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迷 Meet Jazz in RTI

徐凡, 鴻鴻,Rti

由詩人與爵士樂迷鴻鴻與徐凡對談台灣重量級爵士樂高手,從不同樂器的演奏家、歌唱家、評論家到推廣者,暢談爵士樂的流變與在台灣的發展,爵士樂聆聽的入門要領,爵士樂當前發展的特色與方向,訴說個人的學習歷程,並分享爵士樂的經典樂曲,和獨家的私房演奏。看熱鬧、談門道、聽老行家領航的好音樂,人人都可以成為爵士迷。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來信資訊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e-mail|17rti@rti.org.tw

  1. 25 СЕНТ.

    〔標準曲時間〕鴻鴻與庭昀對談 The Man I Love

    爵士導聆: 鴻鴻 庭昀 爵士迷: 徐凡 The Man I Love經常成為電影裡代表紐約爵士的標誌性歌曲。比如2024年電影《波麗露狂想曲》中,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造訪紐約時,便是以Joniece Jamison現場演唱全曲,作為拉威爾的爵士初體驗;而1977年馬丁史柯西斯的名作《紐約,紐約》裡,麗莎明妮莉也是用這一首歌的工夫,從空台上的試唱發展到全樂團的正式演出,代表她的走紅。 這首歌的問世其實頗為坎坷。原本1924年以"The Girl I Love"的原形,幾度出入於蓋希文的音樂劇卻都被抽起,直到幾年後出現幾個不同錄音。碧娜鮑許1982年的舞蹈劇場經典《康乃馨》(Nelken)引用的是1928年Sophie Tucker的演唱,台上一名男子的手語詮釋肅穆哀傷,成為許多人認識這首歌的觸媒。Billie Holiday 1939年的演唱版風華正茂,搭配薩克斯風「總統」(Pres)Lester Young的吹奏,堪稱盪氣迴腸。  半盲鋼琴家Art Tatum 1933年的錄音展現節奏變化多端的誘人面貌。而薩克斯風巨人Coleman Hawkins 則有兩個版本:1943年和他的Swing Four(Eddie Heywood, Jr (p) Oscar Pettiford (b); Shelly Manne (d))合作的版本,以及他62歲時最後一張專輯《天狼星》(Sirius)和鋼琴家Barry Harris的合作。後者他因為病弱而吹得英雄氣短,音樂性卻一樣迷人,值得禮敬。而1959年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 Milt Jackson, Thelonious Monk, Percy Heath, Kenny Clarke的版本除了淒美的小號,樂手的表現也十分精采(除了Monk意外低調)。  再來兩個演唱版。一個是性感低沉的Julie London和吉他的合作,同時分享她在排練過程中的抱怨,可以想見這首看似低限迴旋的的歌其實多難唱。另一個就是麗莎明妮莉《紐約,紐約》的版本──但片中她身邊吹奏薩克斯風的勞勃狄尼洛,其實是由George Auld幕後代打。  然後分享Benny Goodman 1938年在卡內基廳的盛會版本,Lionel Hampton的鐵琴角色鮮明,營造了一片可供豎笛穿遊的雲海。最後則是Don Shirley──電影《幸福綠皮書》的主角──在1961年的演奏,他「爵士古典化」的獨特手法,把鋼琴當交響樂團在驅策,把這首曲子演得像拉赫曼尼諾夫,也讓我們看到黑人音樂家與爵士樂在不同時代追求尊嚴的軌跡。

  2. 18 СЕНТ.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Mack the Knife

    爵士導聆 鴻鴻  庭昀 爵士迷     徐凡 這首〈小刀麥基〉會成為爵士標準曲,實在非比尋常。原曲出自1928年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和作曲家庫特懷爾Kurt Weill合作的《三便士歌劇》。主角小刀麥基的演員臨時要求一首主題曲,布萊希特給是給了,卻交給劇中的街頭藝人來吟唱麥基劣跡。原先設計手搖風琴伴奏,首演卻故障,還是由樂隊上陣。現在也有很多人用手風琴營造街頭感。我們就經由演音樂劇的能手Ute Lemper來體會原汁原味的德語版。  但這首歌會在美國走紅,卻另有機緣。1954年《三便士歌劇》在紐約外百老匯登場,小號手兼歌手「書包嘴」Louis Armstrong次年旋即翻唱,一炮而紅。1960年Ella Fitzgerald赴柏林演唱,把英語版帶回柏林,但開口沒兩段就忘詞,只好一面編詞一面Scat,卻把擬聲唱法發揮到極致,現場效果爆采,竟以這個忘詞版本的演唱奪得葛萊美獎,也成為爵士傳奇。   巴黎專演法國經典的法蘭西喜劇院Comédie-Française破天荒在2023年推出《三便士歌劇》的法語版,邀來德國前衛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操刀,「後戲劇」特色十足。由Claïna Clavaron演唱的La complaite de Mac-la Lame竟從清唱開始,迅即發展成張牙舞爪的情緒起伏,令人瞠目結舌。  敘事歌謠有可能讓器樂一展所長?不妨聽聽抒情薩克斯風巨匠Ben Webster 1965年在丹麥的錄音,示範如何將這首歌變成標準曲:主旋律一遍演完就開始接連即興,Kenny Drew漂亮的鋼琴音色、NHØP的靈活貝斯,加上薩克斯和鼓組的丟接對話,無懈可擊。再來聽聽小號大師Clark Terry跟Oscar Peterson三重奏在1964的競奏,以及電風琴大師Jimmy Smith和吉他手Kenny Burrell 1993年在大阪Kirin Plaza的合奏,各家音色迥異的狂放咆哮,激發出這首曲子的暗黑能量。  特別要介紹由John Lewis領軍、低音號手Michael Zwerin編曲的Sextet Of Orchestra U.S.A,一開場Jerome Richardson的薩克斯風、緊接著Thad Jones的短號就在主旋律之上飛馳,展現了編曲構思與即興能量充滿張力的平衡。而一代偶像Marianne Faithful晚年鍾情懷爾音樂劇的演出和演唱,她1996年錄製20th Century Blues專輯,以殘破的菸嗓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滄海桑田。最後則是以大阪的爵士地標Jazz Bar Buddies在2020年因疫情結束營業前的一次錄音,緬懷這些消逝了的場所。小林沙桜里Saori Kobayashi的鋼琴、宮野友巴Yuu Miyano的貝斯和久家貴志Takashi Kuge的鼓發揮「和爵士」特色,讓這首邪氣的曲子展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純淨,也是一種美好的送別。

  3. 11 СЕНТ.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Nature Boy

    爵士導聆 鴻鴻 庭昀 爵士迷     徐凡 Nature Boy 一名崇尚自然與東方哲思的「前嬉皮」人士eden ahbez(他堅持自己的名字必須小寫)1947年留給Nat King Cole納京高的一份曲譜,讓納京高從一個三重奏的鋼琴手成為家喻戶曉的黑人歌王。這首簡單的歌曲採用了德弗札克第2號鋼琴五重奏第二樂章的前兩小節加以開展,講述一個來自遠方的神秘男孩,他的智慧忠告:「你所能學到最棒的事,便是愛與被愛。」納京高的版本用了弦樂和一支長笛,意境悠遠,引人神往,也迅速吸引了Sarah Vaughan和Frank Sinatra的翻唱。1999年,這首歌被迎入了葛萊美名人堂。 第二個我們聽的是艾拉・費茲傑羅和吉他手Joe Pass在1976年合作的版本。兩人一共灌錄了六張專輯,從這首歌裡便能聽出Joe Pass的靈思躍動和古典吉他般的典雅細膩。至於純器樂版,我們選了Miles Davis、John Coltrane和Stan Getz這三個版本。Miles和貝斯大師Mingus的合奏,鐵琴前導和長號襯底,層次豐富,後來被1999年的電影《天才雷普利》引用。Coltrane也有好幾個版本傳世,我們聽了兩個:1963版本Elvin Jones的非洲鼓節奏,1965版本Jimmy Garrison的貝斯拉奏,帶給Coltrane的演繹迥異的氛圍。而Stan Getz和弦樂的版本,則用了少見的豎琴伴奏,同樣帶來天堂般的氣息。  特別想介紹一位被低估的女伶,由Lorez Alexandria演唱,並與指法迅捷、擅長高音的小號手Howard McGhee在1960年專輯Deep Roots中的合作。而女權之聲Abbey Lincoln在1994年專輯A Turtle’s Dream的滄桑嗓音,則賦予純淨的歌曲更多生命況味。更絕不能錯過的是自稱土星來客的Sun Ra和他的樂團Arkestra在1977年的演奏,Sun Ra的鋼琴後方不時有不知是火車還是太空船馳過,可以一窺他的「宇宙音樂」理念,也為〈自然男孩〉的神秘意蘊平添科幻色彩。  這首歌最有名的流行翻唱版本,一個是2001年電影《紅磨坊》中,David Bowie的演唱;還有一個是2014年Lady Gaga和Tony Bennett跨世代合唱的版本。不過這兩個大家自己去找來聽就好。我們來聽最新也最有特色的一個版本:2023年橫跨搖滾、民謠、爵士的Rickie Lee Jones推出的標準曲專輯Pieces of Treasure,這位被封為「酷派女爵」的歌手加上一把中東/非洲的烏德琴,把異國情調推展到極致。  最後庭昀介紹了一個她唱過的阿卡貝拉版本:歐開 O-Kai Singer把魯凱族的〈鬼湖之戀(Dalubaling)〉加上了Nature Boy,帶來了獨屬台灣的情懷。

  4. 4 СЕНТ.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I’m a Fool to Want You

    爵士導聆  鴻鴻 、張庭昀 爵士迷      徐凡     這首法蘭克・辛納屈參與作曲的傷心曲(Torch song)不在某些標準曲指南的名單上,但因為有幾個經典名演,還是讓這首歌成為傳奇。傳奇的開端是1951年的辛納屈不但是已婚男人還有三個孩子,卻愛上影星艾娃嘉娜,雖然此舉注定讓他名聲掃地。痴愛無悔,這首歌徹底表達了他的心聲──雖然他和嘉娜的婚姻六年後也走到盡頭。  同樣歷盡滄桑,Chet Baker在59歲離世的前一年,1987的東京演唱會上,唱了這首歌,嗓音竟依然純淨抒情。我們用來比較的是另一位小喇叭傳奇Lee Morgan 22歲時的錄音,他們在訴說的是同一個故事嗎?  「可憐可憐我,我需要你 我知道這不對,這肯定不對 但沒有你,我已弄不清什麼是錯 什麼才是對」  如此絕望的哀求,可能最強烈的版本是Billie Holiday在生前最後專輯《緞衣女士》(Lady in Satin)開頭第一首的獻唱。在四十把樂器的烘托下,她被酗酒、吸毒、奔波的生活摧殘殆盡的嗓子,卻唱出生命盡頭的風味,再也無法超越。相對於Holiday沉浸式的表達,同樣令人難忘的,還有日本影星沖山秀子Hideko Okiyama(她曾演出今村昌平、鈴木清順、黑澤明的名作),在1981出版的生平唯一一張專輯唱片中,以滿不在乎的姿態,瀟灑地唱出的版本。  再來聽兩種不同樂器的主奏:1959年在Quincy Jones的編曲下,Milt Jackson細節豐富的鐵琴,以及1965年Dexter Gordon的Clubhouse專輯,他沉厚綿長的薩克斯風和Freddie Hubbard充滿開創性的小喇叭及Barry Harris靈動的鋼琴,所起的奇妙化學作用。  最後是Bob Dylan在2015(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前一年)推出向法蘭克辛納屈致敬的Shadows in the Night,這首歌又擺在專輯第一首的崇高位置。這位創作歌手承接起美國的偉大抒情歌傳統,他獨特的聲腔也賦予了這首歌全新的份量。

  5. 28 АВГ.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But Not For Me

    爵士導聆  鴻鴻 、張庭昀 爵士迷      徐凡     But Not For Me一出世便含著金湯匙。出自蓋希文1930年的名劇Girl Crazy,舞台上的演唱者是琴姐Ginger Rogers。當時琴姐還沒在電影裡跟佛雷亞斯坦搭檔走紅,卻在戲裡把這首歌唱紅。這齣戲在百老匯演了272場,樂池裡也是爵士界的眾星雲集。兩年後Girl Crazy的電影版不像舞台劇那麼成功,But Not For Me這首歌卻經常被電影引用,最知名的包括1959年的同名電影,1979年伍迪艾倫的《曼哈頓》(用的是祖賓梅塔指揮紐約愛樂的演奏版),1989年《當哈利遇到莎莉》,1994年《你是我今生的新娘》開場用了Elton John的演唱版,還有1997年的《警網鐵金剛》。 我們首先聆聽1954年Chet Baker第一張專輯Chet Baker Sings的第一首歌,雖節奏輕快,但他25歲的嗓音和小喇叭都令人銷魂;然後是Elton John比較流行的唱法,編制卻相當爵士;還有美國女伶Chris Connor的菸嗓,速度慢得迷離,深沉傳達出「這世界雖好,卻與我無關」的悵然。  幾個演奏版各擅勝場:Miles Davis 1954年在Bag's Groove專輯中,與Sonny Rollins和Horace Silver洋溢熱情與活力的演出;Miles的偶像Ahmad Jamal 1958年在芝加哥Pershing Hotel錄製的三重奏版本,他節制、幾乎低限主義的彈奏既典雅又前衛,讓這張就叫做But Not For Me的專輯雄霸排行榜108週。接下來是1950-60年代備受歡迎的MJQ(Modern Jazz Quartet),Milt Jackson的鐵琴帶來清楚的顆粒感,而MJQ音樂總監John Lewis的精妙編曲,也成為爵士融合古典的「第三潮流」先聲。  這一集「外美國」的版本選擇了日本戰後爵士女伶笠井紀美子Kimiko Kasai 1973年在(What’s New)專輯中的版本,鋼琴菊地雅洋和貝斯鈴木良雄都有出色的表現。最後則是Coltrane班底Red Garland的鋼琴三重奏,1957年僅22歲的Paul Chambers的貝斯也引人入勝,讓聽者再也不會感到But not for me了。

  6. 21 АВГ.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It Don’t Mean a Thing

    爵士導聆/庭昀 爵士迷/鴻鴻 徐凡 It Don't Mean a Thing (If It Ain't Got That Swing) 這首歌不但把「搖擺」Swing這個名詞寫進爵士樂史,歌名「不搖擺不成活」也成為一句爵士名言。這是艾靈頓公爵的又一傑作,我們跟著它穿梭不同的時代風格。從創作的1931年開始,我們先聽Duke錄於1943年的大樂團編曲,歌手簡直在配合蓋上消音器的小號,也捏著鼻子演唱,每句歌詞末稍所有的Dua-dua都是由管樂吹奏。到了1966年Duke和Ella Fitzgerald在蘇利文秀現場的演出,Dua-dua不但改由歌手唱出,而且還被Ella發展成Scat擬聲唱法的顛峰絕技。 這首搖擺名曲,到了Bebop咆勃樂手手中,可就完全改頭換面。1953的Diz and Getz這張專輯中的咆勃開創者、小號手Dizzy Gillespie和當時才二十多歲的Stan Getz,進行速度的狂飆競賽,節奏組鋼琴Oscar Peterson、貝斯Ray Brown和鼓手Max Roach也都是絕世好手。三年後,Max Roach自組的Max Roach+4邀來了Sonny Rollins的薩克斯風、Kenny Dorham的小號,推出咆勃後期的名演,幾乎煞不住車。另一個版本,縱橫樂壇七十年、錄製過900張專輯的小號手Clark Terry,卻在Red Mitchell單獨一把貝斯的拍擊下,採取了從容漫步的舒緩節奏,示範了「酷派」的獨特風味。 最後再來聽兩個演唱版。去年到過台北國家音樂廳的西班牙女伶Andrea Motis,也是優異的小號手,19歲時的錄音,唱出輕快俏皮的少女情懷,迥異於Ella的渾厚熟女韻味。而美國西岸的薩克斯風樂手Zoot Sims演奏的版本,兩位歌手此呼彼應的歌聲,讓簡單的編制也可以熱鬧非凡。歌詞中「甜或辣都沒差/只要保持節奏/你得傾其所有」,在這個版本裡得到最好的印證。

  7. 14 АВГ.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Body and Soul

    爵士導聆/庭昀 爵士迷/鴻鴻 徐凡 Body and Soul,Johnny Green作於1930年的這首失戀曲,雖說歷經十年光陰才在Coleman Hawkins的演奏下走紅,成為爵士樂最受歡迎的金曲,但其實之前已經有好些深具魅力的版本。我們先來聽電影《搖擺浮生錄》主角:「八指琴魔」Django Reinhardt 1937年在巴黎與Quintette du Hot Club de France的合奏:沒有鋼琴和鼓,主奏是一把吉他、一支小提琴,加上一把貝斯和兩把節奏吉他,這就是「吉普賽爵士」Gypsy Jazz的魔力。 第二個聆聽的是1938年Benny Goodman首度把爵士樂帶進卡內基廳演奏的里程碑式音樂會,由他自己的班底加上Count Basie和Duke Ellington的大將組成的「爵士國家隊」,這首Body and Soul由Benny自己的豎笛主奏,婉轉迷人。 然而這首歌到底在唱什麼?聽聽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的歌喉,把一股盡付東流的癡情唱得令人淚下,中段卻節奏一轉,輕快踏蹄,末段又進入最緩版,短短三分多鐘的強烈戲劇性變化,令人瞠目結舌。 即使是傷感慢歌,在咆勃領航人菜鳥帕克Charlie Parker手中,也變成令人興奮的超技練習曲。這個1942年只有一把吉他跟一支薩克斯風的二重奏版本,讓即興旋律特別突出。而1960年Charlie Mingus為抵制越來越商業化的Newport Jazz Festival而組成的「新港叛徒」Newport Rebels,留下了風格可以百變的小號手Roy Eldridge及「前自由爵士」時期的Eric Dolphy的薩克斯風,狂放不羈。 接下來要介紹盲人多樂器演奏家Roland Kirk在1963年的錄音,他獨特的音色有如荒野狼嚎,令人難忘。然後是1960年薩克斯風之神約翰柯川的Coltrane’s Sound專輯,他綿延不絕的正面對決式吹奏令人無法抵擋,而鋼琴家McCoy Tyner有如孟克般的塊狀彈奏法,也令人難以忽略。 原歌所唱的是我的肉體和靈魂都獻給了一個絕情人。但聽到Keith Jarrett的鋼琴演奏,卻可以感覺他把肉體和靈魂都全然留給了自己。The Cure專輯中他和Gary Peacock及Jack De Johnette的著名三重奏組合,在1990年留下了趨近新世紀的全新聲響。原來標準曲就像一具肉體,演奏者才是不同的靈魂,賦予肉體一個個迥異的生命。

Оценки и отзывы

5
из 5
Оценок: 2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由詩人與爵士樂迷鴻鴻與徐凡對談台灣重量級爵士樂高手,從不同樂器的演奏家、歌唱家、評論家到推廣者,暢談爵士樂的流變與在台灣的發展,爵士樂聆聽的入門要領,爵士樂當前發展的特色與方向,訴說個人的學習歷程,並分享爵士樂的經典樂曲,和獨家的私房演奏。看熱鬧、談門道、聽老行家領航的好音樂,人人都可以成為爵士迷。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來信資訊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e-mail|17rti@rti.org.tw

Вам может также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