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episodes

《群書治要》一書,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平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文化寶藏。這部寶典既能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必能為當今各個階層的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鑑。而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群書治要》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為讓有心領納先哲智慧的讀者能迅速地吸收全書的菁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組成選譯小組,製作了這一文白對照的選本。我們將《群書治要》整理為六個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從全書中,我們力求選取既切合當付社會需要,而又精闢簡明的短文,最後經過幾輪篩選,選定了現前這三百六十段。而對選文進行白話翻譯,則參考各種譯本,加以推敲討論。譯完若覺仍欠圓滿,則在譯文後稍加發揮,以便讀者更好地領納先賢的精神。
  由於學識有限、時間倉促,本書定有許多疏漏之處,敬請諸位仁人不吝賤教。衷心祝願每一位讀者,身心和諧、家庭和樂、事業和順,讓我們共却創造和諧世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

    • Education

《群書治要》一書,是中國古聖先王修齊治平之智慧、方法、經驗、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文化寶藏。這部寶典既能助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也必能為當今各個階層的領導者提供可貴借鑑。而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群書治要》也是修身、治家、處事的智慧源泉。
  為讓有心領納先哲智慧的讀者能迅速地吸收全書的菁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組成選譯小組,製作了這一文白對照的選本。我們將《群書治要》整理為六個大綱: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每個大綱中,又歸納了若干條目。從全書中,我們力求選取既切合當付社會需要,而又精闢簡明的短文,最後經過幾輪篩選,選定了現前這三百六十段。而對選文進行白話翻譯,則參考各種譯本,加以推敲討論。譯完若覺仍欠圓滿,則在譯文後稍加發揮,以便讀者更好地領納先賢的精神。
  由於學識有限、時間倉促,本書定有許多疏漏之處,敬請諸位仁人不吝賤教。衷心祝願每一位讀者,身心和諧、家庭和樂、事業和順,讓我們共却創造和諧世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6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6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午安。上節課我們談「賞罰」,在一百五十八頁二百六十四句,我們剛剛跟大家交流。我們一起把它讀一遍,應該讀起來對這個義理就比較熟悉。
      【古之明君。褒罰必以功過。末代闇主。誅賞各緣其私。】
      諸位學長有沒有轉煩惱為菩提?有沒有化悲憤為力量?有,這個開悟是小悟。而且很難得,是「聞教便行」,看到經教,看到人家講解的義理,他馬上入心,馬上去力行。「奚待更勸」,有這種學習態度他每天都很有提升跟突破,不用人家還在後面推,還要在那一直勸、一直拉。在《孟子》當中,舜王之所以為聖人,孟子講到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學習的態度。舜王還沒有遇到老祖先的教誨,他也是住在山林裡面,跟一般農夫過的日子沒有太大的差別。重點在於「聞一善言」,當他緣到了,見到好的經典教誨,「見一善行」,他看到別人優點長處,他馬上依照經典、依照人家的長處去落實、去效法。「若決江河」,就像黃河堤壩被沖掉,大水很勇猛,水勢非常大。舜王他那個力行的氣勢,就像黃河水一樣,誰都阻攔不了他斷惡修善。「沛然莫之能禦」,所有的人都反對他學經教,他如如不動,他突破困難去依教奉行。
      我們跟舜王的差距關鍵在這裡,我們要去落實一句經教,別人幾句話就把我們動搖了。甚至於還自己找了好多藉口:這句話其實沒有那麼容易落實,你看看張三怎麼樣,李四又怎麼樣。我是凡夫,我又不是聖人。這些念頭跟舜王的念頭,就不一樣,舜王是想著怎麼樣契入,我們是找一大堆藉口,告訴自己不可能。所以「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其實人的成就不管是學業、還是事業,他人生的造化都跟他的思想有關。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轉化成性格,性格就決定命運,根源在思想。企業界稻盛和夫現在的影響力,可能是數一數二的,尤其他很可貴的關心下一代,關心整個地球的安危,他有良知。他說現在這個時候,企業界縱使完全停止成長,都應該這麼做,都應該愛我們的地球,他特別重視環保。他還給年輕人寫書,鼓勵他們夢想一定可以實現,推薦的第一本書《了凡四訓》,改造命運。他以他的人生經驗,包含他是虔誠的佛弟子,對於中華傳統儒釋道的這些教誨,他根基很厚。
      他整理出來一個成功方程式,思惟模式乘以熱情、36乘以努力,一個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而努力是零到一百,熱情是零到一百,思惟模式是正負零到一百。一個人假如自私很嚴重,他為了謀自己的私利,他可以不睡覺,他很拼命,他也很努力,但是他的思想自私自利。比方說他設計殺人遊戲出來,他有沒有熱情?日夜在做他也很努力,但是他思惟模式錯了,那這個殺傷力就很大,他是負的。所以要正向思考,就像我們剛剛說的,要把煩惱轉成菩提,這就是思惟模式。很多人一個小事就可以沮喪好幾天,那他思惟模式不對。沮喪了甚至於都會往壞處去想,這樣人就會沒信心,疑心都會重,這就不好。很多人時時都能自我鼓勵,對人都是相信,他就常常都是面向陽光就很好。
      我們一位老同仁就有跟我提到,剛剛上課我有幾點要調整、修正一下。第一,在讀這句子在第幾頁第幾句要講兩遍,不然我們一些學長年紀大了,沒有聽清楚。不只是現場的人,假如我們有網路上的,他也沒有聽清楚,他就翻不到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們要講每句以前,大家先念個二、三遍。因為可能我們沒有事先複

    • 1 hr 30 min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5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群書治要360》上節課是談到,「為政」第十個綱領「綱紀」。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的,是進入「為政」的第十一個綱領「賞罰」,在一百五十八頁二百六十四句。每一個為政的做法,必有他對辦政治所起到的目的,對於整個政治它的作用,我們要先了解。在《群書治要360》第二冊,有談到賞罰的目的,在二百零八頁二百七十九句,我們了解它的目的,才不會把賞罰給用錯了。二百七十九句講到:
      【賞在於成民之生。罰在於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
      意思是獎賞的目的,在成就人民更好的生活,刑罰的目的在使人不會犯罪。所以目的在獎賞行善,因為善有善報,大家都樂於行善,當然人民生活會更美好。刑罰就是讓人民了解,種惡因會得惡果,「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有敬畏法律的態度就不敢犯罪,所以『罰在於使人無罪』,這是賞罰的目的所在。所以斷惡修善是賞罰最重要的目的。二百八十句也都是講到,賞罰所達到的目的:
      【善治民者。】
      善於治理百姓的人。
      【開其正道。】
      這個『正道』就是向善的正道。
      【因所好而賞之。】
      順著人好善、好德的天性獎賞。
      【則民樂其德也。】
      則百姓自然歡喜的感戴其恩德,感恩戴德。行善的人受到獎賞,大家也都很歡喜、感動,因為這是順著民所好的德行。比方前不久我們中國政府舉辦,「眾里尋他—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全中國找了十位,還有二十位是「關注、愛護的孝心少年」。當時候也是同仁發簡訊,讓我們了解有這頒獎典禮。我想看這個頒獎典禮,看這些孝心少年的孝行,沒有流眼淚的,應該是不孝。所以要試自己孝不孝,可以去看這個片子,這個網上現在都有。我敢保證每個人看都流眼淚,不孝的人都會流眼淚,為什麼?不孝的人是習氣障礙,他本性還在。國家肯定,企業家資助他們每個人都有滿好的獎金,因為他們的生活都非常的困難。像其中有一個男孩,一個八歲的男孩就開始照顧他生病的母親,他的母親得尿毒症,一個星期還要推著輪椅,讓他母親去做透析維持生命,就這樣推了很多年,那個路途都是幾千上萬公里可能都有,來來回回多少的歲月。
      結果感動到有一位女司機,就免費載這個孩子跟他的母親去醫院。這個孝行會感動很多人,而且還感動他的老師,搬到他們家附近,然後常常去他們家給他輔導功課。我感覺這位老師也很令人感佩,這麼體恤這個孩子,不忍心這個孩子,因為孝順他的母親,耽誤了學業。那主辦單位用心良苦,把這個孝心少年的獎頒給他,就請了這位計程車女司機做頒獎人,同時也彰顯這位女司機,她也是好善好德,看到人家的孝心,感佩、支持他。所以『因所好而賞之,則民樂其德也』,百姓歡喜:國家做這樣的事太好了!所有看過這些節目的流眼淚,都感覺這是國家的德政。尤其在這個頒獎典禮,還請了不少孩子在現場,我看很多鏡頭,這些小孩看到孝心少年都很感動、流淚,啟發孩子們本有的孝心。
      在全世界你看這麼多國家,不止我們老祖先強調「以孝治天下」。西方是政教合一,長期以來,上千年整個政治都受到宗教的影響,所以宗教教育其實對西方社會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看到不管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都非常強調孝道。可是現在看全世界這麼多國家,包含伊斯蘭教,強調「天園在母親的腳下」,意思就是

    • 1 hr 27 min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4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4

      尊敬的諸位學長、諸位長輩,大家下午好。
      我們剛剛跟大家談到,「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從自我的提升當中,強調的是不要隨性,包含不要太有把握。像上一節課,我要上來以前把頭髮梳得很整齊,但是忽略了沒有做沙盤推演,這都是剛剛課程裡面講的,不好意思,我是反面教材。因為我的沙盤推演忽略了,我上來以後,鞠了兩個躬,鞠了躬以後頭髮掉下來。孔子教導要「不貳過」,要效法顏回夫子不貳過,所以我以後上來只要鞠完躬,要先做這個動作,不然可能又忽略了頭髮又掉下來。頭髮掉下來,會讓底下的人整節課都不是很專心,他在那裡擔心,好像有學長就比了一下。我剛剛下去叫了一位學長,我說我頭髮掉下來,你沒有看到嗎?他說有,我在底下比了好幾下。比好幾下我還是沒看到,所以這裡又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做一件事一定要把它做到位。另外一個學長又跟我講,他說可是我們坐在旁邊,老師你直接看不到,有沒有道理?你不會走到這裡來是不是?很有意思!
      人什麼念頭都有,就沒有一個把它做到位。所以做什麼事情,可以找十個、二十個藉口,但是你想幹,鐵定可以把它幹好。但是又想一想,坐在旁邊的人不敢來這裡給我比?他又有想法:那個攝像的人。我的頭髮還是這樣,顯然他沒有給我提醒的!就是說我們在思惟一些事情跟實際情況要符合,不然這個不符合的情況,又讓我們把這件事就不幹了。所以思惟要是有意義的思惟,不要變成不符合實際狀況的思惟。為什麼坐在旁邊反而不敢來中間提醒?所以孔子講「慎而無禮則葸」,就你太謹慎,反而做什麼事怕怕的,想去做,我想可能有學長因為我頭髮的問題,他在那裡:我要去,算了,可能有其他的人。
      所以孔子這些話很有味道,在我們生活當中就會發生。「恭而無禮則勞」,禮是節度,你的節度要掌握好。「慎而無禮則葸」,你太謹慎,謹慎到自己有點害怕,想做又不敢做就在那裡猶豫、躊躇,就做不出來。但是大家要注意,害怕是自己的心理反應,我們有時候會隨順自己,沒有想到大眾的利益。所以為什麼說「仁者必有勇」,因為他時時考慮就是他人的利益、大眾的利益,那個「仁」就會推動他,突破他的那種比較太過謹慎,或者有點畏懼的性格,就把他推過去。所以人不能突破習氣,往往是慈悲心不夠切,利益對方、利益大眾的心不夠,想自己比較多,你的顧忌就退下來了。「勇而無禮則亂」,個性很勇敢,但是沒有深入經典學做人的分寸,勇而無禮則亂。人很正直、直率,但是沒有經教的學習,「直而無禮則絞」,可見得學很重要,有好的性格,還要經過經典的教誨、人事的歷練,慢慢才能走到中道。你看,正直的人他不知道講話的分寸、因緣,講得也對,但太衝、太直了,對方會受不了,很像繩子絞在一起,都快要斷的那種感覺。
      我們剛剛還講到,人君的本分,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本分。所以諸位學長,在台下聽課也有一個本分,就是台上的人頭髮掉下來的時候,你們看到了要盡一分道義提醒我,人的本分anytime anywhere。比方趙學長今天做主持,他有沒有本分?有,這整個開課前、開課後,他的職責在哪裡?他要把它串聯好。再來,麥克風他要檢查,他想說我們信息部的人會檢查。你再檢查一遍不就萬無一失!有些做法都要有double check(再次確認),這樣比較不會因為剛好一個人疏漏。疏漏是有可能,為什麼?他剛好那一段時間身體不好,剛

    • 1 hr 31 min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3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3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群書治要36O》的課程,談到「為政」的「綱紀」,二百五十九句是上一次談到的經句。今天我們要進入二百六十句,「綱紀」,綱舉目張,綱常。所以在「綱紀」所提到的經句,可以說是為政當中,不變重要的原理原則,動了綱常可能國家就不安定。從上一次的經句:
      【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尊師則不論貴賤貧富矣。】
      這是重要的綱常,因為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而孝親尊師是德行之大根大本。所以只要忽略了孝親尊師,人德行就不穩固了,就會做出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家庭、國家就必亂了。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孝親尊師這樣的風氣,遠遠不如一百年前,甚至於比起三、五十年那就差的非常遠。師長有強調,整個文化要復興可能得要三到五代的人,尤其這個教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文化復興不能急。「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不能求立竿見影,因為已經忽略那麼多代了,我們首先放下對他人的要求,不要求別人行道。所以師長講「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從我心做起。」面對他人的五倫八德沒有做到位,不只不見他們的過,都是期許自己:我要把五倫八德落實給他看,從內心的和諧做起,不要求別人就不對立。不然我們只要見人過,自己已經跟人對立了,那不止不能復興文化,可能我們就以身謗法,自己的心行就跟經典不相應了。
      所以夫子一些教誨,我們要常常銘記在心,「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正己,要求自己,不要求他人,不然我們不止不能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反而招來別人的埋怨,自己還沒有做好就要求他人。正己不求於人的態度,落實在《群書治要36O》的每一句當中,這個心態對了,這個經句才能真正利益自己。心態錯了,這個經句,反而變成指責、要求別人的一個工具就不好。比方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看到尊師,可不能去要求別人尊師,得要自己做出來。「自重而後人重,自敬而後人敬」,自己真正犧牲奉獻,展現師道的精神,自然贏得別人的尊敬。「君子不重則不威」,自己懂得穩重,懂得師道從我做起,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自重自有威儀。「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這個師道就從自己的態度,慢慢可以復興起來。
      師如此,當父母的亦如此,父母一言一行都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這是真正的慈愛。領導者都能做到以身作則,上行就下效了。看每句經句,只要是從正己去落實,這個心態正確了才能入道,不然句句可能都變成傲慢、見人過的,一個助緣就不好了。我們很冷靜來看,我們學傳統文化三年、五年,很可能三年、五年之後,反而看別人過更嚴重,三、五年前剛接觸的時候還很謙退,因為懂的還沒有那麼多,所以要很冷靜。孟子講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實的學問在心地的功夫,謙卑退了,傲慢增長了,再學二十年還是退。一真一切真,學聖教是恢復真心;這個心偏掉,一切就偏掉,一妄一切都妄了。好,那我們以正確的心態接著來看下面的句子,二百六十句:
      【湯曰。何謂臣而不臣。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也。】
      這個句子我們體會到,聖賢的學問離不開倫常的大道,「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這一

    • 1 hr 30 min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2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2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接著繼續談我們在應對事情、做事情,應掌握的一些原則,比方在講到做事情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事情,我們說道法自然,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然我們假如做事的原則沒有掌握,有時候都瞎著急,自己一著急,心都不定,對事一點幫助都沒有。而事物它的整個發展,必然有它的軌跡可循,所以「天下之勢,以漸而成;天下之事,以積而固」。很多形勢我們要判斷清楚、要掌握好,而且形勢好的時候,更重要的要有人才出來,所謂教化一方,利益一方,都要有正知正見的人才。但人才非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出來,所以對於天下的形勢,我們可以感受到整個中華文化的復興,在整個中國領導人的帶動之下是必然之勢。但我們要了解人才難得,首先自己要期許自己,要好好下功夫、好好提升,機緣成熟為國家民族所用。
      而以學問來講,那得要厚積薄發,我們自己不好好實修,到時候真的機會來了,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假如面對一些誘惑敵不住,本來是要利益天下、復興文化,最後自己變成負面教材,那就情何以堪!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我們剛好談到求學問方面,在之前我們有以夫子為榜樣,談了為學、談了如何做一位老師,在這裡就不再多談。就幾個點跟大家再交流一下,在求學問當中,不在於我們學了多久,得的真實利益,在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都要從誠敬心當中下功夫。而儒家的學問、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很強調篤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這是屬於學問,加上「篤行」,這才是真實的智慧,要解行相應,自己的境界往上升才有智慧。
      有一段格言講到,「為學為教,用力於講讀一二,加功於行者八九」。不管是求學還是從事教育的工作,把精神力量用在講課或者讀書、聽課上一二。把主要的功夫放在哪?放在力行上八九。有一句詩提到,「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少壯就開始接觸這些經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於是一句要落實,都要下很大的功夫。之前有跟大家提過,明朝有一個薛文清公,他就講到二十年來對治一個脾氣「怒」字,都感覺還沒有調伏盡,以此知克己不容易。要真正把這個瞋怒心完全調伏,那時時刻刻不可以放鬆,所以加功於行者八九。還有求學問要有恆心,不能間斷,就好像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鑽了兩分鐘手酸,休息三十秒,三十秒後再鑽,它又涼了,火還沒出來。火好像智慧一樣,未出來已經休息了好幾次,很難真正鑽出火來,所以要用功不間斷,絲毫不可懈怠。甚至於古人的用功,連作夢都不敢懈怠,夢裡面有做得不好的行為,醒過來還要懺悔。這是跟大家提到循序漸進的重要。
      再來,在面對事情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我們說量力而為,我們自己的德能還有包含做這件事情,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具不具足?所謂「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事實上當我們這麼仔細去衡量而拒絕,反而會贏得對方的信任。因為對方會覺得我們做事是非常慎重,不會輕易答應。但是答應了再怎麼難都要去做到,這是古人做事他很守信諾。他很慎重評估,不輕易答應,答應了拋頭顱、灑熱血他都要做到。而審勢當中有些形勢還沒有形成,不可以強求,比方說雖然是好事,法律還沒有同意,這個時候你硬做,最後落個

    • 1 hr 33 min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1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 141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課程從《群書治要》當中看,歷代皇帝沒有不尊師,「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重老師進而尊重道德學問,那每個人就有智慧、就有德行,這天下才能夠安定。所以這幾節課我們談的主題,是「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上一節課是第七個重點「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當中第四個要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在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我們又分為三項跟大家做深入的交流、探討。盡自己的本分,在為師的角色上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延伸開來,扮演任何一個角色要扮演得圓滿,要讓人家接受、信服,這個君親師的精神都要能夠到位。君,以身作則;親,愛護,不棄不捨;師,循循善誘機會教育。
      而為師者他也為人臣子,他也為人弟子,尤其我們這個時代,縱使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我們所接觸到的師範學院的培訓,也是只有四年的時間。像我自身在學校服務之前,我是讀師資班,等於是大學畢業之後,再讀一年的教育學分,讀了一年人家就叫我們老師。看著我們老祖宗的經典,被人家叫老師,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為什麼?德不配位,名不符實。「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什麼道、授什麼業、解什麼惑?甚至於自己人生,還有很多疑惑不能解決,自己都不能度怎麼去度別人?自己都不能覺怎麼去覺悟他人?所以從事教育工作要名符其實,自己在經典當中要下大的功夫,不斷的深入才行。而且首先要具備一個做弟子的態度,假如我們今天在學校教學,覺得自己已經可以是老師,這就我們自身沒有自知之明。自己都不明怎麼去啟發別人的智慧?所以人貴自知,自己的程度到哪裡,自己心裡有數。
      我們在這個時代,二、三代人忽略了聖賢教育,我們都是補習的狀況,更要從根本紮根做起。所以這個敦倫盡分當中,為人弟子的本分要做到,我們跟大家分享到,要主動發問,有不懂的地方要詢問。其實這是《弟子規》當中對學問基本態度,「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們聽到這句話大家都點頭、都認同,請問上個禮拜七天過去了,我們面對那麼多人事物,有沒有不了解的地方?針對不了解的地方有沒有請問經典?有沒有請教他人?假如沒有,這一句話還是知識。為什麼我們不去主動的請教他人?因為我們覺得還有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所以這種主動學習的態度不足。再來,利益他人的心不切。學聖教慈悲為本,要利益人的心很切,我早一天明白,我早一天可以利益孩子、利益他人。總是要在遇到的事情當中,清楚自己的心不足在哪裡,這個毛病出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個行為?心需要在哪方面去修正、去提升。孟子說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正的真心應該念念要利益他人,那就要主動提升自己、主動突破自己,這是愛人的表現。
      不只是為人學生、為人弟子,我們是聖賢弟子;還有為人臣,在學校裡面我們面對校長,我們也是為人臣。其實我們想一想,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學問?我們要教給他,首先我們得明白這些學問,進而要去做到這些學問。假如我們自己沒有用心去做,知行不合一,學生要信任我們也不容易。而學什麼?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倫常不外五個關係,在家有三個倫常關係,出外延伸出,君臣是領導跟被領導,還有朋友關係,家裡面就有夫婦、父子、兄弟這個五倫,學問沒有超

    • 1 hr 31 min

Top Podcasts In Education

The Mel Robbins Podcast
Mel Robbins
The Jordan B. Peterson Podcast
Dr. Jordan B. Peterson
The Rich Roll Podcast
Rich Roll
Mick Unplugged
Mick Hunt
TED Talks Daily
TED
Digital Social Hour
Sean Ke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