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0930人間菩提】 我們修行,心要如同圓鏡一般,不被任何塵埃汙染,能夠思緒清晰,這就是真正的人間智慧。我們慈濟人,更要在社會上展現教育風範,拋磚引玉,好好鋪平正道,心要寬、念要純,帶領眾人做正確的事情。 「人之初,性本善」佛教相信人人心中都有真如本性,那是無私無染的真誠大愛。天下所有的宗教都是提倡正信,無不都是要讓人人生命的宗旨正確,在生活中展現仁愛、博愛,亦或是大愛,當付出無求而心靈坦然,都能保持光明而清涼的歡喜。 二、同島一命 馳援光復~教育篇 樺加沙颱風帶來的強降雨,造成花蓮光復鄉災情嚴重,超過一千六百戶民宅受損。風災過後,來自各地的救援力量立即投入,包括政府相關單位、軍方,以及各地志工。靜思精舍法師與志工也隨即展開行動,協助居民進行清理工作,並啟動災後復原行動。截至9月29日,全台慈濟志工透過網路報名,或自行前往災區參與清掃編組,超過18000志工自發加入行列。 爺奶超人~ 林金貴--我今年73歲,雖然年紀不小,但仍覺得自己越動越有力。得知大林慈院院長與醫護人員要前來支援,我立刻報名,隔天一早就趕到現場。到達災區後,看到道路淹水、交通中斷,受災情況相當嚴重,大車進不來,只能靠小車機動支援。 黃麗雲--想到災民們安置在收容中心,卻缺少食物與飲水,我便主動去超市購買礦泉水、飲料,又把玉里鎮所有麵包店的麵包幾乎買光,全數送到安置中心。那天雖然全身都被大雨淋濕,搭火車時也十分狼狽,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如何讓災民能馬上獲得溫飽。這些年我參與過多次救援,但這次的災情特別深刻。夜裡躺下休息時,腦海仍在思考明天要調度多少車、運送哪些物資。因為加入慈濟,我學會把愛化為行動,不管是分送物資或搬運重物,都是盡己所能去幫助需要的人。 慈濟大學莫三比克學生馬恩思 在嘉義中正大學以及花蓮光復等地參與整理災後環境,印象最深的是受災地區民眾連基本的睡覺空間都沒有,這使他深刻感受到災情的嚴重。雖然過程辛苦,但因為看見災民的需求與困境,讓他有繼續投入的動力。他體會到「幫助別人不一定需要金錢或物資」,一句鼓勵或陪伴的關懷同樣能帶來力量。 在服務過程中,他與同學、老師、出家師父以及各地志工共同合作,無論年紀大小,大家都全心投入。這種跨越年齡與身份的團結氛圍令他十分感動,也讓他反思「以前以為自己無法幫助他人,但其實只要有心,就能付出」。即使在整理環境時感到疲累,但想到災民沒有地方休息,他便提醒自己要堅持下去。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 慈濟大學師生在颱風災後迅速動員,展現以身作則的精神,帶動校園及社區的志工行動。在27日與29日短時間內完成志工招募,報名額滿,還有許多師生希望臨時加入。志工包括53位外籍學生,來自馬拉威、辛巴威、莫三比克、緬甸、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地,大家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協助災民清理。慈濟大學師生不僅協助清理,也發揮專業技能,如護理系同學協助照顧嬰幼兒,社工系學生提供陪伴與支援,讓大人可以安心處理後續事務。 法脈宗門營學員 大林慈濟醫院醫務行政組的莘嵐 抵達災區後,她看到許多年輕人、媽媽甚至攜帶小孩一同參與清理,這份同心付出讓她非常感動。當地還有山貓車協助清運泥土,大幅減輕人力負擔。不過在烈日下工作,她自己也一度中暑,只能暫時休息後再投入。在清理過程中,志工們也不斷摸索省力的方法,例如將泥土裝進布袋再放入水桶,方便傾倒,既有效率又減少體力消耗。她認為,這些實際經驗應該傳承給後續接力的志工,讓支援能更順利。 林妮霓 面對花蓮光復因颱風受創嚴重,映入眼簾的是家園被厚厚泥土掩蓋的慘況,甚至門都推不開。她和志工們不停鏟土、搬運,雖然辛苦,卻在看到受災居民露出感謝笑容時,感到由衷的快樂。她提醒自己回家後要持續鍛鍊體能,好在未來能有更多力量付出。 這次的經驗讓更多人看見慈濟志工在第一線默默付出。她回憶嘉義自家附近曾發生堤防崩塌、積水長達數月的經驗,更能體會災民的心情。當看到火車站湧入大批志工,穿著雨鞋、推著工具箱直奔災區時,她深深感受到台灣人的可愛與韌性。 曹長安 投入災後家園清掃。現場狀況非常艱難,滿地泥濘,屋內家具全被泡爛,空氣中有濃烈的淤泥味。與志工伙伴們一起搬運雜物、清理污水,大家汗水和泥水交織,衣服、鞋子都沾滿汙泥,但心裡卻覺得很踏實。因為我們正在為受災的家庭,重新整理出一個可以安住的空間。體會到日常訓練非常重要,唯有平時不斷學習與準備,才有能力在急難時刻即刻投入。
정보
- 프로그램
- 주기매일 업데이트
- 발행일2025년 10월 1일 오전 12:00 UTC
- 길이1시간
- 등급전체 연령 사용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