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黃揚名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3:當機器人成為心理測驗師:MCI 認知評估的新希望

    19H AGO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3:當機器人成為心理測驗師:MCI 認知評估的新希望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一個結合心理學與科技的前沿議題 —— 機器人能不能成為我們的「認知測驗師」? 隨著人口老化,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成為全球都關注的重大議題。而「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正是失智症之前的一個關鍵階段。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對延緩病程至關重要。但傳統的紙筆測驗(像是 MMSE 迷你精神狀態檢查)常常帶來一些困擾:病人會覺得緊張、焦慮,甚至有「被評價」的壓力,還需要照護者和醫護人員大量協助。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能保持測驗的準確性,又能減少患者的不適呢?這就是今天要介紹的研究突破 —— 人形機器人 Pepper 上場了! 這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找來了 100 位確診為 MCI 的長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由心理師用傳統方式進行測驗,另一組則由 Pepper 機器人來執行同樣的 MMSE 認知測驗。結果非常驚人: 準確度方面:Pepper 測得的分數與心理師沒有顯著差異,代表它的專業度不輸人類。 情緒體驗方面:90% 的受試者在 Pepper 組表示「完全不覺得挫折」,相比心理師組只有 40%。更有 92% 的人願意下次再用 Pepper 來做測驗。患者普遍覺得「機器人比較不會評價自己」,因此更能放鬆作答。 除了這些,Pepper 還整合了 AI 模組,可以即時記錄正確率、反應時間,甚至將數據上傳雲端,進行更精準的分析與預測。研究顯示,它對於判斷認知退化的準確率達到 86%,特異度高達 91%。換句話說,它不只是一個「測驗助手」,還可能成為醫療團隊的「早期預警系統」。 這項研究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未來的場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住在偏鄉或行動不便的長輩,也能透過機器人,在家中就獲得便利的認知篩檢與長期追蹤。而對醫療人力吃緊的社會,這更可能是一大助力。當然,研究也有侷限,例如樣本數仍有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需要更多檢驗。但整體而言,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訊號 —— 科技不只是在診斷上提供幫助,更能讓病人以更舒服的方式面對疾病。 📚 參考文獻 Formica, C., Giambò, F. M., Latella, D., Bonanno, L., Lombardo, M., Tomarchio, O., Marra, A., Alagna, A., Bonanno, C., Quartarone, A., & Marino, S. (2025). Humanoid robots fo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From evaluation to the future of AI-driven data prediction syste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6, 157962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5.157962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3 min
  2. 【EP214】零壓力的獨自升級:自律不是折磨,而是自由的起點

    4D AGO

    【EP214】零壓力的獨自升級:自律不是折磨,而是自由的起點

    這集我們要聊的是一本聽起來會讓某些人先倒退三步、但其實看完會默默點頭說「好像真的該做點什麼」的書:《零壓力的獨自升級:一流生產力專家教你10步驟喚醒潛能、淬鍊成功,改寫人生腳本的行動指南》。 💬 原文書名其實叫《Lead a Disciplined Life》,聽起來比中文版硬派多了。不過出版社滿貼心地幫它換上了「零壓力」的包裝,讓人比較願意打開來看,這點我非常理解(畢竟我自己那本書當年也被質疑太強調「高效」了😅)。 這集我們要聊的不是「怎麼變超人」,而是—— 📌 自律到底是什麼? 不是意志力,不是壓抑衝動,不是每天早起五點跑十公里。而是一種「無論情緒如何,都能依照自己的價值與目標行動」的能力。真正的自律,會讓你活得更有自由。 📌 那些你以為的自律,其實是迷思: ❌ 自律是靠意志力硬撐? ❌ 自律很苦,是控制和壓抑? ❌ 自律讓人不自由? 這些,其實都不是。 📌 三個幫你開啟自律之路的小技巧: 🎧 誘惑綁定法:把「想做的」綁在「該做的」上,比如散步時才能聽 podcast。 📓 記錄行為模式:知道自己哪裡跌倒,才知道該怎麼爬起來。 💤 睡眠品質管理:這不是廢話,是真的根本。 📌 十步升級行動指南,從內在動機開始 這本書不是要你一夜成仙,而是一步步從「清楚自己為什麼想變好」開始,到「建立儀式感」「找榜樣」「學會體諒自己」,作者戴萌扎哈里斯(Damon Zahariades)也不是天生自律,他走過失控的低谷,也慢慢練出了一套不靠罵自己也能進步的方法。 💡 我特別喜歡作者提醒的一點:「自律不是自我虐待,而是照顧自己的一種方式。」對自己好一點,不代表你軟弱。你只是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 所以,這不是一本教你怎麼更拼命的書,而是一本讓你了解:「我可以不靠外力,慢慢變成更穩定、更喜歡的自己。」 🔖 推薦給誰? 常常覺得自己沒意志力,什麼都半途而廢 想改變習慣卻老是失敗 每年都寫新年新希望,結果年年複製貼上 這本書會是你一個不錯的起點,不用從100分開始,從60分開始也很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7 min
  3.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2:鋰能夠逆轉失智?

    AUG 22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2:鋰能夠逆轉失智?

    今天,我們要帶大家走進一項可能改變阿茲海默症防治格局的突破性研究。當我們提到阿茲海默症,腦中浮現的關鍵字通常是「記憶力衰退」、「類澱粉斑塊」和「tau蛋白纏結」。過去的研究與治療策略多半鎖定這些病理現象,但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大腦中的一種微量元素——鋰,其實在疾病早期就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是可干預的。 這個鋰,不是精神科用藥的高劑量版本,而是我們體內自然存在、維持大腦正常運作的「內源性鋰」。研究團隊分析了多位輕度認知障礙(MCI)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腦部樣本,發現額葉前皮質的鋰含量明顯下降,更驚人的是,這些鋰被類澱粉斑塊像海綿一樣吸走,使健康神經細胞可利用的鋰急遽減少。 鋰的缺乏就像引擎缺油,會引發連鎖反應——加速類澱粉與磷酸化 tau 的堆積、誘發微膠細胞的促發炎反應、造成突觸、軸突與髓鞘的流失,並且透過激活 GSK3β 這個「加速器」,讓神經退化更快。更重要的是,研究顯示如果抑制 GSK3β,許多由鋰缺乏引起的傷害都有機會逆轉。 團隊更找到了一種新的鋰鹽——鋰草酸鹽(Lithium Orotate, LiO),它與類澱粉的結合力低,能繞過斑塊的「攔截」,有效進入腦部並提升可利用的鋰含量。在動物實驗中,LiO 不僅能預防早期病變,甚至能逆轉已有的斑塊與 tau 堆積、恢復突觸與髓鞘完整性、抑制腦部發炎,並顯著改善記憶表現,而且低劑量長期使用未見明顯毒性。 這項研究的意涵深遠——鋰缺乏有望成為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生物標記,而低劑量、低副作用的鋰草酸鹽,可能成為未來預防與治療的重要選項。它也提醒我們,即使是微量元素,也能在大腦健康中扮演決定性角色。 參考文獻: Aron, L., Ngian, Z. K., Qiu, C., Choi, J., Liang, M., Drake, D. M., … & Yankner, B. A. (2025). Lithium deficiency and the onset of Alzheimer’s disease.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35-x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8 min
  4. 【EP213】如果你可以凍齡,你想停在幾歲?——從《懼裂 The Substance》談起

    AUG 18

    【EP213】如果你可以凍齡,你想停在幾歲?——從《懼裂 The Substance》談起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可以「凍齡」,你會想要停在哪個年紀?是青春洋溢的大學時期?還是資源最多、實力最強的壯年階段?還是已經退下來、能真正自由生活的退休歲月? 這一集,我想從電影《懼裂 The Substance》談起。這部電影用非常犀利、甚至帶點獵奇的方式,讓我們重新思考「變年輕」到底是祝福,還是詛咒?故事中的主角,一位過氣的女明星,注射了一種能創造「年輕版自己」的物質,每週輪替活著。問題是,誰不想多活一點呢?年輕的自己想活,年老的自己也放不下——而衝突就此展開。 聊完電影,我也想邀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心中最理想的年紀,是哪個時段?20幾歲時的自由與可能性、40幾歲的能力與資源、還是60幾歲後的自在與無需討好?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光與影。 但這集不只談年齡焦慮,更想說的是——我們能不能練習跟「時間」和解? ✨和年齡的期待和解,不再讓社會的標籤定義我們的價值;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把曾經的迷惘當作養分; ✨更重要的是,和現在的自己和解,看見此刻的獨特與力量。 🎬《可可夜總會》裡有一句話說:「當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了,你才會真正死去。」 凍齡或許不是答案,真正的永恆,是你留下的痕跡與愛。 所以,現在問你一次—— 如果可以選擇凍齡,你,會選擇停在哪一年?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min
  5.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1:當「天生如此」成為枷鎖:性別本質論如何悄悄改變你的職涯路徑

    AUG 15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1:當「天生如此」成為枷鎖:性別本質論如何悄悄改變你的職涯路徑

    在這一集,我們要聊一個看似隱形、卻深深影響我們職涯發展的心理現象──性別本質論。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今天這麼強調性別平等的社會,某些行業依然有明顯的男女比例差異?有些人會說,這是因為男女天生就對不同工作有興趣、也擅長不同技能。但最新研究指出,這樣的「先天差異」信念,不只是看法,它還會默默塑造別人給你的學習機會,進而影響你未來的職業選擇。 這項由 Aday、Engstrom 和 Schmader(2025)發表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研究,透過三個實驗揭示了驚人的自我實現預言效應: 第一步:當職場上的「守門人」(如主管、招聘者)相信男女能力差異是生物決定的,他們會傾向將女性安排在需要「共情」的任務(如溝通協調、人力資源),而將男性放在「系統化」任務(如數據分析、工程開發)。 第二步:這些帶有性別傾向的機會分配,不是單純提供選擇,而是在收窄一個人的發展空間。 第三步:當女性長期只接觸某一類任務,她們的興趣與自我認知也會向那個方向傾斜,進一步鞏固傳統的職業性別分工。 更令人震撼的是,研究在實驗中直接操弄這種信念,發現短短一次的觀點啟動,就能改變主管分配機會的方式;而對女性受試者來說,接觸不同類型的任務組合,真的會改變她們對未來職涯的想像與興趣。 這告訴我們,如果只關注顯性的歧視,而忽略了背後的「天生差異」信念,就很難打破職業性別隔離。要促進真正的平等,我們必須從根源挑戰性別本質論,確保每個人獲得多元且公平的學習機會——因為潛力,絕不該由性別定義。 參考文獻 Aday, A., Engstrom, H. R., & Schmader, T. (2025). Gender essentialism leads to bias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at shape women’s career interes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5.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51353753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2 min
  6.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0:心情愉快,就比較願意聽勸?—年齡、情緒與建議採納的心理學祕密

    AUG 8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0:心情愉快,就比較願意聽勸?—年齡、情緒與建議採納的心理學祕密

    你是不是也遇過這樣的長輩?有時候很願意聽建議,有時卻特別固執,讓人摸不著頭緒。這集我們就來聊聊一篇 2025 年發表在《Emotion》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探索「高齡者為什麼有時候願意聽勸,有時候卻很抗拒」。 這篇研究用了一種貼近日常生活的「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也就是讓受試者在生活中定時記錄自己情緒與是否採納建議,累積出超過 700 筆真實決策紀錄。 💡研究揭示了幾個驚人的發現: 1️⃣ 心情愉快的長輩,更容易聽建議 不是因為焦慮、無助才找人商量,反而是情緒正向時,長輩更開放、更願意採納建議。這與心理學中的「老年正向效應」有關,代表年長者會更聚焦在愉快、有意義的互動上。 2️⃣ 誰說話不重要,心情才是關鍵 我們以為年長者只聽親近人的話,但研究發現,給建議的人的「親密度」對採納程度影響不大。比起誰說的,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情緒狀態與那次互動是否讓人感覺良好。 3️⃣ 採納建議會讓你更滿意自己的決定,不論年齡 無論你是 20 多歲還是 70 多歲,如果你在做決定時心情好、又願意參考別人的建議,你對那個決定的滿意度就會更高。 4️⃣ 年長者採納建議,並不是為了逃避責任 這打破了一個舊有迷思:我們以為長輩聽建議是怕出錯或不想承擔後果,但研究顯示,這種「逃避型決策風格」與採納建議並無關聯。 👀 總結來說,這篇研究告訴我們:「心情好」才是年長者願意聽建議的關鍵。不管是陪長輩聊生活、陪朋友做決定,或是自己面對選擇時,不妨多營造一個正向、愉快的氛圍,或許就能做出更滿意的選擇! 📚 參考文獻: Leon, T., Weidemann, G., Kneebone, I. I., & Bailey, P. E. (2025). Age, affect, and social closeness: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advice-taking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 Emo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mo000156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1 min

About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