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第六號交響曲《悲愴》(Pathétique),毫無疑問是一部情感深刻又有戲劇性的作品。作品的副標題是《悲愴》,感覺上充滿了悲傷、痛苦與絕望的音樂。雖然這樣說也沒有錯,但此外它也有深刻的內省和對生命的思考。
在音樂的結構上,它不像傳統的交響曲通過各樂章的對比來展開正面與負面的情感衝突,而是在悲劇的氛圍中漸漸昇華。雖然作品以深沉的情感著稱,但它的音樂內涵其實可以被視為人類情感複雜性的縮影—不乏勇氣、反思,甚至某種釋然、接受的感受。
儘管《悲愴》並非宗教音樂,但試著以信仰的角度來解讀這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提供了聽者一個思考的空間,而這種反思在某種程度上與宗教信仰的許多核心問題互相契合,特別是對苦難、死亡、掙扎和超越,可與宗教中的救贖產生共鳴。
柴可夫斯基本人雖然並非嚴格的宗教人物,但他的音樂創作深受東正教信仰的影響,宗教信仰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讓我們一起從信仰的視角穿越《悲愴》。
Información
- Programa
- FrecuenciaCada semana
- Publicado26 de junio de 2025, 2:00 p.m. UTC
- Duración22 min
- ClasificaciónAp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