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之间贸易摩擦加剧之际,德国财长兼副总理拉尔斯·克林贝尔(Lars Klingbeil)前往北京访问。这是现任德国政府内阁部长的首次访华。克林贝尔此行计划将参加德中金融对话,在北京与中共高级官员会面,随后还将前往上海,并于周三(11月19日)再赴新加坡(Singapore)进行访问。
据路透社援引克林贝尔星期天(11月16日)在启程访华前说,与中国展开对话,是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和中国产能过剩等紧迫问题的关键。
克林贝尔此访正值德国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之际,在北京最近对稀土和半导体实施限制、冲击德国工业之后,柏林加快推进了“去风险化”政策。
克林贝尔启程前往北京前在柏林说:“获得关键原材料,以及减少中国在钢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产能过剩,对德国的经济和就业至关重要。”
他补充说:“我们不回避竞争,但竞争必须公平。” 克林贝尔还称,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也将是会谈议题之一,并指出这场冲突对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和稳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克林贝尔重申:“中国在推动结束这场战争方面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外交部上星期五(14日)在官网公布,经中德双方商定,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将于星期一(1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部並指,中国副总理、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将与克林贝尔共同主持对话。
据悉,这一机制已经存在十年,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德国财政部长与中国财政高层会面。今年,中方预计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另有监管机构及金融行业代表参加。
强调公平竞争与规则体系
与此同时,彭博社报导说,克林贝尔在出发前通过电子邮件发表了一份声明,敦促北京公平竞争,以建立“开放、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系”。
他在声明中表示:“我们不回避竞争,但竞争必须公平。所有各方都对建立开放、基于规则的世界贸易体系负有责任,而经济不确定性最终会损害每个人。”
克林贝尔还特别指出,对于德国来说,获取关键原材料,以及遏制中方在钢铁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产能过剩等问题都非常重要。
根据声明,克林贝尔此次访华的议程已与总理默茨以及欧盟方面进行了协调。
克林贝尔强调,“尽管国际紧张局势加剧”,他仍将寻求与中方对应官员达成解决方案,并推动改善德国企业的市场准入。
德国财长此次访华正值敏感时期。最近几周,中国对稀土贸易的限制,以及北京与荷兰围绕安世出口问题的争端,成为震动欧洲的重大警讯。在德国,政界人士呼吁全面重新评估对华政策,有人批评此前由社民党领导的政府让德国在工业出口市场与关键原材料供应方面过度依赖中国。
事实上,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计划在10月底访华,为默茨总理的访问铺路,但他随后取消了行程,因为中方只安排了他和外长王毅的会面,德方则认为应当安排更多的会晤活动。
此外,瓦德富尔曾批评中共的印太政策日益具有侵略性,中共外交部也指责德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默茨政府尚未形成对华新战略
值得观察的是,克林贝尔在台湾问题上,打出的信号则是轻声细语。在出发前几天,他声称,他感觉中国政府“欣赏不掩盖分歧,而是公开进行政治讨论”。这句话恐怕值得打上问号。当德新社问及最敏感的外交议题——台湾问题时,从财长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回避分歧,但措辞却极为谨慎:“中方必须始终知道:我们会非常密切地关注台湾发生的事情。如果出现军事行动,将导致国际社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中国。” 克林贝尔此行暴露了德国一大困境:中德之间的力量对比近年来已明显倾斜。对中国而言,德国依然是一个重要且购买力强的市场,但也仅此而已。
据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在今年前八个月已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外贸与投资署预计,德国今年的对华贸易逆差将扩大至870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反映出双边贸易结构中日益加深的不平衡。今年1月至8月,德国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3.5%,而进口却增长8.3%。这一进一退之间,暴露出德国长期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链的结构性问题。这也是为何高度互补的中德经贸关系被称为双边关系的“压舱石”。然而,当前这种互补关系正逐渐被竞争关系所取代。在新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中德摩擦日益增多,双方对规则及彼此利益诉求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在此情况下,至少从表面层次来看,克林贝尔此次访华需要与北京进行协调并交换意见。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November 17, 2025 at 2:54 PM UTC
- Length5 min
- RatingCle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