鋼筆速寫,記錄藝術家定期探望九十六歲母親的時光。幾十幅作品,是捕捉母親在不同時刻與角度下,日常和心理狀態的變化,編織出時間流逝的痕跡。母親在這裡成為家的象徵,也是身心庇護的所在,呼應著展覽子題「召喚」。 牆面的斜前方,可以看到曾志偉多年來,於臺灣部落蒐集的器物,包括獵器、法器、禮器與樂器。這些物件來自於生存需求,但也凝聚了敬天畏地的集體精神。作品〈冷槍〉提醒我們:當代社會的人們是否仍延續物件的精神性,還是只留下其被觀看的物質性? ---------- 建築的恐懼與療癒 2025.10.04-2026.01.25 |策展人|阮慶岳 |參展藝術家|尹子潔、布恩森.普瑞姆塔達、吳增榮、吳耀東、松田和久、洪浩鈞、徐婷、符昌鋒、曾志偉、楓川秀雅、廖偉立、澎葉生、陳東華、陳家毅建築師事務所、賴伯威、顧世勇 |更多介紹|https://ntcart.museum/exhibition/H250800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 мин.
  4. 2 АВГ.

    關係場域:90年代新北文化地景│400│展覽總論

    展覽總介紹 【本集逐字稿】 新北市美術館在籌備處時期,透過出版、論壇等形式,逐步梳理這段被評價為「20世紀末最大狂歡期」,也就是1990年代的前衛藝術展覽史。「關係場域」便是以研究為出發點,著重台北縣文化中心在1992到1997年間的藝術實踐,透過訪談及蒐集文獻檔案,搭配歷經1990年代至今仍持續創作的藝術家作品,重新勾勒當年透過跨領域、國際連結的藝術網絡,和背後反映的實驗行動精神。 1992年開始,台北縣文化中心透過展覽主題及美展制度改革,引發對在地性議題的關注,像是環境生態、常民信仰等等,也出現不少用噪音表演衝撞社會體制的創作,評論者甚至用狂野90來形容這段歷史。如果1980年代的藝術,打開了民主、多元的公共空間,那麼1990年代的藝術,便是嘗試拋開體制的束縛,開始跟環境、聲音、常民信仰產生全新的對話,也催生對在地性、地方性的探索,打造出新的文化地景。 透過這次的研究展,不僅讓我們看見當年河流被汙染的生態創傷,也看見藝術創作的關懷視角,從流域走向山林,透過考古、地質學、地理學、人類學及策展的方式,回看這塊人類所依存的土地,並開啟自我命名的歷史時刻。 ---------- 關係場域:90年代新北文化地景 2025.08.16-12.21 |策展人|王品驊 |參展藝術家|王福瑞、吳瑪悧、林其蔚、姚瑞中、高俊宏、黃明川、劉振祥 |口述檔案提供者|陳文茜、簡明輝 |更多介紹|https://ntcart.museum/exhibition/H250700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 мин.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新北市美術館展覽語音導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Вам может также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