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導聆: 鴻鴻 庭昀
爵士迷: 徐凡
The Man I Love經常成為電影裡代表紐約爵士的標誌性歌曲。比如2024年電影《波麗露狂想曲》中,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造訪紐約時,便是以Joniece Jamison現場演唱全曲,作為拉威爾的爵士初體驗;而1977年馬丁史柯西斯的名作《紐約,紐約》裡,麗莎明妮莉也是用這一首歌的工夫,從空台上的試唱發展到全樂團的正式演出,代表她的走紅。
這首歌的問世其實頗為坎坷。原本1924年以"The Girl I Love"的原形,幾度出入於蓋希文的音樂劇卻都被抽起,直到幾年後出現幾個不同錄音。碧娜鮑許1982年的舞蹈劇場經典《康乃馨》(Nelken)引用的是1928年Sophie Tucker的演唱,台上一名男子的手語詮釋肅穆哀傷,成為許多人認識這首歌的觸媒。Billie Holiday 1939年的演唱版風華正茂,搭配薩克斯風「總統」(Pres)Lester Young的吹奏,堪稱盪氣迴腸。
半盲鋼琴家Art Tatum 1933年的錄音展現節奏變化多端的誘人面貌。而薩克斯風巨人Coleman Hawkins 則有兩個版本:1943年和他的Swing Four(Eddie Heywood, Jr (p) Oscar Pettiford (b); Shelly Manne (d))合作的版本,以及他62歲時最後一張專輯《天狼星》(Sirius)和鋼琴家Barry Harris的合作。後者他因為病弱而吹得英雄氣短,音樂性卻一樣迷人,值得禮敬。而1959年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 Milt Jackson, Thelonious Monk, Percy Heath, Kenny Clarke的版本除了淒美的小號,樂手的表現也十分精采(除了Monk意外低調)。
再來兩個演唱版。一個是性感低沉的Julie London和吉他的合作,同時分享她在排練過程中的抱怨,可以想見這首看似低限迴旋的的歌其實多難唱。另一個就是麗莎明妮莉《紐約,紐約》的版本──但片中她身邊吹奏薩克斯風的勞勃狄尼洛,其實是由George Auld幕後代打。
然後分享Benny Goodman 1938年在卡內基廳的盛會版本,Lionel Hampton的鐵琴角色鮮明,營造了一片可供豎笛穿遊的雲海。最後則是Don Shirley──電影《幸福綠皮書》的主角──在1961年的演奏,他「爵士古典化」的獨特手法,把鋼琴當交響樂團在驅策,把這首曲子演得像拉赫曼尼諾夫,也讓我們看到黑人音樂家與爵士樂在不同時代追求尊嚴的軌跡。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September 25, 2025 at 4:00 PM UTC
- Season1
- Episode39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