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侃财

特写 | 台风远离≠风险解除!黑夜里的“地质卫士”持续排查“滞后性威胁”

当台风“桦加沙”的狂风骤雨渐次平息,城市慢慢从风雨中恢复到正常的运行节奏,积水慢慢退去,危险似乎已经过去。然而在惠州的山野、边坡、村落,一群“地质卫士”仍在忙碌,他们是守护群众安全的“地质哨兵”,是风雨中的“移动检测仪”,更是雨后的“安全探路者”。

台风虽已登陆并减弱,但持续强降雨引发的土壤饱和、岩土体松动等问题,使得地质灾害风险并未解除,甚至可能在雨后持续数日出现滞后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面对这一“看不见的威胁”,广东省地质局惠州地质调查中心应急预案持续生效。

指挥部:挑灯夜战,筑牢统筹调度中枢

自9月23日晚起,惠州中心指挥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以中心党委书记为总指挥的指挥部成员坐镇地质灾害防御会商调度室,通宵值守、统筹调度。这间看似普通的办公室,实则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大脑”,是“总指挥统筹、副总指挥分工、联络人协调”的高效中枢,保障应急指令落地。

“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暴雨停止并不意味着风险解除。”总指挥李玉才反复强调,“持续的监测与盯防,是当前最关键的任务。”正是这份清醒与警觉,让整个应急体系在风雨之后依然高速运转。

一线工作组:雨夜穿梭,织密安全防护网

“雨停不是结束,而是排查的开始。”这是每一位地质队员铭记于心的信条。

9月24日晚,16个驻镇包村小组共32名工程师,继续坚守在龙门县地派镇、龙华镇,博罗县横河镇,惠东县宝口镇等16个乡镇。他们穿行于泥泞山路,深入边坡、削坡建房点、老旧村落等区域,逐点排查隐患。

夜色深沉,山风微凉。在惠东县白盆珠镇某边坡处,应急灯的光芒划破雨夜,成为最温暖的风景。技术人员认真记录崩塌情况,研判变形趋势,并反复叮嘱已转移群众:“切勿私自返回,危险尚未解除!”

由12人组成的6个驻县工作组,联合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工作组赴各县区督导检查,督促指导县自然资源局落实防灾工作,部署对转移群众防御区和风险点的相关核查工作,严防“擅自回流”现象发生。

应急专家组: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

由12人分为6组的应急专家组,24小时随时待命,哪里出现复杂险情,就第一时间奔赴那里。9月24日晚,专家组成员赵世海接到险情报告,立即冒雨出发。抵达现场后,他与相关部门会商研判,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待一切稳妥,匆匆赶回驻地。“我去吃晚饭。”晚上10:05,赵世海与同事交流工作后,留下这句话。简单一句话,却道出了地质人连轴奋战的真实写照——饭可以晚吃,但风险不能晚控。

台风期间,聚焦山区农村、学校周边、交通沿线、旅游景区等区域,特别是曾受前期降雨影响的重叠地带,一线工作组结合“人防”巡查,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技防”手段,构建“空—地—人”一体化排查网络。截至9月25日14时,各小组累计巡排查隐患点206处、防御区84处,协助转移避险人员142人,发现灾情3处、险情3处,应急处置3处。

午夜线上:数据复盘,谋划长效防治

当城市沉入梦乡,地质人的工作并未停歇。深夜的灯光下,各小组正紧张整理地灾监测数据、险情处置记录,分析地灾发生规律—哪些区域更易失稳,哪些地质条件更易诱发滑坡。

按每日三次信息报送机制,9月24日深夜,地灾防治工作群“炸开了锅”。各组组长纷纷汇报当日工作,针对难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重点研判高易发区域风险趋势。这些数据与经验,将成为后续编制长效防治方案的重要依据:是否需要修建截排水工程?哪些坡体需要加固?如何优化预警机制?每一项决策,都源于此刻的严谨复盘。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些“地质卫士”,用脚步丈量土地安全,不求声名,只为守护万家安稳。台风已过,战斗仍在继续,他们在黑夜里坚守、风雨中逆行,以专业与担当筑牢生命防线。

文 | 记者 严锦程 通讯员 王彩华

图 | 广东省地质局惠州地质调查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