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 episodes

燕外之意 燕外之意
-
- Society & Culture
-
-
4.8 • 45 Ratings
-
爱情与其它魔鬼
-
燕外之意|我有好几个对象
燕外之意 · 第 81 期
这次我们要讨论:《多元爱》。
多元爱,或者说多元关系,是两人以上自愿结成的浪漫关系。比如why woman kill第一季里一对开放式关系的夫妇和那个哈士奇眼睛美女,那三个人也属于多元爱。还有一些人会组成三人、四人家庭,这也属于多元爱。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感受如何?有没有持续过程中令你印象很深刻的事?或者你尝试过但已经结束了,当时结束的原因是什么呢?
也许你没有经历过,但想做这种尝试,你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担忧呢?
“当前两位固定伴侣,其中一位另有一位主伴侣。不是三角结构而是链式结构,但都只是它自己长着长成了这样。每个人之间知晓彼此存在,各个关系紧密程度和相处方式可以不同,但健康和隐私条例需要在整个网络同步。
没有听起来那么耗精力时间,反而对不能忍受同居和高强度照料、缺乏独处的人来说精神健康好多了。如果你和你选中的人都有能力管好自己,像成年人一样沟通相处,不害怕处理未知的问题,或者至少能互相帮助去做到,那可以考虑。
但我始终觉得它的核心是,你相信人类有能力(能做到,有这个功能)同时爱着不止一个人。”
“前阵子看到一个在日本的博主和一位open relationship女友之一结束了关系,他讲述是因为这位女友一直无法接受这种关系但为了爱而强迫自己接受。评论说国内女性是无法接受的。我个人是70%赞同,我身边有op的朋友,主要亚洲人和白人,他们真实享,自由、快乐,爱在他们那里是不会带来占有,嫉妒的。
之所以说国内女性大部分无法接受,我想还是主流的环境和教育所影响。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环境,呈现的思想和效果是不同的。”
“和一个人建立深入的关系已经够难了。我十分怀疑世界上很多情侣只是在按照社会模版拿对方当工具人玩角色扮演游戏罢了。只有少数人能建立自我、并且有这个能力经营亲密关系吧。双边关系就够难了,多个亲密伴侣/多边关系往浅了说是在考验精力,往深了说是考验考验能力。本凡人中的凡人知难而退。”
“(我也处在多元爱关系中)其实我们已经不用「主伴侣」这种概念很久了,现在的理论模型更接近于「每一条关系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在表现关系上多姿多彩」,举个粗糙一点的例子来讲大概就是每一条关系里都有它独特的共同兴趣话题然后有些话你知道这个伴侣不会感兴趣就会找另一个伴侣聊(?大概)
然后现在跟伴侣之一(?)异国,每天彼此遇到一些有趣的生活碎片就想到「这个可以跟ta讲」然后互相分享,然后也会互诉思念或者听听ta和其他伴侣的爱情故事(?)也曾受到过质疑说你们这样不就是那种好朋友或者fwb嘛,那我的想法就是我不跟主流争夺爱情的定义权。我们彼此的情感支持和浪漫体验互相自己知道
因为我们至少已经都想好了终身不结婚不生育所以本来也就和原教旨传统爱情无缘了hhhh,至于我们会体验怎样的人生和爱情其实我们也只能说在探索之中,不敢说预见到了所有问题或者这种模式解决了专偶关系里的所有问题,只能说跳出了专偶的框框之后确实活得更像自己一些了吧hhh希望我解释得还算清楚”
在探讨时,很多朋友会担心嫉妒和唯一性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也有很多人担心“我可能应付不过来”。
还有人认为,多元爱不就是想要更多的性吗?
其实,世界上进行多元爱实践的人们,有很多不同的动机,性只是其中一种。很多人还会由此追寻浪漫,经济合作,社区支持,借此实践自己的政治观念,探 -
燕外之意|网上认识的对象靠谱吗
燕外之意 · 第 80 期
这次的题目是《网恋奔现的爱恨情仇》。
顾名思义,你或者身边朋友经历过网恋奔现吗?成功了吗?你有没有什么觉得不错的经验?
“我初恋就是网恋奔现,19年底疫情开始,被困在上海一个人过年,开始网上玩剧本杀认识,每天约着玩,一起玩到20年8月底确认关系,9月线下见面,他是南京人,我重庆人在上海工作,关系稳定了就在21年11月份换工作到了南京,22年5月我们搬进新房,一周后我骑自行车摔断手肘住院
哈哈哈,然后7月他骑电动车摔断肋骨,就这样互相照顾着准备结婚了,10月买好了钻戒和对戒,就在10月30号(我清晰得记得是双十一第一波付尾款的晚上)我翻他手机,发现在我摔断手住院的第二天,他去嫖娼了!!!!!!所以11月搬家分手,结束俺的初恋,经验就是 在哪里认识不重要,人是会变的哈哈”
“感觉我应该算是通过网恋建立的情感关系吧...其实应该很多人都是这样,即使是同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单位也很难做到经常性的面对面交谈。我的经验就是不要太高估语言特别是文字的力量,对于擅长文字表达的人来说话语和行为可以完全就是两码事。其实我到现在都还为ex线上线下的巨大区别而困扰着[老师好]”
“我做好了网恋对象谎报身高5cm的准备,没想到对方可以谎报10cm”
“网恋奔现过,兴趣相投审美相似,精神上觉得特别契合,见面后一开始觉得男生外形和想象中有落差,但之前聊得实在太开心,头脑一热就答应了,结果后面越相处越觉得对方肉体上和性上完全无法吸引我,虽然对方是很好的人,最后还是提了分手,感觉是自己之前把精神沟通想得太重要了[允悲]”
“我……网恋奔现后发现对方是同性。但是因为之前聊天写东西的感觉都很好,且我本身喜欢去性别化地看待别人,又以及我当时确实是在很脆弱的时期而她的陪伴一度成为我生存的底气,所以在一起了,现在五年半。恋爱这东西很难讲经验,个人感觉网恋的时期一定要聊各方面的事,并且能够在观点上求同存异是关键”
“用网图当头像打游戏,被对方认为是我本人,这误会好美我也没想搞网恋就糊弄着默认了。结果打着打着心动了就坦白了,发了真正的照片(高p)以后对方说“差不多嘛果然你们长得都是一个类型的。”结果奔现的时候他和他照片没关系,我和我照片没关系。甜甜蜜蜜一年多,一见面马上寄了。对了,他虽然真的185,但有200斤。我整个大崩溃。”
无论从交友软件,游戏,还是社区软件,豆瓣、影评、甚至闲鱼,大家都会结识不同的人,反过来也依靠这些和“现实”的朋友维持缘分。
其实网络发展至今,已经越来越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网恋”也似乎只是认识的起点不同,和其他方式相识的差别也没有以前大家想象得那么大。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大家在网络中找到或遗失的那些爱情故事。
/Staff/
主播 | @在也门钓鲑鱼 @尉迟燕窝
后期 | 吉欣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燕外之意official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QQ音乐 | 荔枝FM | 苹果播客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燕外之意|也曾爱过,也曾是备胎
燕外之意 · 第 79 期
这次的题目是《我做备胎的日子》。
顾名思义,你觉得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怎么发现自己是“备胎”的?期间你有和别人谈恋爱吗,或者,做“备胎”有转正吗?
如果你最后放弃了,又是因为什么决定放弃的?那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就是和一个男生,一直每天聊天,经常聊到半夜,然后我就一直想,怎么还不告白!还不告白!再不告白我要冲了!然后在我准备冲的前一天,别人发朋友圈官宣了。以上这样的事情,我经历了三次[开学季]我是一条尽忠职守的鱼,徜徉在每一个海王的鱼塘里[开学季]”
“个人不太喜欢备胎这个词,感觉暧昧就是暧昧,异性朋友就异性朋友,各取所需而已,备胎有点物化自己[二哈]”
“本拉拉每次和身边侄女朋友聊天的时候都被当备胎和代餐使唤,次次她们分手都能听到“我不如和你谈”,然后和我说很暧昧的话,梦见我,很想亲我之类的话,不过不是所有拉拉都爱侄女,我就是一个严词拒绝!侄女你清醒一点!我可不是什么女人都爱的!”
“当备胎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好像情感模式已经备胎化了。小时候很胖不好看就经常做备胎就算了,长大后明明变好看了也有很多人追,但总是反复持续性喜欢上不喜欢我的人!虽然用起来很痛苦,但可能这才是我熟悉的情感模式,是我的comfort zone。人生就是会不停陷入同样的剧本。”
“从高中到现在25岁了一直是一个男人的备胎,基本就是我恋爱后就删除他微信,单身又加回来,前两天还跟他一起吃饭来着。这么多年了就是追不到!我恨!但我也舍不得断掉,因为他是大帅哥,跟大帅哥待一起干什么都开心!”
“我做备胎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备胎,快乐地徜徉在暧昧氛围中,对方经常会消失,但愚蠢的我为了标榜自己很酷假装不在意也不问。在我一些爱意满满地时刻,他会突然严肃地说如果遇到更好的男生你就不用管我啊,我认真的。我还:啊,那怎么会,后来才知道那是出于愧疚。
对我的影响是:本来我就是非常不自信的人,努力很久,被家人同学朋友的爱一次次往上推着,才建立起的脆弱的自信,一下全部崩溃了。这段乱七八糟的恋爱不到半年,两年过去我还在受余震影响,直到现在我都生活在悲观的雨里:在爱情故事中我不配做主角,由此引发一系列对人的不信任,对关系的抗拒。”
“备胎”这个词,大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朋友会觉得,这也太难听了,本来就是你情我愿有什么备胎不备胎的呢?
有些朋友则会觉得:那没办法,从事实上来看我当时可能就是做了“备胎”。感情中的高位低位,好像是一个无法完全避免的情况。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那些关于“备胎”的故事。
/Staff/
主播 | @在也门钓鲑鱼 @尉迟燕窝
后期 | 尉迟燕窝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燕外之意official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QQ音乐 | 荔枝FM | 苹果播客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燕外之意 |漫长的季节
燕外之意 · 第 78 期
我们今天要来讨论最近的热播剧《漫长的季节》。
故事由一桩二十年前的碎尸案而起,范伟饰演的王响在追寻着那个答案:被警察认定为自杀的儿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悬疑的同时,本剧更多展现了时代浪潮下东北普通人所经历的人生起伏。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讨论本剧中在视觉、音乐、台词上一些精彩的设计;
“东北文学”在近些年影视文学领域中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其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从创作视角出发,全国各地独有的地域文化背景。同时,南方观众在观看“东北文学”作品时是否会有一些文化隔膜、水土不服?
老年三人组的精湛演技、人物设计,以及备受争议的“爹味”剧情和细节设计,会给不同观众怎样的试听感受;
少年组几人关系编织的薄弱之处,尤其是女主角沈墨的人物刻画存在哪些问题;
本剧中的女性人物们,美素、巧云、丽茹、沈墨、殷红、大娘等,从表演上来看,有哪些精彩之处;
从人物和剧情编织上来看,存在着哪些明显的缺憾,如果补足,有哪些可能的角度。
以及由此而生的,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看到在时代剧集,刻画“失落的一代”的题材中,女性视角的痛苦、失落、幽默、和解。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值得关注与讨论的国产剧集。
同时也希望我们观众能够更多地看到不同地域的文艺创作者,更具备女性视角的文艺创作者们推出优秀作品。祝我们国产剧集有越来越亮眼的表现。
/Staff/
主播 | @在也门钓鲑鱼 @尉迟燕窝
后期 | 吉欣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燕外之意official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QQ音乐 | 荔枝FM | 苹果播客
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燕外之意|量贩式吃苦吃苦中苦,让我们成为人上人了吗
燕外之意 · 第 76 期我们今天要来聊一聊:《我的苦难教育》我们也很常看到:家长带几岁小孩徒步沙漠几十公里,“从不写作业到变乖只差一次放羊”,“痛什么痛别那么娇气忍忍就好了”,高温不开空调猛干农活……宗旨都类似: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能娇生惯养。也很多朋友讲自己有类似情况,长大后好像有一种“苦难教育后遗症”。认为受苦受难是应该的,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有接受过类似的苦难教育吗?你觉得对你有影响吗?如果有,是好还是坏?对你来说有用吗?“对我来说,身体上的苦倒是没怎么吃过,心理上的苦倒是经常吃。从小到大我妈妈一直秉承着“忠言逆耳”的教育观,程度深到她似乎认为,对我温柔的说话就等于在害我。因此我就是在极其刻薄贬低的评价里长大的。我觉得,苦难教育最大的坏处不在于让人吃不必要的苦,而是深深地植入了一种“我的生活苦难才是舒适圈”,一旦有什么好事发生在我身上就怀疑我是不是不配,快乐和顺利的生活永远会转瞬即逝的恐慌感,导致不能好好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和成功”“想到小时候喝汤我跟我爹说很烫喝不了,我爹硬是觉得我在找借口不喝,坚持说一点都不烫,然而大人和小孩对烫的感知根本不一样,而且他本身也比别人喝得更烫!类似小事还有很多,就完全是以自己想法为中心的大人。”“有钱人可以不用苦难教育,普通人不靠苦难教育活不下去啊,现在就是靠一点“苦着苦着好日子就来了”活着。”“20年春天在家待着那段时间,我妈想学吉他,我教她,但她学了几下就不学了,嫌手疼。我说当初我学的时候手指都磨起泡了也没放弃啊,她说我以为那是因为你太娇气,没想到这种疼我也忍不了啊。我当时太震撼了!就是,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原来大人们这么想当然地看待小孩,不管小孩手磨红了起泡了还是哭了喊了病了,他们总会怪小孩太娇气。”“我是留守儿童,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胃从初中就开始出毛病,我妈说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做胃镜的时候忍不住口吐芬芳,这大任谁爱要谁要,反正我只想身体健康,胃不好真的影响情绪,我压力一大就会上吐下泻。”“我跟长辈说谁又因为抑郁症跳楼了,他们第一反应永远是“这代孩子抗压能力真不行,以前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些病。”不知道该怎么说,其实他们会这样想,对他们而言是没有问题的,可能是时代的错吧。”“大学刚毕业时不知道做什么工作,入职了一家医美公司,无止尽加班、莫名其妙罚款、单休、节假日上班无加班工资等不合理职场规则。实在忍受不了想辞职,却被父母和朋友说“不能吃苦”、“别人都在干为什么你行”。那两个月人都快疯了!”“感觉我爸妈的生活里是不能有享乐只能吃苦,大学暑假里,一帮同学在茶餐厅打牌玩,我接到电话的那一秒,就弹射起身打车回家,不敢多停留一秒钟,因为他们会催促。长大都有小孩了去看电影接到电话也要扯一个谎话,不想说我在看电影,你可以工作可以带孩子可以努力挣钱生活就是不可以娱乐,享乐,享受。”苦难教育可能与家庭结构、权力有关;也有可能负载了一个人在历史中的创伤、经验;它或许也与我们中国历史传递下来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那么,当我们伴随着这样的苦难教育长大,或者又将成为新一代养育者时,我们如何回看它,观察它,谈论它?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看。/Staff/主播 | @在也门钓鲑鱼 @尉迟
-
燕外之意|我的对象可能想杀我
燕外之意 · 第 75 期
我们这次的话题是:《那些危险/致命的爱人》。
我们会从享誉国际的犯罪学者所著的《致命爱人》出发,给大家分享在亲密关系凶案中凶手操纵受害者的常见手段、行为模式,操纵不断发展的几个阶段。希望借此帮助大家识别出那些危险的信号,以及厘清常见的迷思。
例如:社会很倾向于认为,家庭谋杀(大部分是杀妻/女友)是“一时冲动”的偶发事件,并不一定会重复,对社会危害性也“没那么大”。
这位享誉国际的犯罪模式专家就说:不是的。
它往往是凶手计划出来的,它是凶手围绕“操纵”这个核心概念,逐渐升级的一整套行为模式。
而且如果没有强力的外界干预,这个行为模式只会继续重复。(即,操控并杀害下一任伴侣)。
又比如在一些恶性伤人乃至谋杀的案件中,我们有时候会听到邻居同事评价凶手“看起来是个老实人,真没想到”。
但事实上,暴力和操纵往往是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也并非无迹可寻。而是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的。
你有交往过这样的人吗?或许一开始,你只是隐约觉得“不对劲”,后来事情却失控,变得非常危险、令人恐惧(比如各种形式的暴力、恐吓、跟踪等等)。
如果有,你是从什么细节,什么事情里发现ta不对劲的?
后来你是如何逃脱的?
“我妈妈当年室友的男朋友就是这种危险人物,因为室友总是带男朋友回来过夜。我妈有点不愿意。那个男人对我妈心怀恨意。他将尿尿在我妈的暖水瓶里。最可怕的是我妈很长一段时间总觉得自己床附近有臭味。找了很久都找不到踪影。直到有一次掀开床板,发现是一只死老鼠。”
“本科时候图书馆偶然认识一个同学,没见过几次。在我毕业后长达七年的时间内,在网上用黑客技术追踪我的消息,暗处关注我的一切,知道我的住址,因爱生恨发大作文给我,恨极了,恨不得把我sha了。可我甚至都不怎么知道这个人。后来我换了一切账号,非常注意保护隐私。”
“之前在国外读书一个交往的对象,控制欲很强,不准我坐异性的车。后来同一节课的男生住的离我很近,问我要不要搭车,我也不好意思说ex不准。搭车回家以后我一开门,ex立刻说“你不是坐公交回来的”。原来他会看我的下课和对应的公交到站时间来算我回家的时间。后来分手果然也很难看,还闹自s威胁我”
“我前男友,我在婚期之前对他失望了向他提出退婚。当时他开着车,突然暴怒说我在耍他说我把他当条狗,然后开始疯狂扇自己耳光使劲捶方向盘接着拽着我的衣领说他想打我,整个过程车还在行驶中。我当时仿佛看见了魔鬼。我的妈妈竟然并不认为这样的行为有问题。这难道不是有暴力倾向吗?”
“前男友平时对我百依百顺,甚至包饺子送到学校给我吃,但是他控制欲很强,不许我有异性朋友,同性朋友找我,他也要跟着。因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控制狂,我数次提出分手,每次他都会在地上撒泼打滚,跳楼,撞车,说拿刀子砍我威胁,“要死就一起死”,他的口头禅。”
“前男友,交往三年,根本看不出来!真人是那种纤细干净的日系男生,喜欢小动物,但是!每次吵架以死相逼,最开始是死缠烂打抓手腕,到后面有过开煤气、拿菜刀、要在我家跳楼、到最后我开车行驶过程中把我方向盘砸了紧急停车。最后因为20年发生了疫情,他被封控办法出门,才成功分手!感谢老天帮忙!”
在亲密关系凶案的背后,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社会对两性的文化脚本中对两性道德要求的双标。
很多人称之为“
Customer Reviews
女人真是太美好了!
如题!
特别
非常特别的播客!很喜欢不同人的故事,展现了真实世界的情感。
声音
声音忽大忽小,希望博主们看能不能改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