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瘾综合征

鸟瘾综合征

有趣的事情千千万,可爱的动物占多半! 这是一群学习生态,地理,动物的各种博士。醉心科研又喜欢分享科普知识的新新人类!

  1. HACE 2 DÍAS

    第六十四期:乌鸦那个用强化学习开挂的鸟类天才_mixdown

    乌鸦常常被视为平凡甚至不祥的鸟类。但是现在喜欢乌鸦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是因为学研究揭示了,它们其实拥有令人惊叹的智慧,甚至能通过“强化学习”掌握复杂的工具使用技能。 在一项精心设计的实验中,小嘴乌鸦面对一个透明盒子中的食物,仅凭一根木棍,就完成了从“工具小白”到“操作高手”的蜕变。整个过程没有人为干预,全靠它们自主尝试和调整。起初它们的动作笨拙而无效,但随着每一次成功获取食物,乌鸦逐渐优化动作,最终达到近乎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这种通过试错、奖励与反馈来优化行为的方式,正是“强化学习”的典型体现。 他们不仅能稳定执行学会的动作,还能在出现意外时迅速调整。比如,当木棍滑过食物,它们能在不到一次眨眼的时间内做出反向修正,展现出高度的灵活认知能力。此外,乌鸦甚至可能将工具“内化”为身体的延伸——就像人使用筷子时感觉它是手的延长一样。 这个研究其实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后天学习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乌鸦的智慧,远不止于传说中扔核桃等马路的行为,它们展示了动物界中通过努力与学习抵达卓越的可能。 小嘴乌鸦使用小木棍的轨迹变化 实验装置和小嘴乌鸦使用小木棍的轨迹 参考文献 ● Learned precision tool use in carrion crows | DOI:10.1016/j.cub.2025.08.033 ● Flexible tool set transport in Goffin’s cockatoos | DOI:10.1016/j.cub.2023.01.023 片尾音乐: The Firste Booke of Songes: No. 17, Come Again! Sweet Love Doth Now Invite|Philippe Jaroussky & Thibaut Garcia|The Firste Booke of Songes

    26 min
  2. 19 SEP

    第六十二期:迷途英雄的史诗:迷鸟如何改写迁徙地图

    一只本该在西伯利亚栖息的小鸟,居然突然出现在了英国的后院?这些“迷途英雄”就是迷鸟。他们正以它们的意外旅程,让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最吸引人的法则。 迷鸟,是指因天气、导航失误或人为干扰而偏离迁徙路线的候鸟。它们可能是“糊涂蛋”,也可能是生态系统的先驱者。科学研究发现,迷途的行为与地磁扰动、风向甚至基因导航错误密切相关。比如,地磁干扰会让鸟类像人类失去GPS一样迷失方向,而幼鸟因缺乏经验更易“误入歧途”。 但这些“错误”也有可能成为演化的契机。比如黄眉柳莺,原本越冬于东南亚,近30年来却逐渐在欧洲形成新的迁徙路线,甚至建立了繁殖种群。迷鸟不仅是气候变化的预警者,更是物种扩散的“播种机”——它们可能携带植物种子跨越海洋,重塑远方的生态系统。 对人类而言,迷鸟既是科学研究的宝库,也是经济与伦理辩论的焦点。一只罕见迷鸟的出现能吸引全球观鸟者奔赴现场,创造单日数千美元的经济价值;但是如何对待这些“外来者”——视其为生物入侵风险还是气候难民还是会引发激烈讨论的。 迷鸟的故事,是自然与人类交织的史诗。它们用翅膀书写冒险,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命适应力的独特窗口。或许某天,它们的“迷途”会成为一个物种存续的新希望。 如果我们可以关注他们,其实我们也是在关注一个变化的世界。 00:00 全国多地首次记录罕见鸟 02:03 迷鸟现象 04:44 鸟类的迷途和迁徙有啥不一样 16:31 迷途有关的假说 18:54 迷鸟就是钱 21:35 生态入侵者还是气候难民 参考文献 Causes of vagrancy of North Asian passerines in western Europe | DOI:10.1111/ibi.13226Citations: 4 Offshore vagrancy in passerines is predicted by season, wind‑drift, and species characteristics | DOI:10.1186/s40462-024-00504-7 Travelling birds generate eco-travellers: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vagrant birdwatching | DOI:10.1080/10871209.2017.1392654 Vagrants as vanguards of range shifts in a dynamic world | DOI:10.1016/j.biocon.2018.06.006 The Yellow‑browed Warbler (Phylloscopus inornatus) as a model to understand vagrancy and its potential for the evolution of new migration routes | DOI:10.1186/s40462-022-00345-2 Climate change and rates of vagrancy of Siberian bird species to Europe | DOI:10.1111/ibi.12001 Vagrant birds as a dispersal vector in transoceanic range expansion of vascular plants | DOI:10.1038/s41598-019-41081-9 Records of vagrant bird species in Antarctica: New observations | DOI:10.1017/S1755267215000378 Geomagnetic disturbanc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vagrancy in migratory landbirds Springer Nature | DOI:10.1038/s41598-022-26586-0

    31 min
  3. 12 SEP

    第六十一期:城市夜空变夜店 - 有的鸟被夜色吸引,有的鸟被迫996

    当城市的夜景愈发璀璨,在我们人类享受光明的同时,这些光却可能让鸟类陷入困境。光污染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夜间迁徙的鸟类依靠星光导航,却被城市强光吸引,导致致命碰撞。美国每年近十亿只鸟因撞楼死亡,1937年华盛顿纪念碑曾在90分钟内造成576只鸟丧生。光线更让鸟类生物钟混乱:紫崖燕因灯光提前8天迁徙,帝王蝶甚至被刺激得夜间迁飞,面临“时差”与食物短缺的致命风险。 研究显示,光污染使鸟类活动时间平均延长50分钟——相当于每日“无偿加班”。大眼睛、露天居住、长途迁徙的物种尤为脆弱,它们的视网膜敏感度高,更容易被灯光误导。 解决之道清晰而直接:只需关掉不必要的灯。芝加哥调暗建筑灯光后,鸟类死亡率下降60%。科学家更开发出迁徙预测系统,可在鸟群过境时精准熄灯。光污染是少数可即时逆转的环境问题。每一次关灯,都是为夜空重新点亮星辰,让候鸟回归自然节律的举手之劳。 利用Birdweather网络进行鸟鸣采集 晚睡,还得早起? 光污染对鸟类的影响 受灯光影响的不止是鸟类 关于光污染的一些名词与概念 参考文献: Light pollution prolongs avian activity | Science 21 Aug 2025 Vol 389, Issue 6762 pp. 818-821 | DOI: 10.1126/science.adv9472 The effects of light pollution on migratory animal behavior | PMID: 36610920 DOI: 10.1016/j.tree.2022.12.006

    27 min
  4. 29 AGO

    第五十九期:“哼,人类....”,鸟眼看世界,超越人类想象的色彩狂欢

    在鸟类眼睛里的世界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呢?有最新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鸟类有令人惊叹的“四色视觉”,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是远超我们的,是生物界的“视觉顶配”! 我们人类依靠三种视锥细胞感知红、绿、蓝三原色,组合出约千万种色彩。而鸟类在此基础上多了一维——紫外线视觉!在它们的视网膜上分布着四种视锥细胞,搭配含类胡萝卜素的微型“油滴滤镜”,能精准过滤光线,分辨出紫外线与可见光的微妙差异。这种能力让它们眼中的世界如同开启了“超高清HDR模式”,树叶纹理、羽毛光泽甚至空气中的光影都闪耀着人类难以察觉的神秘色彩。 不同鸟类的视觉系统也是“量身定制”的。猛禽的中央凹密布单视锥细胞,造就30万/平方毫米的超高分辨率,让猎物无处遁形;企鹅强化蓝绿光感知,精准定位水下猎物;夜行鸟类则牺牲部分色彩,换取暗夜中的敏锐视力。 紫外线还是鸟类的“社交密码”雌鸟会借助紫外线视觉来筛选优质伴侣;蜜蜂、蝴蝶这些传粉昆虫也会依赖特定颜色和花朵互动,演化出精妙的共生关系。 这项研究不仅颠覆了我们对色彩的认知,更为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比如,科学家发现紫外线反射薄膜能减少80%的鸟类撞窗事故,为城市生态保护开辟新方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间那些翩跹的身影,正穿梭在我们永远无法亲眼见到的,绚烂至极的自然光谱之中。 鸟类的视锥细胞和油滴 (a–c) 可用于行为学研究鸟类颜色辨别的不同实验范式。(d) 除精细的颜色辨别能力外,近期研究还提出斑胸草雀可能具备"分类性颜色感知"能力。 听友群请加V:hotpeaker 参考文献: Bird colour vision – from cones to perception |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2019, 30:34–40 | DOI:10.1016/j.cobeha.2019.05.003 Sexual Dichromatism in the Yellow-Breasted Chat Icteria virens: Spectrophotometric Analysis and Biochemical Basis |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Vol. 35, No. 2 (Mar., 2004), pp. 125-134 (10 pages) | DOI:10.1111/j.0908-8857.2004.03101.x Taking a Bird’s-Eye View...in the UV Recent studies reveal a surprising new picture of how birds see the world | Recent studies reveal a surprising new picture of how birds see the world | BioScience, Volume 50, Issue 10, October 2000, Pages 854–859 | DOI: 10.1641/0006-3568(2000)050[0854:TABSEV]2.0.CO;2 Ultraviolet-reflective film applied to windows reduces the likelihood of collisions for two species of songbird|DOI: 10.7717/peerj.9926

    25 min
  5. 15 AGO

    第五十七期:鸟类风暴预言家,逃亡与气象密码

    2014年4月27日,美国田纳西州的坎伯兰山脉中,几只金翅虫森莺(Vermivora chrysoptera)突然集体逃离繁殖地,消失在了佛罗里达海滩。它们提前感知了即将肆虐的“怪兽风暴”,并精准避开了84场龙卷风的致命袭击,这要比我们使用的各种高灵敏的气象设备发现得更早。 这些体重仅9克的小鸟可以通过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预判灾难。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次声波可传播数千公里,而金翅虫森莺的耳蜗能敏锐捕捉这一“死亡低音”,在风暴到来前的24-48小时就集体跑路了。他们的这种能力挑战了传统认知:专性迁徙的候鸟并非机械遵循遗传程序,而是能灵活应对突发环境变化。 研究还揭示了次声波在鸟类导航中的关键作用。信天翁可以借助次声波定位上升气流,完成单程上万公里的迁徙。次声波不仅是“气象卫星”,更是迁徙路线的天然导航图。 “鸟类风暴预言”揭示了自然界的精密协作:当科技仪器沉默时,9克的小生命以亿万年进化赋予的感知力,演绎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博弈。或许正如科学家所言,我们仍需向这些“会飞的核能电池”学习,破解更多自然密码。 金翅虫森莺 - 9g体重的小家伙 漂泊信天翁 - 翼展3.5米, 体重...和两岁小孩儿差不多 可以添加V:Hotpeaker 来加入听友群哦!

    26 min

Calificaciones y reseñas

5
de 5
2 calificaciones

Acerca de

有趣的事情千千万,可爱的动物占多半! 这是一群学习生态,地理,动物的各种博士。醉心科研又喜欢分享科普知识的新新人类!

También te podría interes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