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它背后的故事

业余影迷

一部电影,除了银幕呈现出来的情节外,它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它的灵感来源,时代背景是什么,电影和真实世界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个专辑就将试图为你解答这些好奇。微信公众号:Ni_Film

  1. ٩ مايو

    这个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的人,是如何飞黄腾达的

    由伊朗裔导演阿里·阿巴西执导的、讲述特朗普发家史的电影《飞黄腾达》,英文名取自特朗普当年还在娱乐圈发光发热时参与的真人秀《学徒》(the apprentice)。 影片主演塞巴斯蒂安·斯坦的经典角色是漫威电影宇宙中的“冬兵”巴基·巴恩斯——一个被苏联军方秘密洗脑多年并成功武器化的傀儡,再加上塞巴斯蒂安出身于罗马尼亚,这样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美国总统”,听上去就像是一场以美国梦为主题的讽刺喜剧,让《飞黄腾达》也似乎从选角之初就暗戳戳地奠定了某种一黑到底的基调。 大选期间,特朗普团队就很想拔掉《飞黄腾达》这根“肉中刺”,在后者戛纳首映后立即提出抗议,声称会设法阻止它在北美的院线发行——而主导《飞黄腾达》北美发行的老板、亿万富翁丹·斯奈德也是特朗普的粉丝,据说他非常讨厌这部电影。塞巴斯蒂安更因此被特朗普亲自点名辱骂。 塞巴斯蒂安在电影前半程演绎的1970年代时的年轻版特朗普,还是颇为精彩的:一个初出茅庐、籍籍无名但野心勃勃的企业家,毫不掩饰对于成功的渴望,但也会时而流露出虚张声势或手足无措的窘迫情态,甚至带有些讨喜的喜剧效果。然而当角色逐渐演变为一个从充满腐败和欺骗的泥潭里崛起,谎话连篇、对恩师、爱人、亲人都毫无情感的无耻之徒时,塞巴斯蒂安的表演还是稍显乏力了。 好在,片尾特写中,塞巴斯蒂安给这个角色加上了一些自己的东西——那种从未出现在特朗普眼中的脆弱感。他用发型、步态、上唇抽动的方式无限接近拉票现场和真人秀节目中的那个野心勃勃、自大愚蠢的特朗普,又用自己的眼睛暴露了特朗普生而为人内心应有的柔弱角落。影片还冒着被控告的风险表现特朗普抽脂的血腥场面,以引发生理不适的直接镜头强化其光鲜外表下的廉价。 杰里米·斯特朗饰演的律师罗伊·科恩显然是更为出彩的一方。一方面,作为特朗普的律师兼人生导师,他为年轻的特朗普扫除公权力部门设置的种种限制和障碍,并且教给他三条重要原则:不断进攻、否认一切、永远不要承认失败——这套“腹黑三部曲”后来被特朗普当作自己的致胜奇招大摇大摆地分享给了自己的传记作者。 另一方面,一个毫无政治可言、不惜采取一切肮脏手段获得胜利的奸佞之人,却以“爱国”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当身患重病的罗伊被自己当年的得意弟子抛弃,站在星条旗形状的生日蛋糕前痛哭失声时,人物身上展现出的矛盾性和讽刺性成就了本片最为高光的段落。 面对为特朗普作传这种即便美国导演可能都不知如何立论的项目,影片选择了以“一个怪物是如何养成的”为线索,展现特朗普的两位“父亲”——亲生父亲和罗伊——对他灌输了怎样有毒的父权价值观:不能软弱,永远强硬;只要成功,不择手段。 发达后,特朗普在纽约曼哈顿中心盖起了那座如今闻名世界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特朗普大厦,这是代表男性权力的符号的树立。与其同时,影片展现了两位父亲形象的坍塌:亲生父亲由于长子去世而一蹶不振,患上老年痴呆;深柜的罗伊身染重病,命不久矣——牵制特朗普自我膨胀的最后两条钢索也断裂了,从此他更加坚信,只要继续按自己的作风行事,他就可能成为这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不幸的是,他似乎真的做到了。 原型人物造成的历史影响仍在蔓延。但造成这种局面的不仅仅关乎某一个人,而是关于一个系统、一个国家。这或许也是电影想提出的更深层问题:除了这样一个人是如何诞生的,更重要的是,是怎样一个国家系统,能让这样的人脱颖而出?

    ٦ من الدقائق
  2. ١٩ فبراير

    即使今天,这位百年前的传奇女性也堪称“离经叛道”

    作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写出了许多本风靡巴黎的小说,甚至曾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还早早就被改编成电影,比如《谢莉》和《琪琪》(被好莱坞拍成电影《金粉世家》)。 而她本人的人生故事,更是绝佳的电影改编素材:她是双性恋,有过三次婚姻,并有多任女性恋人。柯莱特去世后,因为离过婚,天主教会拒绝为她举办宗教葬礼,但是法国为她举行了国葬,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法国女人。她被葬在了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由英伦玫瑰凯拉·奈特莉主演的《柯莱特》 主要聚焦于柯莱特第一任婚姻期间,讲述了这个出生在法国乡村、几乎是被与世隔绝着成长起来的少女是如何来到巴黎、开始她的写作生涯的。 柯莱特的第一任丈夫是一位笔名为“威利”的作家与出版商。威利在巴黎已经小有名气,但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找影子写手代写。偶然的一次捉奸,让柯莱特对丈夫与婚姻的理想幻灭,虽然两人重归于好,但经历了一次惨痛成长的柯莱特不再要求丈夫行为上的忠诚,只要求丈夫对她实话实说,更重要的是,她想要了解威利的生活,并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当做宠物一样圈养。 到处寻欢作乐的威利很快入不敷出,火烧眉毛的他开始急迫地抓住每一个能帮他写书的人。于是,柯莱特也开始尝试写作。多年来对身边人和事物的细致观察为柯莱特储备下了充足的素材,写下了她年少时的故事。 在威利十分老道的编辑和打磨之下,这本《克劳蒂娜在学校》署着“威利”的名出版了,并迅速成为火爆的畅销小说,为夫妇俩赚来了大量财富。这本小说后来又被改编成戏剧、被买走电影版权,在巴黎红得发紫。 随后,威利半劝导半逼迫柯莱特又写出了三本以“克劳蒂娜”为主角的小说,每本的署名都是威利。并且,为了营销的缘故,他还劝说柯莱特剪掉了她引以为傲的一头长发,留起了“克劳蒂娜”标志性的蓬松短发。发型上的改变,也让柯莱特逐渐发现了自己受女人吸引,威利也给予了柯莱特和同性情人交往的自由,甚至二人会共享同一个情人。 这种开放性的关系一度让柯莱特感到满足,因为威利兑现了他的承诺,他不撒谎,也真的让她参与生活中的大事。但是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比如威利为与柯莱特和好送给她的乡间别墅,不过是用来关住她的另一个“牢笼”,为了让柯莱特帮他写作,威利甚至将柯莱特锁在屋里,他要柯莱特的笔为他而生,为他而写,只要克劳蒂娜的故事能继续下去,他也无所谓自己在克劳蒂娜的世界里被柯莱特描写成了怎样十恶不赦的人。 逐渐地,柯莱特开始找到写作之外的兴趣,她参与前卫大胆的艺术表演,与真正喜爱的人相恋,并在后者的鼓舞下,向威利要求联合署名权,却遭到威利的断然拒绝,两人为此决裂。 失去柯莱特这一“摇钱树”后,穷途末路的威利卖掉了克劳蒂娜的独家版权,这彻底浇灭了柯莱特对威利最后的情分。两人最终离婚,自此,二人再未见面,而经过不懈的努力,柯莱特也在多年后终于拿回了克劳蒂娜的版权。 不可否认,柯莱特是幸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经济蓬勃发展,法国大革命还合法化了同性行为,这都为柯莱特提供了释放自我的空间,但这种“开放”也有个附加条件:保持私密和谨慎。影片中,柯莱特身为贵族的同性情人曾和柯莱特表演过一次哑剧,并在台上大胆亲吻,这遭到了观众的谩骂,从此,这位情人虽然仍陪伴柯莱特多年,却再未登上过舞台。  柯莱特在一边哑剧巡演一边写作创作中度过了后半生。事实上,离开威利后,她写作生涯才进入到颇有成效和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一个她被称为“天才”的时期。柯莱特彼时的作品,充满态度和独特视角,她质疑社会普遍的性别观念,提出自然化的女性视角,她大胆撕破了所有贴在她身上的世俗标签,用手中的笔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٨ من الدقائق
  3. ٢٦‏/٠٧‏/٢٠٢٤

    公主与王子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公主坠入“囚笼”

    昵称茜茜公主的19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后,全名为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叶妮·冯·维特巴赫 。 茜茜公主一生曲折:婚后接连遭遇丧女丧子打击,曾经一见钟情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成为伴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之间到底也免不了渐渐疏离,最终,她本人更是遇刺身亡——那个喜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热爱自由的美艳无双公主,经历了电光火石的爱情后,终于还是成了一个被婚姻、宫廷束缚的不幸女人。 而中年茜茜公主的痛苦,这个此前极少被影视剧触碰的内容,正是奥地利电影《胸衣》的主题。 影片的时间背景设置在1877年,已经做了23年皇后的茜茜40岁生日前后。尽管人到中年,但作为19世纪“欧洲最美丽皇后”的茜茜仍然高贵优雅,并依然保持着纤细身材。 历史记载,茜茜腰围一直在令人难以置信的50厘米上下,为了维持这一形象,据说,她的束腰都是用巴黎的皮革特制,每次都需要花费至少一个小时才能系牢。影片中也频繁出现了茜茜测量腰围、用饥饿疗法控制体重以及严苛锻炼的镜头,而《胸衣》中,茜茜皇后首次在公共场合亮相便因营养不良而昏倒。 因为在哈布斯堡宫廷,茜茜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充当礼仪偶像,一个供人观赏的“花瓶”。正如电影中皇帝弗兰茨说:“掌控帝国的命运是我的职责,你的职责只是代表国家。”——那个在施奈德版《茜茜公主》中英俊体贴的年轻皇帝,在《胸衣》中已经成了一个不仅身材走形、谢顶还冷酷、古板、毫无魅力的大叔。 可见,身体上的束缚只是表象,否定人性的宫廷礼教、浮夸和虚伪的奥地利皇室才是对茜茜更大的束缚。 奥地利作家布里吉特·哈曼在撰写茜茜公主的生平传记时,就将她定义为“一位不情愿的皇后”。而影片从始至终也弥漫着压抑的情绪,比如第一个镜头就是茜茜浸泡在浴缸中,捂住口鼻,体验窒息的感觉。 茜茜当然早已对自己的吉祥物身份感到厌倦和不满,她常常骑马在旷野奔腾,一骑就好几个小时,以此寻求逃离皇室的片刻自由。在一次坠马事故后,她甚至脱口而出:“为什么死的是马,不是我!” 然而,她前往英国骑马,坊间随即就出现了她与马术教练的流言蜚语;她半夜带着女儿出去骑马,却导致女儿着凉生病,并遭到丈夫的责怪…… 茜茜内心中反叛的一面越发被激化:在本该维持“优雅”的晚宴上,她公然抽烟,并不顾礼仪,径直离席,还甩手就竖了一个中指;她甚至剪掉了自己那头引以为傲、没至脚背的长发,却引来了女儿像看到怪物一样的惊恐尖叫;丈夫决定将“失控”的她送往匈牙利,茜茜干脆从楼上一跃而下,不过可惜,只是摔断了腿。 是的,或许只有死亡才能真正摆脱束缚。影片后半段,已做了无数反叛尝试的茜茜开始策划让自己的女仆扮演,并逐步代替自己。片尾,她更是从游轮上纵身跳入湛蓝的大海——这似真似幻的一幕,虽然和史实完全不符,但似乎只有如此,茜茜才能彻底回归最本真的自我。

    ٦ من الدقائق
  4. ٠٣‏/٠٤‏/٢٠٢٤

    这位法国新闻女王的职业生涯,可不是一部“爽文”

    两年前,法国也出了一部以新闻行业为背景、以新闻女主播为主角的电影《法兰西》,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当今法国最炙手可热的女星蕾雅·赛杜。 在这部电影里,主角法兰西·德·默尔是巴黎新闻界当之无愧的女王,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法国电视台当红主播和头牌记者:新闻发布会上,马克龙总统点名只回答她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马克龙在电影中亲自扮演了自己;她主持并深度参与时政专题节目,并亲赴战场现场直播,赚取无数关注,被助理赞叹为“天才”;而她本人,更是偶像名流一般的存在,拥有粉丝拥趸无数。 然而,原本意气风发的法兰西,因不小心开车撞了一个送外卖的阿拉伯裔青年,似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法兰西突然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以及自己的家庭甚至自身光环的脆弱性。她开始变得敏感、抑郁、悲伤,于是她开始做心理咨询,甚至决定辞职,去雪山疗养。这期间,她与同在疗养院里的一位拉丁语老师坠入爱河,然而没想到,这个人是个假扮的记者,专门来收集她的“猛料”。 在经历了爱情创伤后,法兰西决定重回新闻界。当她再次踏入战场采访时,已经可以笑对废墟和炮弹,并可以在正确的时刻一秒变脸,成为那个为生命与和平发声的专业记者。她甚至凭借着新闻敏感,拍摄到了难得一见的难民横渡地中海的画面,并亲身带着摄影团队登上了难民乘坐的救生船。 但法国电影从来不屑于书写华丽归来的“爽文”。回到演播室的法兰西,在播放这条史无前例的采访画面时,因助理的失误,将演播室里她和助理对难民和这场战争的调侃也不小心直播了出去,一时激起民愤。而更大的“事故”接踵而至,法兰西的丈夫和孩子发生车祸双双离世。 一连串的打击让法兰西变得彻底冷漠,比如采访一个儿童性侵犯的妻子时她就表现得咄咄逼人——之前的那场直播事故并没有毁掉法兰西的事业,如同任何一条热点新闻一样,它不过只是人们一时的谈资。 最终,法兰西甚至接受了那个曾经欺骗过她的记者,因为这段爱情虽然不完美,但她至少可以拥有当下。 表面上,《法兰西》这部电影不乏夸张之处,甚至也不太符合所谓的“新闻常识”。比如拥有能在爱丽舍宫前排就座,并直接向总统提问待遇的法兰西,居然全程嬉皮笑脸地在和助理调笑,浑然没把总统和总统府放在眼里。 导演布鲁诺·杜蒙一贯擅长政治讽刺剧,发生在总统府的这一幕,就正是在直白地讽刺法国政坛和媒体的媾和。而法兰西这个与其国家同名的角色,更是在影射现在的法国。 她外表光鲜亮丽,实则虚伪、孱弱,对未来一片茫然。她的那些战地采访大多是摆拍,只是以上帝般的视角对弱势群体施以怜悯。比如那场难民船的采访,更多时间,法兰西和摄制组都是坐在了自己的小型游艇上。而真正遇到复杂、危险的状况时,她也会手足无措;无论面对被自己撞伤的年轻人,还是饱受战争的人们,她流露出来的同情是那么廉价,完全就是在明喻如今的法国政府在处理移民和融入事务时的首鼠两端、摇摆不定。 所以,与其说《法兰西》这部作品是在展现“法式名人塌楼秀”,还不如说是在解剖法国精英所主导的社会生态,看似光彩耀目,实则一地鸡毛。

    ٦ من الدقائق

حول

一部电影,除了银幕呈现出来的情节外,它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它的灵感来源,时代背景是什么,电影和真实世界之间有什么不同……这个专辑就将试图为你解答这些好奇。微信公众号:Ni_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