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現場:
專訪真理大學法律學系吳景欽教授,從司法制度切入,談京華城案中羈押與人權的分際。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遭檢方聲請羈押、最後以7,000萬元交保,凸顯出羈押制度長期存在的濫用問題。事實上,羈押對象並非已判刑確定的受刑人,依法應受「無罪推定」保障,但實務上檢察官經常以「可能勾串共犯或證人」為由聲請羈押,比例高達八成,遠高於德國的5%與日本幾乎未採此理由的情況,顯示台灣制度有失衡之虞。
吳景欽指出,「勾串」概念源自民國17年制定的《刑事訴訟法》,語意本就模糊,檢察官又可僅憑傳聞聲請,若法官追問細節,檢方常以「潛藏共犯」為由拒絕具體說明,使法官難以審查聲押理由的實質性。他認為,檢察官若可不到羈押庭,法官卻需憑薄弱傳聞審查,將迫使法官介入調查、產生「球員兼裁判」疑慮,侵蝕審判中立性。
此外,現行《刑事訴訟法》以「偵查危害」為由限制律師閱卷,弱化被告防禦權。雖經大法官解釋後,辯護人可於羈押庭前閱卷,但實務上仍常遭檢方限制。如果偵查機關獨占資訊又限制律師閱卷,被告將無法有效抗辯,制度恐淪為「押人取供」工具。
吳景欽呼籲,台灣應重新檢視羈押制度設計,釐清羈押事由、要求檢察官強制出庭、擴大辯護權,避免以模糊理由剝奪人身自由,才能落實無罪推定與程序正義。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Daily
- PublishedSeptember 11, 2025 at 11:00 PM UTC
- Season1
- Episode699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