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法支配视觉、AI参与创作、流量重塑标准的今天,审美正遭遇一场无声的褪色。它不仅体现为内容表面上的粗糙与畸形,更折射出技术理性对感知深度的消解、商业逻辑对文化意义的架空。这场危机可从三个维度理解:恶俗的泛滥、审美的虚薄化,以及消费与算法的合谋规训。
恶俗不再只是品味的低下,而已成为一种被技术放大的系统性虚假。保罗·福塞尔早便指出,恶俗是“将糟糕的事物伪装成高雅”。而今,短视频中的刻意卖丑、AI 生成广告中扭曲失真的形象,正以“数据合规”之名被推至前台。它们因算法偏好“互动率”而获得传播优势,真实与善意反而退居次席,审美成了一场基于误判的表演。
而当我们试图在数字环境中寻求美的慰藉时,另一种危机悄然浮现:审美的虚薄化。刘悦笛所倡导的“审美作为生活”的本真状态,正被切割成碎片化的视觉刺激。短视频必须在0.8秒内捕获注意,文章得在三次滑动内完成表达——我们逐渐习惯于浅尝辄止,失去的不仅是专注,更是体会微妙、复杂与过程的能力。美,被简化成了可快速复制、易于传播的视觉符号,不再联结身心,也不再回应沉思。
在这背后,是一套日益缜密的规训机制。算法推荐与消费主义共谋,将审美选择包装为“个性化”“民主化”的幻觉,实则不断收窄我们的审美视野。李雷所警示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并非走向解放,而是落入另一种控制:看似自由选择的“网红打卡地”“国风滤镜”,实则是平台数据与商业策略精密计算的结果。本土文化被简化为可贴用的视觉元素,失去历史语境与精神内核。
然而,技术并非注定与美为敌。真正的突围之道,在于重建人的审美主体性:以批判意识抵制恶俗,以深度体验对抗虚薄,以文化自觉跳出规训。唯有重新珍视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之美——如一道手工的痕迹、一次缓慢的凝视、一段留有空白的故事——我们才能在这场技术浪潮中,为审美找回它应有的重量与光芒。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月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9月25日 上午7:02 [UTC]
- 長度28 分鐘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