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FUN音樂

第二十八集: 蕭邦-自我覺察與自我管理

內容:

【SEL曲目】

前奏曲第四首,op.28, No.4

這首前奏曲中,情感的表達既不過於劇烈,也不過於平淡,它為聽者提供了一個平靜的氛圍,讓孩子們能夠安靜下來,反思自己的內心狀態。隨著音樂可以詢問,當旋律變化時,你的情緒是否也跟著變化呢?例如,當音樂低沉時,你是否感到悲傷或沉重?而當旋律轉為稍微輕快時,你的感覺是否也有改變?若進一步能鼓勵孩子用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感受,更能提升情緒的表達能力。

【音樂家的故事】

1 再也回不去了

因為蕭邦的家鄉陷入俄羅斯的統治,蕭邦的父親趕緊將蕭邦送出國留學,因此20歲的蕭邦便離開了故鄉華沙。蕭邦於1831年離開波蘭前往巴黎,這不僅是為了躲避波蘭的政治局勢,也為了尋找更多的音樂創作機會。巴黎當時是歐洲的音樂文化中心,這使蕭邦能獲得更大的舞臺。而在他的行囊中放了甚麼呢?有兩首鋼琴協奏曲,親友們在歡送會上的酒杯,以及酒杯中來自波蘭的土壤,另外還有蕭邦喜歡的女孩送給他的緞帶。

蕭邦在巴黎的生活非常成功,他獲得了認可和尊重,成為當時最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之一。然而,由於他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好,他未能回到波蘭。蕭邦的音樂受到了當時巴黎上層社會的青睞,而他對波蘭卻有著無限的思念,主要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2 身在巴黎心在波蘭

蕭邦是半個法國人,因為父親是法國人,不過蕭邦在波蘭出生,他的祖國是波蘭。人們提到波蘭馬上會想到蕭邦,蕭邦代表波蘭,卻不是百分之百的波蘭人,他的身軀目前在巴黎,但他的心臟卻在波蘭,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蕭邦一生雖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巴黎,但他對波蘭的情感始終未曾減退,他的遺願就是將自己的心臟葬回波蘭,這種做法在當時某些文化和宗教中並不罕見。蕭邦去世後,蕭邦的姊姊根據蕭邦的心願,將他的心臟取出並帶回波蘭,最終被安放在波蘭華沙的聖十字教堂,成為波蘭歷史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EMOJI小劇場:百米衝刺】

小依參加田徑比賽,但壓力大到影響表現。她學會透過呼吸練習和正向思考來調適壓力。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114年度廣播節目製播補助

訂閱就送【SEL情緒練習曲】!更多情緒教育、音樂故事與抽獎訊息,都在 IC之音電子報:https://pse.is/gnfm_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