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思想文化长廊

欧洲思想文化长廊:德国浪漫主义之十六:席勒:自由的精灵

德国浪漫主义这个提法指称18、 19世纪存在于德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个团体性的精神追求。在这个团体内,依据每个人关注点的不同,创作体裁的不同,彼此交流领域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诗学的一翼与哲学的一翼,前者以赫尔德和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后者以费希特、谢林为代表。但有一个人的地位极为特殊,那就是席勒。他横跨这两翼之上,统摄诗学与哲学。他给理念装上浪漫的翅膀,也给浪漫的想象套上理智的羁轭,而推动这两者并翼齐飞的精神动力是自由的理念。

问:人们谈及德国文学,首先出现的形象一定是歌德和席勒这双子星座。

答:是的。在魏玛剧院广场中央是两人并肩而立的雕像,魏玛墓园中心墓室的地下,两人双棺并厝,两人在魏玛的居所数步可达,为他们时常交流思想,切磋文字提供方便。从相识到相知,两人的思想交流几达水乳相融的地步。歌德对爱克曼说:“像席勒和我这样两个朋友多年结合在一起,兴趣相同,朝夕唔谈,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两人如同一人。所以,关于某些个别思想很难说其中哪些是他的哪些是我的。有些诗句是在一起合作的,有时意思是我想出的,而诗是他写的,有时情况正相反,他做头一句,我做第二句,这里怎么能有你我之分呢?”当然这两位巨人也有各持己见的时候,他们的争论往往会开辟出精神世界的新天地。比如关于古典主义创作方法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出与定义 。歌德说:“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我主张诗应该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他想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实在是浪漫的,说我的《伊菲格涅》由于情感占优势,并不是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施莱格尔兄弟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目前人们都在谈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问:歌德谈他和席勒的争论其实已经把浪漫主义的实质点明了。

答:是的。歌德更明确地指出:“我力图使一切在古典意义上具有鲜明的轮廓,丝毫没有符合浪漫派创作方法的那种暧昧模糊的东西。”这些概括为准确把握浪漫主义艺术诉求提供了依据。所以在德国浪漫主义发展过程中,席勒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他对康德美学的深入阐述以及他本人精彩绝伦的艺术创作,表达了德国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追求。别的不提,想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合唱乐章《欢乐颂》吧。它就是用席勒的诗句谱写而成。那是人类至高至远的永恒追求。席勒的理想主义和对人类终极价值的信仰坚定不移。他的传记作者萨弗兰斯基甚至把他这种理想主义的执着与他身体的极度衰弱做了比较。席勒去世时年仅46岁,但是尸体解剖发现他的肺部完全坏死,心脏缺少肌肉组织,胆囊和脾脏异常肿大,肾脏组织完全畸形。负责解剖的医生感叹道,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感到惊讶,这个人怎么能活这么久 。萨弗兰斯基说:“从这个解剖报告中可以读出席勒理想主义的首个定义,理想主义是,人若依靠激情的力量,能比肉体所允许的时间活的更长。”他进一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个光彩夺目的意志的胜利,在席勒身上,意志是自由的器官。针对是否存在一个自由意志的问题,他明白无误地回答:这个意志为何不应该是自由的?因为每个瞬间都打开可把握之可能性的视野,人们面对的是那始终有限但又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就此说来,自由是开放的时间。”

问:席勒虽然自幼体弱,但他似乎始终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答:是的。这是席勒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他的父亲是符腾堡大公卡尔·欧根部队的军需官,所以席勒小学毕业后就被强制进入卡尔大公办的军校。在这个学校中学生接受的是类似军队训练的教育,枯燥严苛。后来他父亲调职到路德维希堡,这是一座被人称作巴罗克之城的模仿法国凡尔赛修建的城市。作为军官家属,席勒可以在宫廷剧院观看演出。他第一次看到话剧演出,而且确信自己也可以创作戏剧。在此期间他写了第一首诗,当他把这首处女作朗诵给他父亲听时,得到的竟是父亲的一句问话:“弗里茨,你犯傻了吗?”这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卡尔大公为自己的学校聘请了几位年轻教师,其中有一位年仅21岁的青年教员,雅各布·弗里德里希·阿贝尔。他是一位法国启蒙精神的拥护者,并且坚信德国人也应该向法国人一样,让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阿贝尔做了一个以天才为主题的演讲,这个演讲大胆抨击僵死专制的,半封建半军国主义的政治体制扼杀天才。青年人应该相信自己心灵的呼唤,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没有自由的雅典就没有柏拉图。这位老师甚至公开赞扬共和政体,但更重要的是他让席勒第一次知道了有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天才存在。 席勒开始狂热的阅读莎士比亚,把李尔王读了六遍,甚至自己模仿莎士比亚写下戏剧场景。是这位阿贝尔老师让席勒进入了哲学殿堂,去结识笛卡尔的唯理论和培根、洛克的经验主义。毫无疑问,同当时狂飙突进运动的参与者一样,卢梭彻底征服了席勒。

问:对席勒影响最大的是那些鼓吹自由,抨击暴政的政治哲学。

答:是的。阿贝尔推荐席勒去读苏格兰哲学家弗格森的作品。这位哲学家是霍布斯的批评者,他认为霍布斯把人的利己与自保本能绝对化了,因为人除了因自保而自私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本能,那就是交际本能,这种本能使人必然敬重他人。人固然有霍布斯所称的猛兽本能,但他同时是“交际的猛兽”。这个提法开拓了人与人之间爱的空间。弗格森指出:“人拥有的最伟大的善是对他人的爱。这个法则的后果是社会和人类最好的部分同时是个人最好的部分。不可能存在同时有害于整体的个体的幸福感。”这就为利他主义奠定了基础。这条原则一直是席勒思考和创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弗格森鲜明的自由主义政治立场在席勒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萨弗兰斯基指出:“当席勒通过阅读弗格森、卢梭和普鲁塔克,熟悉了共和派和人权主义的思想界之后,他学会了以政治的观点看待学校环境。在弗格森对专制制度的描写中,他认出自己的状况。弗格森激烈抨击压迫性的宪法,他说:“这些宪法剥夺了人们的权利,在这些宪法中,世人受到这样的对待,似乎只有强迫和受惩罚的恐惧才能统治他们。这些宪法在君主身上制造暴政和狂妄,在臣民身上制造奴性和卑劣,给每张脸涂抹苍白的色调,让每颗心充满胆怯和嫉妒。”正是这种思想背景使席勒酝酿出他的第一部戏剧《强盗》。这部戏于1782年首演,但席勒在1777年就已经动笔,那时席勒年仅1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