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內:生命中軸的思辨、實踐與身心靈

迷內 Me-Nay
迷內:生命中軸的思辨、實踐與身心靈

本節目由主持人江峰,從藝術品牌「迷內 Me-Nay」兩層三位一體精神出發:(1)學術思辨、社會實踐(含藝術)與身心靈修行:打破目前理論研究、藝術創作與靈性超越三分的局面,建構一個自由、開放、解構的想像空間。 (2)教育、創作與論述:切入屬於社會實踐之藝術,更從多元角度整合第一層次之學術思辨、社會實踐與身心靈修行,完整發揮藝術之全面動能。 迷內相信生命擁有可能。每個人獨特的身體,蘊含創造能力,能從「藝術」中找回生命的主權與熱情。迷內提供各類課程:作品抒創、論述思辨、內外修行,打破目前學術研究、靈性超越和藝術創作三分的局面,建構一個自由、開放、解構的想像空間。 第一季,深論廣義的「性/愛」議題,進而解構與重構對於性與愛的狹隘想像。並著重「(身心合一的)身體」在這個系統中所扮演的重要腳色,達到生命的超越——也就是修行。將邀請來自三個領域,學術研究(廣義人文社會科學,如社會學、法學、哲學、人類學、文學及更多)、具社會連結性的實踐(如藝術創作、社會工作及更多)與身心靈工作者,跟大眾分享自身的性/愛思想與實踐。在現今臺灣及華語圈,性/愛相關播客節目林立之際,不只觸及表層,而是提供給聽眾不同以及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視角。 第二季,獲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補助。此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迷內的社群媒體〕 哀居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e.nay_tw/ 臉書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JiangFengArtist 油吐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L_7y5wi6VKItUv82s5xBw 賴 Line:@280fwvkz 〔江峰的個人網站〕 https://www.jiangfeng-mine.com 音樂 Music|Toolbeat - Sensual R&B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Épisodes

  1. 共享脆弱——胡嘉豪與當代馬戲及高空馬戲(《拋棄式人類》)

    10/07/2023

    共享脆弱——胡嘉豪與當代馬戲及高空馬戲(《拋棄式人類》)

    二零二二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計畫 「身體酷兒閱讀:『表演』藝術中被消失的表演與性(別)邊緣敘事」 本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本集邀請高空馬戲創作與表演者胡嘉豪,討論其劇場作品《拋棄式人類》,以及臺灣馬戲發展的現況、馬戲與其他藝術之關係等等。 評論文章〈共享脆弱──以《拋棄式人類》觀當代馬戲的劇場與生命啟示〉閱讀 [訪綱] 請自我介紹,包含自己作為藝術創作或工作者的背景與核心關懷當初如何走進當代馬戲?為何最終選擇這個形式當作創作的媒介?《拋棄式人類》運用了哪些元素講述心中所想的訊息?這些元素各自又有什麼意義?當代馬戲對比其他表演藝術的分類差別為何?例如舞蹈、戲劇與行為藝術。當代馬戲的身體與舞蹈有何異同?它可以算是舞蹈嗎?兩者若想要接軌,可以如何操作?當代馬戲對表演者自身在表演時的身心經驗特殊之處為何?和觀眾又有怎樣特殊的關係?觀眾在觀看馬戲時能夠主義或採取怎樣的觀看方式?如何看待當代馬戲在全球發展的現況?臺灣呢?自己的生命與創作中,是否有對於性別議題的反思?對於性別議題又通常是以怎樣的意識形態切入?表演藝術於你自身的意義為何?創作的目的為何?接下來會想要如何發展自己的藝術?對評論文章本身的任何想法、疑問與批評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藝術、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h 29 min
  2. 性別、女性主義與創作——僻室吳子敬與陳弘洋(《冥王星Somewhere Out There》)

    10/07/2023

    性別、女性主義與創作——僻室吳子敬與陳弘洋(《冥王星Somewhere Out There》)

    二零二二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計畫 「身體酷兒閱讀:『表演』藝術中被消失的表演與性(別)邊緣敘事」 本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本集邀請僻室導演吳子敬與劇作家陳弘洋,討論其劇場作品《冥王星 Somewhere Out There》,以及他們生命與作品中的性別意識與故事,以及基進女性主義、行星分子女性主義能如何與其對話。 評論文章〈「跨」不過的《冥王星Somewhere Out There》:此世的基進性別提案〉閱讀 [訪綱] 請自我介紹,包含自己作為藝術創作或工作者的核心關懷為何會創作或接近這次作品的議題?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傳達的訊息為何?談論性別可以有很多角度切入,為何選擇跨性別?又為何呈現這樣的兩位跨性別者?星際計畫究竟要開展成什麼樣子?或者,透過星際計畫想要描繪怎樣的生命或宇宙觀?回歸冥王星的母題,究竟如何看待這顆星作為背景給予主題的訊息涵義?意思是,它怎麼引導劇情與兩位主角的走向?透過冥王星,又想傳達怎樣的訊息?性別是什麼?自己的創作中,性別議題佔有怎樣的位置?對於性別議題又通常是以怎樣的意識形態切入?如何回應評論中提到基進女性主義的陰陽同體觀?它可能和跨性別思維有怎樣的異同?性別究竟是物質還是心靈?對「跨性別」背後的意識形態有何新思考?行星分子女性主義可能可以給主角或我等在意性別議題者怎樣的啟發?和本作之間又有什麼更多對話的可能?表演藝術於你們自身的意義為何?創作的目的為何?如果不是教育,那是什麼?接下來的創作展望,以及對評論文章本身的任何想法、疑問與批評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藝術、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h 51 min
  3. 當代酷兒賽博格——山喊商行孟昀茹與王荁聊虛擬實況、二次元與劇場(《出發吧!楊桃!》)

    10/07/2023

    當代酷兒賽博格——山喊商行孟昀茹與王荁聊虛擬實況、二次元與劇場(《出發吧!楊桃!》)

    二零二二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計畫 「身體酷兒閱讀:『表演』藝術中被消失的表演與性(別)邊緣敘事」 本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本集邀請山喊商行劇團導演孟昀茹(翠斯特)與獨立藝術工作者王荁,討論其融合科技藝術之劇場作品《出發吧!楊桃!》,以及他們浸泡其中的二次元與虛擬實況文化。 評論文章〈當代酷兒賽博格的數位衣櫃:《出發吧!楊桃!》〉閱讀 [訪綱] 請自我介紹,包含自己作為藝術創作或工作者的核心關懷為何會想創作《出發吧!楊桃!》?它究竟想傳達怎樣的訊息?過往和虛擬實況的關係是什麼?這次為何選用這個媒介來說故事?一般虛擬實況主大多都活在皮之後,鮮少露出真容。這次為何選擇讓真人與皮並置?這樣的設置有何意義與目的?這次作品和二次元文化之間的關係為何?如何使用、延伸或轉化這個文化的內涵?不管是虛擬實況或二次元,是否都與本劇腳色作為社會邊緣人的身分有關?本作挑選的這兩個文化符號如何回應或轉化主角的邊緣人身分?這次作品中,性別扮演著怎樣的腳色?如果主角換了一個角色,可能會如何不同?怎麼看待評論中將主角的生命描述為酷兒般的存在?如何看待未來表演藝術的發展?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腳色可能為何?人類的生存狀況會如何與科技交織?這個作品未來及其相關的議題,未來會怎樣延續或發展?作為創作者,怎麼看待臺灣表演藝術界的可能性?自己又在其中可能扮演怎樣的腳色?對於評論文章有什麼想法、疑問或者批評?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藝術、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 h 8 min
  4. 藝術渴望學術——張庭瑋論藝術的哲學、政治動能、臺灣困境與時代思潮(《Je suis en forme》)

    10/07/2023

    藝術渴望學術——張庭瑋論藝術的哲學、政治動能、臺灣困境與時代思潮(《Je suis en forme》)

    二零二二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計畫 「身體酷兒閱讀:『表演』藝術中被消失的表演與性(別)邊緣敘事」 本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本集邀請藝術與學術工作者張庭瑋,針對作品《Je suis en forme》延伸之問題,討論藝術的本體論、方法論、藝術與學術之關係,更談論藝術的政治動能,再延伸至臺灣藝術界的現狀與問題。當代藝術將去何從,將能在這集獲得一些思考。 評論文章〈最終,藝術渴望「作品」——從《Je suis en forme》談酷兒糖衣與母性創作〉閱讀 [訪綱] 請自我介紹,包含自己作為研究者、藝術創作與實踐者的背景與核心關懷藝術做為一個學科、領域或範疇的獨特性在何處?藝術是否具有改變社會的能量?其作為必定存在於特定時空間感官現象,於日常生活或政治結構中能如何延續?其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創作者們應該或為何要多閱讀學術及理論著作?臺灣的藝術受到西方大幅影響,你如何看待臺灣藝術界作品大量引用西方符號?是否應當發展特色或在地語彙及脈絡?藝術是否有可能無涉政治?當藝術變成純粹的「個人抒發」,會造成什麼樣的質變?如何看待後結構(或說「當代藝術」之「無對錯,重多元,去霸權」)的創作觀及文藝思潮,以羅蘭巴特為例?創作者面對藝術的創作應當採取甚麼樣的意識形態才能夠發揮藝術的力道? ※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藝術、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h 36 min
  5. 母職的表演與操演性:董怡芬及余美華(Scarlett Yu)的酷兒化母職(《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

    10/07/2023

    母職的表演與操演性:董怡芬及余美華(Scarlett Yu)的酷兒化母職(《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

    二零二二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計畫 「身體酷兒閱讀:『表演』藝術中被消失的表演與性(別)邊緣敘事」 本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本集邀請舞蹈工作者董怡芬及余美華(Scarlett Yu),討論其特殊呈現方式之作品《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以及母親、母職如何酷兒化(queering)的可能。 評論文章〈母職的表演與操演性:《媽與她與他與它:媽組人生》,酷兒未滿〉閱讀 [訪綱] 請簡單自我介紹、啟發這次創作的契機,以及意圖探問與達成的目標及內涵。這次這算是一場「表演」嗎?怎麼看待形式上的設定與意義?表演、舞蹈或藝術,您們認為有沒有什麼其他新的形式或可能性?表演、舞蹈或藝術在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藝術能怎麼探問生命的重要議題?怎麼處理與思考在觀眾面前表演、呈現母職以及將子女帶進作品這件事?對您們來說,酷兒是什麼?經過這次的創作過程與演出,對於母親以及酷兒母親的概念有何新想法?如何回應評論中提到,作品更像是各種女性主義的提問,而非酷兒的解構?會不會,其實實踐上與心理上,都不曾真的希望消解母親、母職與母愛的根本存在?這個作品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發展,不論是創作上或生命上?對於我書寫的評論,有什麼其它的想法、疑問或批評? ※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藝術、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h 33 min
  6. 酷兒表演工夫論:王嘉明談藝術、技藝、轉化與生命(《達文西的notebook》)

    10/07/2023

    酷兒表演工夫論:王嘉明談藝術、技藝、轉化與生命(《達文西的notebook》)

    二零二二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計畫 「身體酷兒閱讀:『表演』藝術中被消失的表演與性(別)邊緣敘事」 本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本集邀請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導演王嘉明,討論其結合馬戲與合唱之作品《達文西的notebook》,以及表演藝術中的技藝、存在感、儀式、轉化等對表演藝術來說,至關重要之事。 評論文章〈酷兒表演工夫論:《達文西的notebook》,無法到達且永恆趨近〉閱讀 [訪綱] 簡單介紹這次創作的契機,以及您個人意圖探問與達成的目標及內涵。將馬戲與合唱並置的意義與可能性是什麼?對於表演藝術,能帶來什麼啟發?在做完這個作品後,老師對於表演(藝術)有什麼新的看法與想像?身體在老師的創作之中,扮演怎樣的腳色與位置?怎麼看待評論中提到表演藝術的最終目的(入神與存在感等)?它們與這次作品又有怎樣的關係及對話?表演者、創作者與觀眾的轉化是重要的嗎?表演藝術能如何帶來這樣的轉化?表演藝術有辦法或能如何探問生命?本作中性別、性向與情/慾等議題及元素的重要性?評論中提到的酷兒特質與其作為探問的核心精神,老師如何回應這樣的解讀?達文西的筆記與故事的破碎,作品甚至大幅地已問題拼湊而成,這樣的意圖是什麼?老師如何看待作品給與觀眾的後續影響及省思?老師對於評論的觀後感以及反過來提問評論人。 ※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藝術、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h 47 min
  7. 不性不愛的藝術:生無可戀的傷痛與療癒

    15/08/2021

    不性不愛的藝術:生無可戀的傷痛與療癒

    《性與愛:以身體為媒介修行》第三集,由主持人江峰訪問舞蹈團體「即使我們生無可戀」的創辦人與編舞者,藝術家李秀芬(蹦蹦)。兩人從後者生命中的性/愛創傷經歷出發,討論不性不愛的生命為何,以及療癒是否為生命最終的依歸。其中牽涉許多幽微與複雜的議題如:厭女的社會價值、身體的意義、舞蹈治療、生命史、死亡與遺言等。 此集希冀給予觀眾非典型的生命樣態與論述,了解人們可以如何透過藝術與身體來療癒(或否),以及重新定義或建立自我、療癒、關係、生死、修行、性/愛的思考方向與能力。 (一)開場與來賓自我介紹 (二)性/愛的創傷經歷 —— 02:37 (三)不性不愛 —— 05:34 (四)「厭女 Misogyny」 —— 09:00 (五)藝術實踐中的性與愛 —— 11:12 (六)以揭開傷痛思考愛 —— 16:40 (七)「即使我們生無可戀」 —— 23:03 (八)身體的創作與重要性 —— 25:37 (九)「再認識」的意義 —— 29:42 (十)舞蹈治療的內涵、啟發與系統 —— 32:43 (十一)藝術作品給觀眾的療癒 —— 38:19 (十二)重新定義自我療癒與「藝術遺言」 —— 39:56 (十三)「生命史」的重建 —— 42:26 (十四)生與死的流動、能動與選擇 —— 47:19 (十五)修行與疼痛 —— 50:56 (十六)結語 —— 55:22 *若感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延伸閱讀〕 伊恩・布魯瑪(2016)《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台北:紅桌文化。 林奕含(2017)《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台北:游擊文化。 金英夏(2018)《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台北:漫遊者文化。 姜禾吉(2019)《他人》。台北:時報文化。 高千惠(2019)《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台北:典藏藝術。 金智恩(2021)《我是金智恩:揭發安熙正,權勢性侵受害者的劫後重生》。台北:時報文化。 〔社群平臺〕 李秀芬(蹦蹦)哀居 Instagram @lishioubonn 「即使我們生無可戀」哀居 Instagram @lifeholdsnomore 「即使我們生無可戀」油吐 YouTube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IuEsFki-zbVyYxHTYC9rQ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9 min
  8. 人類為何難以相愛?——「液態現代性」時代的靈魂與身體

    16/07/2021

    人類為何難以相愛?——「液態現代性」時代的靈魂與身體

    《性與愛:以身體為媒介修行》第二集,由主持人江峰訪問清大社會學研究所的洪意凌教授,討論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概念、埃思戴絲(Clarissa Pinkola Estés)的著作《與狼同奔的女人》,以及社會學家舒茨(Alfred Schutz)的思想,交織自由、迷失、愛情、靈性等生命歷程。 首先論述齊格蒙.包曼的「液態現代性」概念,思考為何人類在這個更自由的社會中,試圖用愛情找到生活的意義卻漸趨迷失。其中提到的「交換」與「禮物」概念,值得用以深思各類關係的本質與目的。 而埃思戴絲的《與狼同奔的女人》,則從心理學、人類學等學術背景,透過文學與詩意的字句勾勒女性的生命與靈性經驗。這個作品不只能和女性連結,更能給予其他不同性別的讀者啟發。 最後,在經歷迷失與成長後,透過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配合北藝大鍾明德教授的「身體行動方法」研究,找到身體能如何在這個液態現代性的徬徨社會中,使人們找到重整或超越的可能。 此集試著結合社會學與身心靈,給予聽眾思考靈魂與身體的方法。 (一)開場與來賓自我介紹 (二)齊格蒙.包曼與液態現代性 —— 05:13 (三)「人類為何難以相愛?」:交換與禮物 —— 10:02 (四)為什麼愛情那麼特別 —— 17:10 (五)《與狼同奔的女人》:野性本質 —— 22:36 (六)創造的生命 —— 25:34 (七)「無知中達成交易」 —— 28:48 (八)靈性啟蒙與女性主義 —— 34:29 (九)性與愛的身體、修行與舒茨 —— 44:57 (十)各種性別與陰性、陽性特質 —— 53:11 (十一)液態現代性時代中的身體 —— 55:19 *若感覺主持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參考資料〕 克萊麗莎.平蔻拉.埃思戴絲(2012),《與狼同奔的女人》。台北:心靈工坊。 齊格蒙.包曼(2018),《液態現代性》。台北:商周。 齊格蒙.包曼(2002),《社會學動動腦》。台北:群學。 Schutz, Alfred (1973). Structures of the Life-World. Vol. I. Evanston (Ill.)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鍾明德(2018),《MPA三嘆:向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致敬》。台北:書林。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h
  9. 性/愛的實踐哲學:身心與靈性

    20/06/2021

    性/愛的實踐哲學:身心與靈性

    《性與愛:以身體為媒介修行》第一集將為聽眾闡述各類基礎資訊,包含主持人、藝術品牌「迷內 Me-Nay」、身心與靈性以及這個播客和本季節目的介紹。 身心與靈性的段落,簡介江峰接觸過的各類身心與靈性實踐,如舞蹈、接觸即興、費登魁斯、克萊茵技巧、The Topf Technique、身心平衡技法 Body-Mind Centering、人類圖、星座、塔羅牌、正念、正念動中禪、內觀、莊子思想等。期望讓觀眾明白其背景,並理解此背景可能為將來的節目帶來的獨特觀點。 最後,此集試圖觸及與梳理,何為「性/愛的實踐哲學」,從思想與行動上並行地體現生命。引介巴代伊《情色論》以及奧修思想,說明實踐與哲學在生命之中如何交織。 總而言之,首集希望帶領聽眾理解此節目與其他「性/愛」類播客之差異,並能為之後這季節目的吸收做鋪墊。 (一)主持人介紹 (二)藝術品牌「迷內 Me-Nay」 —— 09:49 (三)身心與靈性背景 —— 14:54 (四)播客與本季節目:性/愛的實踐哲學 —— 35:59 *若感覺主持人語速偏慢,歡迎聽眾們使用加速功能播放(如1.2倍速)。 邀請各位聽眾追蹤「迷內 Me-Nay」的各個社群平臺,以便獲取更多關於播客節目及身心靈知識與課程的訊息。請不吝與我們互動,期待與你們相遇。如果喜歡,也請分享與評分,感謝。 〔參考資料〕 費登魁斯:http://www.joyfulliving.com.tw/feldenkrais-basic.html The Topf Technique:http://www.topftechnique.com 身心平衡技法 Body-Mind Centering:https://www.housoma.com/bmc 正念動中禪:https://www.mahasati.org.tw/home/index.php 內觀:https://www.dhamma.org/zh-HANT/schedules/noncenter/tw 蔡璧名《正是時候讀莊子》臺大開放式課程: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3S123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59 min

À propos

本節目由主持人江峰,從藝術品牌「迷內 Me-Nay」兩層三位一體精神出發:(1)學術思辨、社會實踐(含藝術)與身心靈修行:打破目前理論研究、藝術創作與靈性超越三分的局面,建構一個自由、開放、解構的想像空間。 (2)教育、創作與論述:切入屬於社會實踐之藝術,更從多元角度整合第一層次之學術思辨、社會實踐與身心靈修行,完整發揮藝術之全面動能。 迷內相信生命擁有可能。每個人獨特的身體,蘊含創造能力,能從「藝術」中找回生命的主權與熱情。迷內提供各類課程:作品抒創、論述思辨、內外修行,打破目前學術研究、靈性超越和藝術創作三分的局面,建構一個自由、開放、解構的想像空間。 第一季,深論廣義的「性/愛」議題,進而解構與重構對於性與愛的狹隘想像。並著重「(身心合一的)身體」在這個系統中所扮演的重要腳色,達到生命的超越——也就是修行。將邀請來自三個領域,學術研究(廣義人文社會科學,如社會學、法學、哲學、人類學、文學及更多)、具社會連結性的實踐(如藝術創作、社會工作及更多)與身心靈工作者,跟大眾分享自身的性/愛思想與實踐。在現今臺灣及華語圈,性/愛相關播客節目林立之際,不只觸及表層,而是提供給聽眾不同以及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視角。 第二季,獲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補助。此計畫提出「酷兒身體閱讀」概念,分為兩大面向:從鍾明德之身體行動方法、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劇場人類學》、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身心表演與世阿彌等提出之理論,建立臺灣表演藝術與評論界忽視,近似邊緣之「表演工夫論」;再以酷兒理論之「歪讀」出發,挖掘作品內外之性(別)邊緣主體與敘事,以打破主流與霸權創作意識形態與政治預設。就此理論框架,分析十二部臺灣本土表演藝術作品(含戲劇、戲曲、舞蹈與跨領域作品)。將撰寫文字評論刊登於表演藝術評論臺,再邀請該作品之重要成員針對該文字評論進行對談,錄製播客節目。期待以多元媒介評論,擴展與深挖藝術評論之意義,及評論者與創作者之對話空間。 〔迷內的社群媒體〕 哀居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e.nay_tw/ 臉書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JiangFengArtist 油吐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fL_7y5wi6VKItUv82s5xBw 賴 Line:@280fwvkz 〔江峰的個人網站〕 https://www.jiangfeng-mine.com 音樂 Music|Toolbeat - Sensual R&B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our écouter des épisodes au contenu explicite, connectez‑vous.

Recevez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sur cette émission

Connectez‑vous ou inscrivez‑vous pour suivre des émissions, enregistrer des épisodes et recevoir les dernières actualités.

Choisissez un pays ou une région

Afrique, Moyen‑Orient et Inde

Asie‑Pacifique

Europe

Amérique latine et Caraïbes

États‑Unis et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