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玩家

Tina

我们活在剧本里太久了,乖孩子、人设、完美主义、努力成为“值得被爱的人”。但在某一刻,我发现——这些标签从来不是我。于是我撕掉它们,开始成为“无限玩家”。 我做这档播客,是想把我在觉醒路上的伤口、挑战、突破,还有一次次“重启人生”的瞬间,都留给你。希望当你听到这些时,能感觉到:你不是孤单一个在通关。 这里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陪你一起看清——我们是如何被套进幻象,又如何一个念头就能走出来。 💛 你或许在这里收获: 真实的成长故事, 真挚的陪伴,以及在深夜低谷时,与你并肩的力量。 更新频率:不定期掉落通关副本⚡ 无限游戏没有终点,只有持续的选择。 欢迎你加入这场真实、柔软、野生的冒险。 你不需要变得更好,你只是该醒来了。 —— 无限玩家,正式上线 ♾️💜💛

Episodes

  1. 6D AGO

    脆弱,是勇者的超能力

    📝 本期简介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是永远坚强,从不示弱吗?这期节目,我将和你重新定义"脆弱"这个被误解的概念,探讨为什么脆弱可能是勇气的最高形式,以及如何将脆弱转化为内在的力量。 从一次意外的自我暴露到深层的心理机制分析,我们将一起发现:真实的连接往往始于那些看似"软弱"的时刻。 ⏰ 时间轴00:00 - 02:30 开场故事:咨询中的意外脆弱时刻02:30 - 06:18 第一部分:重新定义脆弱 社会对脆弱的误解 脆弱≠软弱:布琳·布朗的定义 脆弱是选择,不是状态06:20 - 12:00 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害怕脆弱 完美自我执念的危害 羞耻感 vs 内疚感 情绪麻痹的代价12:30 - 18:40 第三部分:脆弱带来的三种力量 真正的勇气:从词源到实践 自我同情与接纳他人 建立真实连接的入口18:42 - 23:10 第四部分:如何拥抱脆弱的实用指南23:11 - 25:35 结语与反思 🔑 核心概念脆弱的真正定义"脆弱不是软弱,而是在不确定、有风险、情感暴露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挺身而出。" —— 布琳·布朗理想自我 vs 真实自我 理想自我: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完美版本 真实自我:有情绪、会犯错、需要帮助的真实存在羞耻感 vs 内疚感 羞耻感:"我这个人就是有问题的"(需要警惕) 内疚感:"我这次做得不好,可以改进"(促进成长)情绪麻痹当我们压抑负面情绪时,正面情绪也会一并被压抑,导致对生活失去丰富的感受力。 💡 金句摘录 "勇敢的人不是不害怕,而是明知道害怕,依然选择伸出手、开口说话。" "我宁愿被真实的我拒绝,也不愿意被虚假的我接受。" "当你不再花费精力维护虚假形象时,你就有更多能量面对真正的挑战。" "脆弱是真实连接的入口,当一个人卸下防御时,那一刻才有真正的靠近。" "完美是不可能达到的标准,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在不完美中持续前行。"🛠️ 实用指南如何开始拥抱脆弱 从小处练习诚实朋友问"最近怎么样"时,分享真实感受而非"很好"不知道答案时承认"我不确定"工作中表达"我会尽力,遇到困难会寻求支持" 区分羞耻感和内疚感观察内心声音:是"我有问题"还是"我可以改进"用温和语言对自己说话 培养自我同情问自己:如果最好的朋友遇到同样情况,我会怎么安慰TA?把那些温暖的话说给自己听 寻找值得信任的人选择能以善意回应你脆弱的人先从1-2个最信任的人开始练习 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脆弱的目的是真实,不是获得特定回应被真实的自己拒绝,好过被虚假的自己接受🎯 反思问题 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哪个瞬间,因为选择了展露脆弱,而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或连结? 你是否曾经为了避免受伤而封闭自己,结果连快乐都感受不到了? 什么阻止了你在重要关系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不需要维护"完美"的形象,你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 延伸阅读 《脆弱的力量》- 布琳·布朗 (Brené Brown) 《自我同情》- 克里斯汀·奈夫 (Kristin Neff) 《不完美,恰如其分》- 布琳·布朗💬 互动与反馈想和我分享你的故事? 微信:hyt20201020 小红书:无限玩家如果这期节目对你有帮助,请: 给节目打分和留言 分享给可能需要的朋友 订阅《无限玩家》获取更新🏷️ 标签#个人成长 #心理学 #脆弱 #勇气 #自我接纳 #人际关系 #情绪管理 #真实自我 在人生这场游戏里,我们都是无限玩家。感谢你选择与真实的自己相遇。

    26 min
  2. SEP 8

    幸福的开关,其实在你手里

    📝 节目简介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我们对它的误解可能比了解更多。很多人把幸福寄托在升职、买房、获得认可等外部条件上,却发现即使"拥有了一切"依然不快乐。 本期节目分享一个核心观点:幸福不是由外部事件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决定的。原来,幸福的开关真的在我们自己手里。 ⏰ 时间导航00:00 - 04:25 开场引入四种常见的幸福误区,点出将幸福寄托于外部条件的问题 04:30 - 07:55 Part 1: 核心观点 - 幸福由认知决定ABC理论详解,不同理论流派支撑(CBT认知行为疗法,斯多葛派哲学,正念修行与小乘佛法),生活实例 07:56 - 16:08 Part 2: 调整认知的方法论三个核心方法:培养觉察力、认知重构、付诸行动 16:10 - 20:55 Part 3: 让认知调整更稳固的补充技巧身体杠杆、环境设计、价值锚定三个实用技巧 21:00 - 24:00 结尾总结与实践内容回顾,给听众的作业和结语 📚 本期提到的资源核心理论 ABC理论  - 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的认知模型 CBT认知行为疗法  - 通过改变思维模式调节情绪 斯多葛派哲学  - 专注于可控的内在判断 正念修行  - 觉察念头但不被控制推荐书籍📚 认知行为疗法类 《一念之转》- 拜伦·凯蒂  《感受的治愈》- 大卫·伯恩斯 《认知行为疗法》- 朱迪思·贝克🧠 积极心理学类 《心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幸福的方法》- 泰勒·本-沙哈尔 《持续的幸福》- 马丁·塞利格曼🎭 哲学智慧类 《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 (斯多葛派经典) 《苦才是人生》- 索达吉堪布 (佛教智慧) 《存在主义咖啡馆》- 莎拉·贝克韦尔🧘 正念冥想类 《正念的奇迹》- 一行禅师 《当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 《冥想正念指南》- 乔·卡巴金🔬 神经科学类 《大脑重塑》- 诺曼·道伊奇 《情绪大脑》- 约瑟夫·勒杜 《快思慢想》- 丹尼尔·卡尼曼实用工具 情绪日记  - 记录事件,情绪波动和产生作用的思维模式 呼吸练习  - 5-10分钟专注呼吸训练觉察力 四问法  - 质疑和重构限制性信念的工具 价值观清单  - 连接深层价值观的锚定练习💭 思考练习本期作业: 当你下次遇到情绪波动时,停下来问自己: "真正让我痛苦的,是事情本身,还是我对这件事情的解释?" 进阶练习: 选择一个最近困扰你的念头,用四问法进行质疑: 这个念头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确定它是真的吗? 当我相信这个念头时,我是怎样的? 如果我不相信这个念头,我会是谁?📱 互动讨论在评论区分享: 你有没有遇到过同样事件,但因想法不同而情绪完全不同的经历? 在觉察、重构、行动三个方面,哪个对你最有挑战? 什么是你内心真正重要的价值观?它们是如何影响你的日常选择的? 个人咨询和节目反馈请添加我的微信:hyt20201020发布平台: 主要平台:小宇宙、小红书、b站 同步平台:Apple Podcasts感谢收听「无限玩家」,记得订阅我们的节目,也欢迎分享给需要的朋友。我们下期再见!

    24 min
  3. AUG 25

    一年冥想后,我发生了哪些变化

    📝 本期简介你有多久没真正掌控过自己的情绪?这一年,我用冥想为自己完成了一次“系统重装”。这不是玄学,而是一份真实的“升级日志”:失眠缓解、情绪更稳、专注力提升、人际关系改善……四个维度的转变,带你看到冥想作为工具的力量。 ⭐ 核心观点冥想不是修行,而是一套帮你回到自己、掌控内在的实用工具。它像一次系统升级,让你的大脑和心智更稳定、更高效。 🎯 谁适合听 对冥想好奇但还没开始的人 曾经尝试过却难以坚持的人 已经练习过一段时间但没看到明显变化的人 想改善失眠、焦虑、注意力和关系质量的人 怀疑冥想是不是“玄学”的人📚 本期大纲00:00 - 01:25 开场 情绪切口:你有多久没真正掌控过自己的情绪? 核心比喻:冥想 = 内在操作系统升级01:27 - 04:35 我的起点 三年断断续续的冥想 抑郁低谷的转折点 10天75小时密集训练的经历04:40 - 19:00 四个系统升级维度 稳定性:失眠改善,情绪更稳 → 神经系统重校 效率:专注力与工作效率提升 → 专注力肌肉训练 界面交互:更懂身体需求,情绪可辨识 → 内感受觉醒 外部连接:慈悲心和关系改善 → 共情与当下感增强19:09 - 22:25 常见误解澄清 冥想 ≠ 宗教 不需要盘腿几个小时 目标不是清空念头,而是训练觉察 冥想 ≠ 逃避现实,而是更好面对22:27 - 25:30 收尾 四个升级的核心指向:回到自己,掌控内在 “掌控”的新定义:柔韧的导航力,而非紧绷的控制 邀请听众思考:你愿意给自己一次系统升级吗?💡 精选语句“冥想不是放空,而是升级。”“掌控情绪不是压抑,而是协调。”“每次走神并拉回,都是在锻炼你的觉察肌肉。”“当心变柔软,世界也会更柔软。”“重要的不是时长,而是持续性。”🛠️ 实用练习 3分钟呼吸观察法(情绪稳定) 1分钟专注启动练习(效率提升) 饮食前10秒身体扫描(身体觉知) 30秒慈心祝福(关系改善)🌟 主播寄语“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运行顺畅的内在系统。冥想,就是最直接、最实用的升级工具包。” 📞 互动与反馈 📱 微信:hyt20201020 📸 苹果podcast/小红书:无限玩家 📺  b站:无限玩家_73 💬 或者直接在播客平台留言和我交流

    25 min
  4. JUL 2

    假装很努力,是成人世界最精致的自我背叛

    本期介绍你以为自己在奔跑,其实你只是怕被甩下。本期我们拆穿“假努力”的5个信号,看清你是否正在为别人的欲望拼命。一起卸掉“社会预设剧本”,找到你真正愿意为它上瘾的动机。 今天这集不舒服,提前说好。因为我要问你一句——你每天累成狗,真的是在为自己吗?那些你以为‘我主动选的’,真的不是别人喂给你、你不敢拒绝的‘高级驯化’?你早上醒来、晚上加班、周末搞副业、健身打卡、刷学习视频、报成长课程…你到底是在燃烧自己,还是在用‘努力’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今天我们不讲成长,不谈激励,我们来撕开这件事:你,是不是正在用‘我很努力’来合理化一个根本不属于你的人生? 适听人群: 常感疲惫却不知为何努力的人 被社会时钟、家庭期待或职场KPI裹挟的人 渴望活出真实自我的人⏱ 时间戳 00:00 - 03:55 请你听首好听的歌! 04:00- 06:05  开场:你的人生选择在为谁表演? 06:05 - 09:35  动机的本质:内在驱动 vs 外部压力 09:36 - 12:40  警惕!那些披着“想做”外衣的“应该做” 12:47 - 17:15  隐蔽的外在压力:家庭、职场、社交媒体、社会时钟 17:16 - 21:15  灵魂三问:如何辨别真正的内在动机? 21:16 - 25:40  现实策略:在责任中培养内在驱动的3个方法 26:00 -29:40 -结尾 练习:识别你的动机来源 + 行动指南✨ 金句摘录我们这一生,大部分选择都在试图取悦一个不存在的观众。真正的驱动力,来自自主性、掌握感和目标感。 你不是来完成别人的剧本,而是体验你是谁。 如果你总是在害怕让人失望的状态下说‘好’,那很可能不是出于爱,而是恐惧。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被谁逼着活。🔍 动机自测练习灵魂三问(随时向自己提问): 身体反应:想到这件事时,身体是向前倾(开放)还是收缩(抗拒)? 匿名测试:如果没人知道你做这件事,还会坚持吗? 失败假设:如果注定失败,你还愿意继续吗?四步调整法: 列出近期投入精力的3件事; 追问深层动机:“我真正想要什么?”(安全感?认可?热爱?); 判断驱动来源(内在√ / 外在×); 如是“外在”,尝试: 赋予意义(例:上班 → 为家人创造稳定); 嵌入自我(例:用喜欢的方式完成枯燥任务)。📚 推荐阅读 《驱动力》- Daniel Pink▶︎ 拆解“自主性、掌握感、目标感”三大内在驱动力。 《内在工程》- Sadhguru(萨古鲁)▶︎ 探索内在自由的科学路径。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Gary Keller▶︎ 聚焦真正重要的目标,减少社会噪音干扰。 《成为你自己》- Martha Beck▶︎ 摆脱“社会剧本”,活出完整性(The Way of Integrity)。 《活出意义来》- Viktor Frankl▶︎ 用“意义感”超越苦难,适用于日常动机重塑。🎵 本期音乐 Begin - Shallou(开场) Daylight - Aiguille(章节过渡) Farewell to the Past - Tran Thanh Nam(结尾)互动话题:留言分享你放下“应该”后做成的第一件事 → 点亮他人的黑夜 收听平台:苹果播客 | 小宇宙 | 小红书 | b站 “你不欠任何人一个‘完美’的样子,只需诚实地活在自己愿意的路上。”—— 《无限玩家》Tina

    33 min
  5. 庆祝日常生活中的死亡

    MAY 21

    庆祝日常生活中的死亡

    🎙️ 无限玩家 | 第 4 期庆祝日常生活中的死亡:每一次结束,都是你更真实的开始 ▍本期简介 这一期,我想邀请你一起面对一个我们常常想避开的主题——死亡。 不是生命终点的“死亡”,而是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小死亡”:关系的结束、角色的崩塌、计划的破碎、身份的改变……这些看似微小的“失去”,其实是生命在低语,提醒我们:你是谁?你真的活着吗? 我们聊了: 我们真正害怕的,其实不是死亡,而是“没来得及活过” 死亡并非终点,而是无常的日常显现 为什么每一场崩塌背后,其实都是重生的入口 如何经历“死亡循环”的五个阶段 六个帮助我们松动执念的日常修炼 两个具体练习,带你回到此刻如果你正在经历告别、失控、崩解,或者只是某种说不清的空心感,我希望这一期能陪你走一段,提醒你:你没有坏掉,你只是正在重塑。 ▍时间轴 TIMELINE 00:00 开场|什么是“日常的小死亡”01:48 我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还没活完05:57 无常,是死亡的日常形态07:59 “身份死亡”的痛,是回归真实的开始13:12 恐惧不是敌人,而是觉醒的入口16:54 “被迫死亡”是礼物,是真我浮现的催化剂20:01 死亡循环五阶段:崩溃→停滞→觉醒→重建→具象化23:02 六个日常修炼方向,帮你与无常同行25:42 两个具体练习,帮你回到此刻27:40 结语|在崩塌中,遇见更真实的自己 ▍本期金句 QUOTES “我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来不及活出真正的自己。” “每一次小小的死亡,都是你和真实的自己重新相认的邀请。” “真正的自由,是即使一切改变,我依然能接住自己。” “你痛的不是关系,不是身份,而是你习惯依附的那个版本的自己在崩塌。” “无常不是敌人,而是人生最诚实的老师。”▍练习方法 PRACTICES 每月一次生活清单审查:写下你的关系、物品、活动、追求,逐个问自己:这个对我还有滋养吗?是否可以放下? 日常反问: “如果今天是我最后一天,我想怎么活?” “如果这是我和TA最后一次见面,我会如何回应?” 情绪暂停按钮:当你感到焦虑或强烈情绪时,不急于分析或反应。先停下来,感受身体:呼吸、紧绷、疼痛、热流……让情绪被看见,不再被压下。 ▍参考书籍推荐 《当生命陷落时》by 佩玛·丘卓 《西藏生死书》by 索甲仁波切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by 欧文·亚隆 《臣服实验》by Michael A. Singer 《与无常共处》by 佩玛·丘卓 《你可以,爱》by 李欣频(辅助情感转化)▍和我互动 你也经历过属于你的“小死亡”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发私信给我,分享你的故事。你的一段转化,或许就是别人的一线希望。 我是Tina,感谢你在这一期的旅程中与我同行。 ▍关于播客 无限玩家|A Conscious Podcast for Souls Who Seek探索觉醒、情绪、关系、自由人生欢迎订阅,或在你常用的播客平台留下五星评价 :)

    29 min
  6. 别让完美主义暴君逼疯你:实战驯服内心批判者

    MAY 2

    别让完美主义暴君逼疯你:实战驯服内心批判者

    本期主题:拆掉你脑中的“完美主义暴君”——识别、拆解与反击内在批判者的实战指南 你是不是脑子里也住着一个声音,总在挑你毛病、逼你做到最好,才肯让你休息?“还不够好。”“不能失败。”“做到100分才配被看见。” 这一期,我们就来面对这个声音的真面目:完美主义暴君。拆解它、识别它、反击它——用方法和练习,把对自己的刀子换成一双温柔的手。 🕰 时间戳导航 00:00 - 06:25|开场白 & 内在批判者识别测试完美主义暴君、灾难预言家、比较狂魔、道德审判长四大批判者Boss介绍快速自测题:识别你最常遭遇的批判者类型 06:28 - 09:35|暴君的养成之路三大“刷新点”:习得性印记(环境模因)、防御性盔甲(恐惧失控)、存在性恐惧(怕被抛弃)核心洞察:完美主义是一种怕“不被爱”的求生策略 09:54 - 15:27|暴君现形记:特征自测游戏暴君的5大特征:全或无思维、成就=自我价值、不允许脆弱、恐惧失败、永不满足的标准自测练习:标记你中了几条暴君语录 15:34 - 25:15|拆解暴君武器库:核心三招觉察之眼:识别“应该”“必须”等关键词,记录《暴君语录》替换之盾:用理性与自我关怀改写暴君剧本(附实用场景案例)行动之剑:通过“不完美挑战”削弱暴君的掌控感 25:25 - 28:47|常见问题解答(Q&A)Q1:放弃完美主义会被淘汰吗?Q2:允许“够好就行”是不是会让我懒散退步? 28:54 - 30:50|结语与行动号召本周任务:记录暴君语录、实践“温柔替代”与“不完美实验”收尾:“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爱。”🛠 方法论工具汇总🎯 核心方法:反暴君“三板斧”1. 觉察之眼|记录暴君关键词 工具:小本子 / 手机备忘录 操作:记录暴君语录,标注当下场景与触发情绪2. 替换之盾|改写暴君剧本 操作方法:暴君原话:“必须做到最好”替代语言:“做到80%,我就为自己鼓掌” 核心:制定“够好就GO”的行动标准,温柔推进3. 行动之剑|不完美挑战练习 实验类型:沟通类:允许发言卡壳。 行为类:快速完成不追求细节。 情绪类:允许一整天无产出也不自责 配套反思三问:我刚才哪里不完美了?结果真的有变糟吗?我此刻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资料 & 延伸阅读 《自我关怀的力量》 – Kristin Neff 《正念自我同情工作坊》 – Kristin Neff & Christopher Germer 《脆弱的力量》 – 布琳·布朗 《内在批判的和解之道》 – Jay Earley 自我同情研究论文(Kristin Neff, selfcompassion.org)✨ 值得反复背诵的信念:“完美主义不是高级追求,是过时又高昂的求生策略。”“你不需要完美,才值得被爱。”“暴君不是在保护你,它在囚禁你。”🎯 本周互动挑战 分享你今天遇到的“暴君语录” 带话题标签发评论动态 #反暴君行动 打卡你的“够好就GO”任务实践 加入 @无限玩家 社群,一起练习“不完美也被爱”

    31 min
  7. APR 21

    记录一次情绪感冒:关于疲惫、委屈,还有怎么好起来

    本期内容我想和你聊聊“情绪感冒”这件事。当你感到疲惫、心里闷闷的,却又说不上为什么,那可能不是你矫情,是你太久没有被自己温柔地看见。 从我最近一次的“情绪感冒”聊起,一起拆解那些被压住的需求、卡住的委屈和想被抱一下的瞬间。 这一期,我们会一起: 看见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学会用问题树挖掘内心深处的价值观 找到适合自己的疗愈方式 用几个小练习,慢慢陪回那个真实的自己无论你现在在哪个状态,我希望我的声音能陪你一会儿。 🕰 时间戳导航 00:00 - 03:33 | 开场白情绪感冒的比喻、日常情绪觉察的重要性。 03:35 - 10:25 | 个人故事Tina的“情绪感冒”经历:从疲惫,自责,愤怒到深夜爆哭的情绪经历与觉察。 10:30 - 18:55 | 核心问题与问题树方法情绪生成机制、问题树法挖掘深层需求(问题树5层提问法)。 19:00 - 35:40 | 关键讨论点情绪是内在需求的信号情绪词汇受社会文化限制身体是情绪的前哨站情绪觉察改善人际关系 35:45 - 42:30 | 解决方案与实用练习冥想、做饭、运动、写日记等疗愈方法,情绪觉察四步法。 42:33 - 44:00 | 结束语总结与听众互动邀请。🛠 情绪暴龙防御包🧩 情绪觉察四步骤(适合日常使用) 识别情绪:我现在具体感受到的是什么? 倾听情绪:它背后是哪个需求没被满足? 温柔回应:我可以对自己说一句什么话? 支持行动:我现在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问题树法(挖掘核心需求 & 价值观)“我为什么这么难受?” → “这情绪是关于什么的?” → “它背后可能想提醒我什么?”🌿 情绪疗愈方式(节目中提及) 冥想观察:日常呼吸练习+身体扫描,10分钟起 做饭:进入当下、恢复掌控感 写日记:让模糊的情绪变得具体 动起来:用身体清理脑子的“堵” 自然疗愈:哪怕只是晒晒太阳、摸摸叶子🎨情绪词汇表 如果你也在经历情绪感冒,我想再次提醒你~情绪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累积没被觉察的结果。情绪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它们是内心的导航系统,指引我们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当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就能更早觉察情绪的变化。情绪觉察不是为了消除情绪,而是为了理解它,从而更好地满足内心的真实需求。你不是脆弱,你只是太久没被温柔地看见。 也欢迎你留言分享“你最近一次情绪感冒,是什么感觉?如何处理的?” 关注小红书 @无限玩家,获取更多自我成长内容。 如果你有问题想跟我讨论或者进入社群,欢迎添加我的微信 订阅播客,不错过下期话题:《亲密关系中的情绪表达》。愿你在情绪觉察的旅程中,与自己和世界温柔重逢 🌱 晚安!我们下期再见👋

    44 min
  8. APR 8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边界:爱与独立的平衡艺术

    [00:00 - 04:00] 开场与引入 核心主题:亲密关系中自我边界的重要性——如何在爱中保持独立? 个人故事:朋友深夜倾诉的精力消耗,揭示“边界感缺失”的普遍困境。 互动提问:你是否经历过边界被侵犯却难以表达的瞬间? [04:03 - 19:20] 第一部分:边界概念的温柔解构 边界的定义: 心灵的“皮肤”,区分“我是谁”与“我不是谁”。 类比“心灵之家”:客厅(开放)、卧室(亲密)、书房(私密)。 边界类型: 物理边界(身体空间)、情感边界(情绪责任)、认知边界(观点差异)、精神边界(价值观)。 依恋理论与边界: 安全型、焦虑型(边界模糊)、回避型(边界僵硬)、混乱型(边界不稳定)。 文化视角: 东西方文化差异(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儒家“和而不同”的平衡智慧。 [19:23 - 29:40] 第二部分:边界模糊的生活影响 常见表现: 过度责任感、难以拒绝、自我价值依赖他人、情绪边界混淆。 长期后果: 关系不平等、情感耗竭、自我迷失、职场倦怠。 典型案例: 朋友与男友十年关系因边界缺失导致“融合式分手”。 数字时代挑战:微信消息压力、社交媒体过度连接。 文化反思: 传统“舍己为人”美德的双刃剑,女性在家庭中的边界困境。 [29:43 - 47:50] 第三部分:建立健康边界的实践方法 自我觉察: 情绪信号(焦虑/愤怒)、核心价值观、舒适区。 工具:边界地图(同心圆关系层级)。 有效沟通: 清晰直接的“我”陈述模板:“当...发生,我感到...,我需要...”。 中国文化下的技巧:软性拒绝、预设边界、转移焦点。 维护策略: 重申需求、设定后果、渐进式实践、自我同情。 数字边界: 勿扰模式、分组管理、延迟回应、数字排毒。 孝道文化案例: 母亲过度网购的解决四步法:感谢→解释→共同价值观→替代方案。 [47:55 - 53:50] 第四部分:平衡亲密与独立的艺术 辩证关系: 边界创造安全感、促进真实性、支持健康依恋、防止关系耗竭。 伴侣关系策略: 差异化与连接节奏、共同边界协商、尊重差异性。 自我关系基础: 内在安全感、自我完整性、真实性优先于数字人设。 反常识观点: 真正的无私始于自我照顾(氧气面罩理论)。 [50:51 - 62:09] 结语与行动邀请 总结比喻: 边界如花园篱笆,保护内在世界,允许真实连接。 实践挑战: 一周边界觉察计划:觉察→表达→反思。 社群互动: 评论区留言“我接受挑战”,加入讨论与资源分享。 下期预告:情绪觉察与管理。 [55:00 - 60:00] 收尾与晚安 愿我们都能修炼出菩萨心肠,也不缺金刚手段。这里是《无限玩家》,我是Tina,晚安。 【升级补丁】 1️⃣ 「中式关系话术急救包」 1. 软性拒绝:不直接说"不",而是提供替代方案或解释。 2. 转移焦点:将注意力从拒绝转移到积极方面。 3. 预设边界:提前设定期望,避免当场拒绝的尴尬。 4. 借助第三方:引用规则、建议或他人的经验来支持你的边界。 2️⃣ 「边界地图绘制攻略」 绘制同心圆: 画6-8个同心圆,由内到外依次标注关系层级: 自己 → 亲密伴侣 → 家人 → 密友 → 普通朋友 → 同事 → 熟人 → 陌生人。 内层圆较小,外层逐渐扩大(如图例)。 标注边界类型: 在每层同心圆外,用不同颜色标签标注4种核心边界类型: 🔴 物理边界(身体接触、私人空间) 🟢 情感边界(情绪分享、责任归属) 🔵 时间边界(共处时间、回应速度) 🟡 数字边界(消息频率、社交媒体互动) 填写舒适区与界限: 在每层对应的边界类型旁,用关键词描述你的界限。 示例(以“家人”层为例): 🔴 物理:接受拥抱,但不过夜同住 🟢 情感:倾听烦恼,但不过度介入决策 🔵 时间:每周通话≤3次,非紧急不深夜联系 🟡 数字:家庭群消息免打扰,每日集中回复 添加图例与备注: 在图旁空白处注明: 颜色/符号对应的边界类型; 箭头或虚线表示“可调整边界”(如同事→密友的关系变化); 核心原则:内层边界更严格,外层更灵活。 3️⃣ 「边界日记模板」 - 今天我在哪些情况下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边界? - 我在哪些情况下感到边界被侵犯? - 我的身体和情绪有什么反应? - 下次我可以如何更好地回应类似情况?

    1h 2m

About

我们活在剧本里太久了,乖孩子、人设、完美主义、努力成为“值得被爱的人”。但在某一刻,我发现——这些标签从来不是我。于是我撕掉它们,开始成为“无限玩家”。 我做这档播客,是想把我在觉醒路上的伤口、挑战、突破,还有一次次“重启人生”的瞬间,都留给你。希望当你听到这些时,能感觉到:你不是孤单一个在通关。 这里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陪你一起看清——我们是如何被套进幻象,又如何一个念头就能走出来。 💛 你或许在这里收获: 真实的成长故事, 真挚的陪伴,以及在深夜低谷时,与你并肩的力量。 更新频率:不定期掉落通关副本⚡ 无限游戏没有终点,只有持续的选择。 欢迎你加入这场真实、柔软、野生的冒险。 你不需要变得更好,你只是该醒来了。 —— 无限玩家,正式上线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