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从边陲小镇起步的城市,如今已成为中国创新的代名词。站在改革开放45年的节点上,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用二十年的观察与研究,试图解读这座城市的发展密码。
今年8月,他出版新书《深圳逻辑》,解码全球创新高地的崛起法则,同时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能性。书名中的“逻辑”,既指制度与政策的演进,也指无数具体的人在这座城市中走出的道路。正是在这些制度与个体行动的交织,成就了深圳今天的样子。
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刘国宏开门见山,“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深圳发展的奇迹,主要取决于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探索。”
宽容失败,从华强北到全球科技高地
大疆的无人机飞向天际,腾讯的社交与数字生态连接亿万人,华为的通信技术重塑国际网络格局,Instant360则将全景影像技术带入新的应用场景……在深圳的土地上,一批批高新科技企业应运而生,并迅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力量。
这些企业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把“中国智造”和“中国创新”推向世界舞台。
刘国宏指出,这背后有一套鲜明的逻辑。深圳创新的逻辑,可以说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开放的创新体系。
在这里,创新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城市底色。对失败的宽容、对试验的鼓励、对新想法的接纳,使深圳成为一片“允许冒险和犯错”的肥沃土壤。在这片土壤上,全球科技力量不断生根、开花、结果。
在深圳的创业史中,有一个细节被不少创业者反复提起。刘国宏提到,来深圳不一样的感受就是,“没有人在乎你吹牛”。深圳以企业为主体,它的宽容机制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也浸透在企业与个体的互动中。创业者们互相借鉴、共同成长。这种机制催生了一波又一波创新浪潮,也让他们敢于走别人未走过的路。
深圳的城市底色,不仅体现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也在高楼林立的科技园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另一幕令刘国宏印象深刻的,是招商银行大厦——一栋“一年光税收就超过百亿的楼”。许多外地调研的领导看了很羡慕,回去后想规划“十亿楼”“百亿楼”。但他指出,楼宇本身并非关键,关键是企业为何愿意扎根这里。
答案是市场。
华强北电子市场几乎是“深圳逻辑”的缩影:从模仿日本秋叶原的市场起步,逐渐成长为全球电子产业链的重要节点。“最底层的逻辑,是市场机制带来的机会。”刘国宏总结道。
他常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深圳成功的关键,在于厚植了一片市场经济的千里沃土。沃土厚了,企业自然会长出来。”
制度创新,让市场成为深圳生长的底色
深圳发展的“奇迹”,究竟凭什么?
在新书《深圳逻辑》中,刘国宏试图给出答案。他把深圳45年的实践提炼为一套行事原则,但这套原则并非抽象口号,而是从无数具体经验中总结出的城市“自我生长”法则。
深圳的发展,从来不是偶然。刘国宏指出,深圳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决策,结合本地实际大胆试验、灵活落地。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让开放成为可能,也让深圳在引入先进经验与制度设计时,能快速完善市场机制。正是这种开放与实践的结合,让城市改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市场化,是深圳最底层的制度密码。从最早的‘招拍挂’土地制度,到允许企业用市场化工资吸引人才,深圳的改革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政府的角色,是营造环境,而非主导行动。补贴只是锦上添花,真正推动创新的,是市场激励与企业自身探索。”刘国宏分析道。
深圳的活力,也源自对普通人的尊重与信任。无论是华强北的小型创业者,还是南山科技园的高新企业,他们的首创精神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了生长空间。制度供给和公共资源,让创新从底层生根发芽,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浪潮。
立法先行、依法治市,则为这一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正是这种制度化的支撑,让市场的自发力量得以持续发挥。
而深圳经验的根本前提,是党的建设与领导。刘国宏指出,城市能持续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离不开制度创新与党的引领相结合。这种协调,使城市在不同阶段能保持活力,同时避免发展走偏。
“外界眼中的深圳,或许像一个‘政府退居幕后’的市场化城市。”刘国宏指出,政府始终以服务型的姿态为市场与企业搭建舞台、提供规则。正是在政策引导、市场活力与民众创造力的交织作用下,深圳不断孕育出新的创新发展,最终成长为今天的“硬科技之都”。
借鉴经验,也要勇于标新立异
能否复制深圳经验?刘国宏直言:“与其学习深圳,不如遵循自己的成功经验。包括深圳未来的发展,如果忘记了来时路,后面的路也可能走得磕磕碰碰。”
他并不把深圳神化,深圳不是完美的,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但在他的叙述中,这座城市像一片允许试错的试验田,一座允许每个人去尝试、去创新的城市。
他提起那张令他印象深刻的照片:20世纪80年代,一位年轻女工在夜校读书,身边站着光着屁股的孩子。“我感慨的是,深圳给了他们无限的机会,可以把‘知识就是力量’这件事落到现实。他们在夜校学习,就可以在公司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更好地值得投入的机会,甚至是创新创业的机会。”
这也是深圳这座城市赋予个体选择的机会,鼓励敢闯、敢试、不设限,让个体拥有生长的可能。
深圳开放与包容已走在前列,但原创性突破还可以更强。刘国宏转述一位生物医药专家在美国硅谷的观察:“很多人去硅谷就是想方设法标新立异,做别人没干过的事情,想别人不想的路,这是硅谷的特点,那里也诞生了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
在刘国宏看来,这也是深圳还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某些领域的创新还可以更进一步。他提到,有时候越是不确定的环境,越要勇敢走出不寻常的路。“在投资圈,有很多投资人跟我讲过这样一条经验。比如做私募股权投资的时候,一般会有投决会,大家全票通过的项目往往没有那么好,反而是磕磕碰碰通过的项目可能赚到大钱。因为机会存在于非共识中。当大家都认为它是机会的时候,反而可能不是机会。”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有时候更应该关注内心,踏踏实实去做一些事情。在他看来,深圳的逻辑并不是一套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必然——源于制度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也源于千万普通人的奋斗与创造。《深圳逻辑》因此不是一首献词,而是一份总结与反思。他希望,它能为企业家与年轻人提供启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参照。
正如他在书中写下的那句话:“本书的终极叩问并非‘深圳为何成功’,而是‘持续成功的行动密码如何照亮更多的可能’。”
策划|吴江
统筹|刘佳宁
文|詹淑真 扶贝贝
图 | 潘亮
视频拍摄、制作|潘亮 实习生 曾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