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窑口到橱窗:瓷器的历史变迁
从窑口到橱窗,从家庭餐桌到美术馆的白墙,瓷器从来都不只是器物 —— 它同时携带着技术的记忆、视觉的惯例与社会的叙事。20 世纪中叶以后的 "建国" 时期与文化大革命阶段,陶瓷成为国家意象、群众记忆与公共教育的一部分。
图 1:毛主席在庐山瓷盘,20 世纪 60-70 年代,景德镇生产,直径约 25 厘米,采用釉上彩工艺,描绘毛主席在庐山的形象,背景为山水风景。
官方叙事的视觉载体
在景德镇的工厂车间里,图像被标准化、模具被大量使用,瓷盘与瓷盘之间复现同样的肖像、口号与工业场景。这些器物经由家庭、集会或纪念活动参与社会记忆的形成。
图 2:毛主席天安门城楼瓷盘,文革时期(1966-1976 年),景德镇出品,描绘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形象,周围有其他领导人,背景为天安门广场。
图 3:"抓革命促生产" 青花瓷碗,文革时期,采用青花釉下彩工艺,碗身印有革命口号,体现了当时政治宣传的特点。
革命题材的艺术表达
革命题材瓷板画成为当时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细腻的彩绘技法,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工业建设、教育场景和革命理想。
图 4:文革红色瓷板局部,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初,描绘工厂建设场景,工人们正在进行生产劳动,体现了 "大跃进" 和文革时期的工业建设主题。
图 5:文革教育题材瓷板,景德镇艺术瓷厂出品,描绘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场景,体现了当时的教育理念和政治思想传播。
工艺技术的物质基础
要理解这些视觉图像如何跨语境运作,我们需要回到物料与生产:瓷土的选取、模具与铸造、釉彩配方与烧成温度,都是图像实现的物质基础。
图 6:大跃进时期粉彩瓷板,1950 年代末至 1960 年代初,采用粉彩工艺,描绘农村劳动场景,色彩鲜艳,工艺精湛。
图 7:王筱兰创作粉彩人物文革瓷板,景德镇艺术瓷厂美研室出品,采用传统粉彩技法,人物形象生动,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
"7501" 毛瓷:当代官窑的巅峰之作
在文革瓷器中,最为珍贵的当属 "7501" 毛瓷,这是 1975 年中央办公厅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为毛主席定烧的一批日用瓷器,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烧瓷水平。
图 8:"为人民服务" 青花大碗,文革时期,口径 16.5 厘米,采用青花釉下彩工艺,碗底印有口号,体现了当时的政治氛围。
图 9:革命样板戏笔筒,文革红色时期,描绘革命样板戏人物形象,采用釉上彩工艺,造型精美。
当代语境下的 "再生" 与 "再叙事"
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些曾为官方叙事服务的图像被再度带回公众视野 —— 但语境已经改变:博物馆以史料与批判性策展重新解读它们,市场以商品逻辑重新定价它们,当代艺术与设计以挪用、解构或反讽的手法把它们置入新的叙事链条。
图 10:革命样板戏图案笔筒,80 年代景德镇仿古瓷,描绘多个革命样板戏场景,体现了文革艺术的延续影响。
图 11:毛主席像瓷盘一对,印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字样,体现了毛主席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市场机制与文化资本化
近年拍卖目录与市场报告显示,文革 / 建国时期器物在被重新发现后,往往在收藏与拍卖市场上获得关注。市场关注稀有性、来源清晰度、品相与可交易性,而学术界关注语境、生产者与社会影响。
纹脉新语:当代反思与启示
当代的 "纹脉新语" 不是对过去的平面总结,而是对图像、材质、记忆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再问询。我们需要:
- 尊重物件的多重身份—— 它既是历史文物,也是个体记忆的载体
- 实践跨学科的策展与设计—— 把博物馆学、口述史学、材料科学与设计方法结合起来
- 在再创作或商品化时实行透明的来源标注与伦理说明
- 鼓励社区与持有者参与叙事的重写,让物件的当代意义在对话而非单向宣示中生成
结语:持续书写的纹脉
瓷器的纹脉并非静态;它在每一次被看、被触摸、被拍卖或被展出时都在继续书写。当我们在当代语境里再次遇到这些图像,既要有历史的敏感,也要有当代的批判力。在那些被再生的图像背后,还有哪些被忽略的制作者、谁的记忆被放大或被抹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持续追问。
Informações
- Podcast
- FrequênciaDiário
- Publicado16 de novembro de 2025 às 16:00 UTC
- Duração15min
- ClassificaçãoLiv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