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两开花

老登vs老炮:关于稳定币的灵魂拷问

没算错的话,这应该是《文理两开花》第三次聊稳定币了(前几次讨论分别是: 2022年5月5日的“稳定币全梳理”;2022年8月12日的“效率高又不会作妖的稳定币方案真的存在吗?”;还有穿插在“货币灵魂三问”和“货币之锚”等等话题中的很多次讨论)。所以本次再探讨就不科普了,而是灵魂拷问一下那些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
但与前两次不同,当下背景已大变,无论是市场格局还是监管环境。所以我们决定用两个人设:一个是站在传统金融立场,对稳定币持怀疑态度的“老登”;另一个是虽已是老登年纪,但仍奋斗在加密领域第一线的“老炮”。看看能不能碰撞出稳定币身上那些迷思的答案。

时间戳:
· 00:05:29 回顾稳定币来时路
· 00:10:25 美国“大聪明”法案(GENIUS)为什么是转折点?
· 00:19:06灵魂拷问一:一个没有存款保险的“债务”怎么会“安全”?
· 00:36:09灵魂拷问之二:商业模式:支付工具还是结构性投资载体?(SIV)
· 00:59:41灵魂拷问之三:到底有什么应用场景?
· 01:23:34 Crypto 2.0:加密世界的秋天来了?
· 写在最后的感慨

文字版:

00:05:29 回顾稳定币来时路
回顾过去三到五年,稳定币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2016年到2022年,有超过二十种不同类型的稳定币(无论是算法稳定币还是资产挂钩型)经历了崩盘。即便在近期,脱钩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就在今年4月,市场规模位列前茅的稳定币FDSUS也曾一度与美元脱钩,价值跌至八毛。
然而,尽管波折不断,稳定币市场的整体规模却在持续扩张,最新数据已超过2500亿美元,花旗银行甚至预测其在十年后可能达到3万亿美元的惊人体量。目前,USDT和USDC两家巨头占据了市场总值和交易量的八到九成。
但繁荣的数据背后,存在着巨大的误导性。业界流传的显示稳定币交易量赶超传统支付工具的图表,其绝大部分交易额(高达99%)实际上是加密货币账户之间的内部流转,用一位著名监管领导的话说,这只是“赌场的筹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经济支付。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稳定币在灰黑产领域的应用依然是其使用范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一句话总结:稳定币的发展充满了矛盾:一方面问题频出,另一方面又在曲折中不断改进和壮大。
 
00:10:25 美国“大聪明”法案(GENIUS)为什么是转折点?
近期讨论的热潮,与美国的稳定币新法案(如Genius法案)密切相关。法案的核心意义,在于为“稳定币”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官方定义,从而为整个行业划定了边界。
法案的核心结论是:美国法律只承认那种通过1:1法币兑换产生的稳定币。这意味着,过去行业内讨论的三种主要类型——法币锚定型、超额资产抵押型和算法稳定币——中,只有第一种获得了官方认可。更精确的措辞是,“超额抵押的稳定币和算法稳定币,不属于美国法律所承认的稳定币”。这并非意味着后两者被完全禁止,而是在法律上被排除在“稳定币”的范畴之外,其未来的合规性将面临巨大挑战。
法案还对储备资产提出了严格要求,规定必须是赎回期在90天以内的资产,如短期国债或货币市场基金,这有效限制了“借短投长”的风险。这一立法,实际上是将纽约金融局过去多年来将稳定币发行商作为“货币兑换商”进行监管的司法实践,正式上升为联邦层面的法律。它并非颠覆性的创造,而是对现有判例法体系的自然延续和确认。
 
00:19:06灵魂拷问一:一个没有存款保险的“债务”怎么会“安全”?
一个深层金融逻辑问题:稳定币的发行结构,本质上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护,这是不是其最根本的系统性风险之一?
当无数个人用户将受FDIC保险的银行存款(例如,每户50万美元以下)换成稳定币时,这些资金被聚合到稳定币发行公司的银行账户中,形成一笔数额巨大的存款。如果这家存款银行倒闭,这笔聚合后的巨额存款作为一个整体,同样只能获得最高50万美元的保险赔付,其余部分理论上将面临损失。这意味着,底层成千上万的个人用户的资金,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存款保险的覆盖范围,而他们对此可能毫不知情。
但当一个机构以发行稳定币的模式让每一个民众持有稳定币的时候,那么它在账户端体系就形成了一个资产的聚合。这种聚合存款结构,使得稳定币在金融安全层级上,与受保险的银行存款有着本质区别。
虽然在市场流动性充足时,用户可以通过在不同稳定币之间快速兑换来规避单一发行商的风险,但这并不能消除最底层的信用风险。这个问题,是理解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体系差异的关键。
 
00:36:09灵魂拷问之二:商业模式:支付工具还是结构性投资载体?(SIV)
关于稳定币的商业模式,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
从传统金融的视角看,如果稳定币的发行方通过吸收用户的零成本资金,再投资于国债等资产来赚取利差,其模式就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结构性投资载体(SIV)高度相似。SIV的核心业务就是“借短投长”,一旦市场信心动摇,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如果稳定币的唯一商业模式就是赚取利差,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支付工具,而是一个影子银行实体。
然而,从业界的视角看,这种商业模式是事后总结的产物,并非稳定币诞生的初衷。
2014年门头沟爆雷的那一年,美国联邦基准利率是零到0.25%,所以Tether在那个时候发USDT,理论上并不认为发稳定币会赚利差。USDT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当时加密市场缺乏可靠计价和交易媒介的痛点,是一种理念驱动的创新。只是在后来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后,其储备金产生的巨额利息才使其商业模式显得尤为诱人。
这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如果未来美联储利率再次降至零,这种商业模式消失,那些冲着赚钱而来的新发行方是否还会继续运营?而像Tether这样经历过零利率周期的“老玩家”,则可能因为其先发优势和积累的品牌继续存在。
 
00:59:41灵魂拷问之三:到底有什么应用场景?
稳定币的实际用途,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尽管其应用仍广泛存在于外汇管制国家、高通胀地区以及部分灰黑产领域,但新的、合法的应用场景正在涌现。
有两个例子极具代表性:其一,在非洲大陆,由于当地法币体系不稳定且银行服务普及率低,USDT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常贸易结算和民间交易的硬通货。其二,在中国某著名的小商品市场,商户们持有数十亿美元量级的USDT,用于与全球(尤其是美国)的买家进行贸易结算,这比传统的银行渠道更高效、更低成本。
这些案例揭示了稳定币的终极应用场景:它正在成为一套独立于传统银行体系的全球支付网络。当用户不再需要将稳定币兑换回本国法币,而是可以直接用它进行消费和贸易时,其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这正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它让全世界的普通人和企业,都有可能持有并使用同一种全球性货币进行无国界交易。
“稳定币正在向我理解,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就是美国可能成为全世界的央行,然后所有人都持有美元。” 这一趋势,正在将中本聪当年关于“互联网原生支付货币”的理想变为现实。
 
01:23:34 Crypto 2.0:加密世界的秋天来了?
稳定币的崛起,或许预示着整个加密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Crypto 2.0。过去,加密行业是一个混合体,科技创新的叙事(如Web3、公链技术)与金融资产的逻辑(如比特币的价值增长)交织在一起,创造了巨大的估值泡沫。
然而,如今这种模糊状态正在被打破。整个加密圈子正清晰地分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方向:
1. 金融资产的逻辑: 以比特币为代表,其价值增长根植于其作为“数字黄金”对抗法币超发的金融属性。
2. 科技创新的逻辑: 以稳定币为核心,所有区块链技术创新(如二层网络、ZK技术)的最终目标,都将是为这套全球支付网络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开启Crypto 2.0时代,整个crypto圈子很大可能性就变成了两个相互之间无关的东西。一个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可交易资产的价值逻辑,另一个是以区块链网络的这种根本性的支付形态转账形态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或者科技创新的逻辑。”
过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