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文化

有点文化

【有点文化】是由南方周末出品的一档泛文化播客。 每期节目,南方周末主播都会邀请一位或多位文化界嘉宾来做客。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视角独到的文化观察,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热点现象的讨论。 我们试图从不同的口音、表达方式、认知角度,让你听见世界的多样性,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和趣味。 节目首发“南方周末APP”,欢迎下载收听。 欢迎同步订阅同名小红书、苹果播客。 南方周末APP下载地址:http://www.infzm.com/download/app

  1. SEP 4

    出圈的FIRST青年电影展,我们在现场蹦迪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黎衡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一起来聊聊在FIRST青年电影展的现场体验。 我觉得电影展就是这样的,会有惊喜,会有失望,也会有一些遗憾。不太好的电影其实也丰富,完整了我对影展的体验,不可能你在影展看的都是喜欢的电影。 我自己其实比较反对某一种代际的本质主义。比如说,形容80后怎么样,90后怎么样,95后怎么样,00后怎么样。我觉得代际在一定程度上它有意义,但是同一代人当中,某些很珍贵的人,他们也许并不是多数,但他们好像并没有被某种代际的共同特点所定义,他们永远都有相似的东西。 越是很难被主流看到的人群,很难被主流以一种商业片的票房投票的方式所肯定的这些题材,它反而是最应该被看到的。这些人群他代表了社会当中被很光滑的媒介环境所屏蔽掉的一部分,但有可能这些才是我们更真实的一面。 我觉得尤其是在今年,电影的票房变得很差,它不再是重资产、重资本的风口浪尖上面的工业。这些年我采访的很多电影人,他可能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小众。【收听提示】 04:51  我和FIRST青年电影展的渊源 07:39  2019年的FIRST影展是目前质量最高的一届 18:03  今年FIRST影展最大的亮点就是请到了伊莎贝尔·于佩尔 27:32  《长夜将尽》很多地方都让我想起刁亦男导演的一些作品 29:35  《姐姐的死因》导演是个二十出头的男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性别红利的享受者 36:30  值得一提的《猫鲨》和《阿姨》 47:12  《一匹白马的热梦》讲的主要是蒙古族牧民的故事 57:03  明星站台是电影展的特色 01:05:29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拿奖的瞬间 01:08:18  持续向中国电影界贡献成功的电影人,我想恐怕不是赞助商最主要的诉求 01:11:06  这些年我看到太多的创作者的确是昙花一现的,但也许我不能这么早下判断 01:12:18  这些年我采访的很多电影人,他们可能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小众 01:16:22  海外留学的创作者、国内院校的创作者以及更野生的创作者,形成了电影创作的三股力量

    1h 23m
  2. AUG 11

    和彭伦聊国内外文学八卦: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不会随便买书

    【本期主播】 潘轩,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彭伦 出版人,文学编辑,国际版权经纪人。译作有《天才的编辑》《我与兰登书屋》等。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出版人、文学编辑彭伦,来一起聊一聊他出版书籍的故事。 文学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冒险,这种冒险就是要基于经验。经验越丰富,可能冒险程度就会小一点。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冒险,且本身也赚不了大钱。 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比较理性的,不随便买书的,并不是我们出的书他都要买的。我还是希望读者能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或者说,他通过阅读好的图书,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趣味,或找到他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可以了。 去爹化,就是爹味太重的作品,我觉得现在的读者不能够接受了。【收听提示】 07:20  出版是一种修行 11:30  吉鲁在他的出版生涯中,错失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16:39  文学出版本身就是一个冒险 20:58  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比较理性的,并不是我们出的书他都要买 24:07  戈登利什对待卡佛这种粗暴的编辑方式,至少不符合我的理念 33:46  创意写作其实是一种职业教育,有点像MBA 40:34  “短经典”这套系列书,可能打开了很多文学青年对外国当代文学的印象 49:53  文学出版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尽人事听天命 58:52  郑执的《刺猬》是21世纪《巴黎评论》发过的第一篇中国作家的作品 01:14:52  托宾有的短篇小说实际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在写他自己 01:17:48  围绕李翊云身上的一些讨论 01:27:15  爹味太重的作品,我觉得现在读者不能够接受了

    1h 30m
  3. MAY 20

    从“核三代”到皇家园林打工人,她写小说为同代人画像

    【本期主播】 朱圆,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杜梨 双语小说家、译者,代表作《春祺夏安》《漪》 杜梨和她在颐和园里救助的一只受伤的雨燕。资料图【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双语小说家杜梨,来一起谈一谈她的新书《漪》 人类的文化语言表达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咱们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在西班牙小镇看巨人游行,咱们闽南同样有特别高大壮美的游神;他们有叠人塔,咱们有叠罗汉,其实都差不多。 康有为来北京给光绪上书的时候,前三次都被拦了。第四次袁世凯托军机帮忙递上去,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终于光绪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康有为。但是他们只见面了10分钟,就是因为康有为的广东话口音很重,光绪听不太懂。 现在我们买东西,后台遇到最多一句话是什么?就是转人工。TA根本就不信任AI技术。  这就是机器目前无法代替我们,无法代替田野调查的意义,这就是文学继续存在的意义和理论,就是那些社会学继续存在的意义。 有了孩子以后,你更加得卷自己了,因为你不想让TA过上跟你一样的生活,你想让TA变得更好对吧?就算是养只猫咪,你都想给它买更多罐头呢。【收听提示】 04:20  在英留学学现代文学,教授对我最常说的话是“It doesn't make sense”,但最后给了我小说一个Distinction 08:41  我的创作想法来自鲁迅的拿来主义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也就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15:10  方言不是造成地方分割的东西,它是让大家对乡土,对故乡情结更紧密的东西 22:25  我家里集结了天南地北各大方言 25:53  我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对于自我没有那么看重,对知识比较看重 28:22  遇到十万火急的问题时,一定是要人去处理的 34:55  我写作从来不打草稿,也从来不写大纲 41:36  我和动物的缘分都是伴随着它们受伤,光颐和园的猫就救了两只 47:42  写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态度,要起到一点作用 52:41  “躺平”“啃老”从来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59 min
  4. APR 25

    这位95后,用长篇小说“翻译”山海间的方言秘事

    【本期主播】 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郑恩柏 95后青年作家,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毕业于北京大学,代表作《蛮与痴》。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95后青年作家郑恩柏,来一起谈一谈他的长篇小说首作《蛮与痴》。 我小时候就有一个很特别的能力,就是可以模仿别人说话。我记得,我经常在跟我姐姐说话的时候,会突然变成我妈妈(的语气)。 长辈们在聊天的时候,谈到很多非常重大事件也很少会表现出某种激动的情绪。他们好像都只是沉浸在那种滔滔不绝讲述的氛围中,好像这个成为了他们的某种仪式。 每次台风来的时候,把门关牢,把窗关牢。在停电的时候,全家人点起蜡烛。在这个氛围当中,全家人反而能够更加地敞开心扉。 写作这个行为本身在我们当代人眼中就已经是一个逆社会潮流的行为了。【收听提示】 06:57  温州是一个语言非常复杂的地方 11:46  这本书的创作始于我的儿时记忆 14:34  方言写作不但不讨巧,相反它非常费精力 22:39  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职业非常有温州特色 28:26  我在试图重现那些早已消失的声音 35:42  那些关于温州民间“会钱”的往事 39:35  在温州地区,宗族是非常普遍的 42:18  在我父母那一代,盟兄弟、盟姐妹是非常普遍的 45:02  海边的人看到的海,其实是以灰色为基调的 51:58  在我的理解中,人与人本来就是越不同越好 01:01:37  方言的生命力,是通过它的混乱、它的复杂来体现的

    1h 6m
  5. 12/27/2024

    叶兆言×许子东:历史细微处,半世纪的普通人生活

    【本期主播】 潘轩 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叶兆言 知名作家,代表作《花影》《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璩家花园》 许子东 知名学者,代表作《郁达夫新论》《细读张爱玲》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知名作家叶兆言和知名学者许子东,来一起谈一谈叶兆言老师的新作长篇小说《璩家花园》。 作家有时候就这样,(常常)努力把一个不真实的人,把他弄得真实一点。 虽然他(我的父辈)是作家,但是(他们)从小就给我一种教育,就是长大了以后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当作家。 人生最大的幸福无非是,你喜欢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这个世界上也其实没多少人在读我的小说。 你并不知道你最后是在哪一段历史里面,那个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收听提示】 02:43  叶兆言祖父叶圣陶开创了一个传统,书写大河小说 09:01  “性”这个概念以如此粗野的方式突然打开了 21:54  天井是小说里最被“美化”的人物 26:08  作家常常努力把一个不真实的人写得真实一点 35:27  怎样解读天井和他的父亲民友的父子关系 39:10  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作家,对我的人生和文学生命有影响吗? 45:08  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平庸的父亲 47:26  小说的后半段,教育压力的焦灼感写出来了 55:40  历史它没有那么明确的前后判断 59:45  写到古老的文化街区时,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伤 01:10:53  这个世界上其实也没多少人在读我的小说

    1h 13m
  6. 11/28/2024

    无声的细节,毕飞宇走走对谈小说创作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毕飞宇 作家、南京大学教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走走 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授课导师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著名作家毕飞宇和小说家走走,来一起谈一谈两位老师的两本书。一本是获得南方周末2023年度十大好书的《欢迎来到人间》,还有一本是走走的《无声的细节》。 一个作品无论在你手上多么久,当它离开你之后,它不属于你,它可能属于任何人,它唯独不属于作者。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你,一部分你服从它。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一个作家像一个小丑一样在作品当中活蹦乱跳的,到处说话,到处表态,那不是主体性,那是因为你是一个小丑。主体性不是这样呈现的,你不能替代生活,你得尊重生活。尊重生活是作家最大的伦理。【收听提示】 02:22  对我来说,书出版以后就一切归零了 08:07  写作者不能要求所有读者都注意到局部精妙的地方 11:33  为什么要叫《欢迎来到人间》? 14:39  我的小说如果丧失了我的基本风格、个性特征,我是不会写的 16:33  我的小说永远是1.5人称 29:34  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一部分服从作者,一部分作者服从它 34:02  人物的全面和立体,对于我们小说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41:39  小说家思维和电影导演思维一定是反着来 46:12  作家千万不能把自己描述和表达的权利误认为是定义的权利 56:48  小说创作是一个苦乐相伴的过程 01:00:59  小说家如何去判断当下 01:03:07  小说把口切的太大,一定是无能的 01:09:04  黑塞对我多多少少是有影响的

    1h 13m
  7. 10/14/2024

    和陈彦聊聊根植于土地的写作

    【本期主播】 余雅琴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 【本期嘉宾】 陈彦 作家、剧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陈彦老师,来聊一聊他的小说《星空与半棵树》,这本书入围了 2023 年南方周末十大好书。 本期是【南周在场】直播栏目的内容,直播回放地址:https://www.infzm.com/live/#/live/127 阅读能打开你的世界。你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是要靠阅读打开更广阔的生命经验,然后再去书写你想书写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名角,他不下苦是不行的。 贴着现实、贴着生活的真实去书写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我想永远会是文学书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样式。【收听提示】05:20  生命记忆中有对乡土的深深依恋 06:24  书名的“星空”与“半棵树”对应着理想与现实 10:29  星座代表着人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1:38  农村产业结构巨变,人和人的关系随之变化 17:05  现今,农村与农村的差距依旧很大 23:20  书中的动物们代表自然在发声 25:16  故事人物在不同的小说出现形成互文,也产生开放的联想 29:58  每个作家的写作都有一些原型,再综合与“塑造” 31:11  从舞台剧到小说创作的转换 34:38  写剧本和写小说的异同 43:05  传统戏曲、艺术是其他新艺术的源头活水 47:37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名角,不下苦是不行的 55:54  个人阅读史中,影响大的作家们 01:04:12  陕西文学为什么有着丰厚的土壤? 01:07:10  坚持方言写作,有意无意搜集整理 01:12:39  现实主义题材更重要是和受众建立联系

    1h 16m
  8. 09/23/2024

    和王璞聊本雅明: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

    【本期主播】 黎衡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嘉宾】 王璞 布兰迪斯大学副教授 【单集介绍】 本期我们请到了《本雅明传》的译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副教授王璞老师来做客,我们将从本雅明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名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本书来入手,来聊本雅明的一些问题。 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一种触电感,这是90年代中后期的北京,我是一个高中生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懵懂之中,又喜欢诗歌,看到这个标题时就有触电的感觉。 我是每一次在进入最早在读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时,并不是说不为之着迷,并不是说看不进去,并不是说不为之吸引,恰恰相反,是那个着迷的程度,吸引的程度极大,但是总是在眩晕之中不断折返于这些历史意向辩证语句之中,还没有找到一个通道。 如果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但同时对媒介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好,也许他会发现播客的不好,也许他会去尝试短视频,也许他会在短视频之中找到关于我们这个注意力无法集中分神的另外一种更新的表达。【收听提示】 03:01  从什么时候开始读本雅明的? 04:00  高中时代第一次看《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有触电感 07:50  研究生阶段作为必读书才真正读完整本书 11:55  本雅明时代面临的困境跟现在世界有一定的相关性 13:53  我们有一个成为本雅明的同代人的过程 17:23  翻译本雅明的过程是一个个人生活不断交到厄运的过程 21:30  本雅明在德语中存在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时间差 22:49  60年代初,新一代学生运动兴起,本雅明被重新发现在德语世界 24:17  《普鲁斯特的形象》可以当做本雅明的自画像 25:29  90年代初,哈佛大学出版社决定出一套英译本雅明文选 27:09  《本雅明传》是英语世界讨论和挖掘本雅明遗产的收官之作 28:46  什么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37:46  从波德莱尔的巴黎到本雅明的巴黎再到你的巴黎经验,有没有什么相关性可以对话? 39:28  跟本雅明的时代相比,现在的城市生活跟城市空间有哪些变化? 49:12  在本雅明的经验绘图之中,伦敦是缺失的,纽约也是缺失的 52:46  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还有可能吗? 01:09:57  本雅明今天存在的话,他一定会尝试各种各样新的媒介 01:14:29  推荐一本书: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

    1h 19m

About

【有点文化】是由南方周末出品的一档泛文化播客。 每期节目,南方周末主播都会邀请一位或多位文化界嘉宾来做客。 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视角独到的文化观察,对经典作品的深度解读,热点现象的讨论。 我们试图从不同的口音、表达方式、认知角度,让你听见世界的多样性,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和趣味。 节目首发“南方周末APP”,欢迎下载收听。 欢迎同步订阅同名小红书、苹果播客。 南方周末APP下载地址:http://www.infzm.com/download/app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