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1013人間菩提】有情人醫 療治身心 回顧慈濟醫療志業之肇始,為1972年開辦貧民施醫義診所,那時候幾位醫師、護理師、藥師以志工身分,每週兩個半天為貧民服務,救了很多人。 佛法入人群,菩薩覺有情,有了醫護,能幫助師父解除眾生苦。慈濟醫療志業除了在臺灣有八間慈濟醫院、一間慈濟診所,還有在國際間,志工將慈濟人醫精神落實在當地,為地方付出。 感恩之情難以回報,師父發願生生世世要與大家結好緣,期待大家生生世世為大醫王,共同為人間付出。當醫師不是為了要賺錢,要有醫德,要賺德。醫療能療治人的身、心病,更期待大家一同照顧大乾坤,多勸導素食,遠離葷食,這才是真良醫。 二、 慈濟的愛一直在 ~網路號召的力量--超人們在光復 馬太鞍溪潰堤重創花蓮光復,慈濟在災後第一時間啟動救援,也掀起全臺一波「網路愛的串聯」。慈濟基金會執行長特別助理陳祖淞(思擔)回顧,自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開始,慈濟嘗試用線上招募志工的方式支援物資整理送往土國;這次花蓮風災更在短短8小時內,吸引超過400人報名,連假期間更湧入近5000人回應。透過Google表單、社群媒體與即時通訊,年輕世代成為救災的主力,「鏟子超人」一詞就在網路上瘋傳,成為這場集體善行的象徵。 以往慈濟靠電話、茶會或家訪方式動員,如今LINE、IG、Threads等社群平臺成了最有效的召喚工具。災後短短數小時內,志工自發成立群組分享現場畫面,吸引更多人加入。許多年輕人笑說「來玩泥巴」,但在玩笑背後,其實是願意親身投入的行動力。有人清理房屋、有人開機車協助運送物資,甚至按摩師、工程師、外送員也化身志工,用自身專長成為「小蜜蜂」,展現新世代的善與創意。 這股善行並非偶然。許多投入的年輕志工,其實在童年曾是受助者——有人是921地震災民、有人曾歷八八風災。那時種下的感恩,如今化為行動的力量。思擔法師說:「每個時代都有年輕人的因緣,只是媒介不同。」從早年的走村入戶,到如今的網路串聯,愛與善的能量一脈相承。 當滑手機的手,化為鏟泥的力量;當留言分享變成現場陪伴,科技不再只是連結資訊,而是串起人心。慈濟的動員不僅是一場救援,更是一堂「共善」的社會課。年輕志工的熱情證明——只要有愛,點擊也能變成行動,網路也能化為溫度。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日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10月15日 上午12:00 [UTC]
- 長度1 小時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