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IN新聞

資深媒體人陳志仁、資深媒體人李彥謀、資深媒體人李志華、資深媒體人李書璇、資深媒體人林忠勳、體育主播楊博智、資深媒體人林承志

資深媒體人陳志仁、李彥謀強強聯手暢談台灣國內外大小事,即時分析新聞內幕並掌握時事脈動,歡迎喜歡聽「眉角」的朋友們,準時收聽「艾瑞克IN新聞」!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1小时前

    第一時間搶進花蓮光復救災 新北消防特搜回憶緊急時刻 #災情 #光復 #花蓮 #新北市消防局 #艾瑞克IN新聞

    樺加沙颱風沒有登陸台灣,9月22日晚上花蓮被列入降雨警戒,連同台東被發布超大豪雨特報,此時,全台主要縣市消防局或特搜大隊都箭在弦上,隨時待命,23日新北市消防局特搜大隊副大隊長陳政彥,向花蓮縣消防局方面聯繫,是否需要支援,得到正面回覆時,陳政彥立即整裝,與長官率隊前往花蓮。 陳政彥接受《艾瑞克IN新聞》專訪時說,23日下午5點半第一支先遣部隊出發,晚上8點,第一梯次大部隊集結,總共88人,包括5支特搜人員、義消、醫療組的醫生及護理師,還有民間救難團體,他說,當時收到訊息,馬太鞍橋已被洪水沖斷,有部分民眾受困,事不宜遲了。 陳政彥表示,之前有水患與水域救援經驗,例如2024年山陀兒颱風,造成金山、萬里淹大水,這次備妥橡皮艇、破壞器材、防寒衣、救生衣等,然而到達現場-花蓮光復糖廠指揮中心,才發現災情比想像中還要嚴重,本以為兩、三天就能結束,但卻輪替9天、3梯次。 事實上,新北消防特搜人員前往花蓮時,直到宜蘭南澳鄉,天氣還相當不錯,陳政彥覺得一路上蠻順暢的,22台車、88人部隊,浩浩蕩蕩南下,但是,先遣部隊回報「台11甲」路斷,需開往台東長濱,再繞「台9線」北上;進入花蓮後,風雨交加、土石滑落、路面崩塌,果不其然,一輛救助器材車耗損無法前進,幾分鐘後,竟有一台器材車被落石擊中。 陳政彥趕緊詢問是否有同仁受傷,幸好,但也是千鈞一髮,就差不到一秒鐘,落石砸中後車窗,一來一往,折騰些許時間,陳政彥當機立斷要同仁把遇險車駛離山壁,後來該車仍駛抵光復災難指揮中心,而整趟車程耗費7.5小時;到達現場,聆聽指揮中心簡報,竟有168件報案受困與失聯情況,讓「新北大部隊」都緊張起來。 陳政彥回憶道,第一時間在凌晨搜救時,其實是很艱困的,除了要涉水,有時水高及腰,有時還遇水量暴漲,跟當初在新北預想是兩種情況,「當資訊不對等時,精準判斷並不容易」,尤其是前兩天,依然下著滂沱雨勢,直到第3天才放晴,重機械與山貓才陸續進場…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politic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6 分钟
  2. 2天前

    史上最瞎罰單申訴理由 新北交通裁決處:說自己見鬼了 #罰單 #申訴 #交通違規 #新北市交通裁決處 #艾瑞克IN新聞

    被開罰單了!許多民眾都覺得自己好委屈,決定申訴去!《艾瑞克IN新聞》再度邀請新北市交通事件裁決處申訴課課長劉彥廷登場,聊聊那些「比八點檔還離奇」的罰單故事,最扯的還有民眾用「遇到靈異」「被下降頭」為理由來申訴自己被開罰單,讓他們苦笑不得。其中像是近來許多假車牌在路上大違規,卻害真車主收鉅額罰單,劉彥廷表示,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報警備案,並憑報案單向裁決處申訴,才能自保。 劉彥廷說,近年最頭痛的案例之一,就是偽造或冒用車牌。有人甚至在網路上買「假牌」掛上車繼續跑生意,結果波及到真正的車主。劉彥廷提醒:「有民眾一天收到20幾張罰單,結果車主人還待在新北,車卻在彰化狂飆。」 還有不少駕駛自以為聰明,用翹起車牌、塗反光漆等方式逃避攝影機。劉彥廷笑說,看起來或許能規避檢舉,但只要被警察攔下來,這類行為屬於「遮蔽牌照」,罰金動輒上萬元,還可能被要求臨檢、重新驗車。他提醒大家,想省一張罰單,結果反而整個錢包的錢都飛了,真的划不來。 在眾多創意申訴中,他說還有人辯稱自己有「繫安全帶」,只是「背包的帶子比較細」。不過劉彥廷說,交通裁決處真的會去比對照片,確認安全帶的粗細與位置,他也請民眾不要再拗了,笑指「還要比對包包帶子的寬度,真的感覺這工作越來越像法醫鑑識。」 劉彥廷也表示,外送員與計程車司機是申訴大宗,因為一張罰單往往吃掉他們一天的收入;劉彥廷說完全理解他們的無奈和辛苦,也強調會查明是否誤罰,但若證據確鑿還是得依法處理。「我們知道他們辛苦,但安全與法規不能妥協。」他說。 許多民眾申訴時都希望能「打個折」。但劉彥廷無奈表示,所有金額都是依交通部明訂基準,「我們後台也不能改金額啦!」若真的有誤開或條文引用錯誤,才可能調整,但絕非用求情的方式就能減輕。 對五花八門的申訴,劉彥廷印象很深的案例是一位民眾聲稱自己被「下降頭」,因此才會不停違規、被開罰單。他說對方每收到一張就申訴一次,理由從「鬼遮眼」到「被附身」都有。劉彥廷笑說:「我們都很想回他,這類問題要不要去行天宮請示一下…」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politic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3 分钟
  3. 4天前

    一曲梵音一念願心 本願法師梵唄弘揚佛法之路 #佛法 #本願法師 #梵唄 #滿願寺 #艾瑞克IN新聞

    釋本願法師以音聲弘法、以願行度眾,從少年薰修梵唄到創建道場鶯歌「滿願寺」、培育弟子,本願法師修習佛法如同梵唄,柔和卻深具力量。而在弘法的過程中,他也影響了許多世俗中的人,其中包括昔日在知名企業擔任專業經理人的張慰慈。在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邀請了釋本願法師與知名作家張慰慈,談起兩人因一場告別式結緣,那是關於張慰慈父親的喪禮;讓張慰慈從本願法師的誦經聲裡,聽見了安定與慈悲。 1972年出生的釋本願法師,自幼便展現對佛教音聲的深厚感應。未出家前,他曾在墓地打工,為往生者整理墓碑、除草、清掃。當時的他並未覺得畏懼,反而在那片靜默之地,生起對「生死無常」的深層思索。國小六年級那年,本願法師初次接觸寺院的梵唄,清澈的聲音使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寧靜與歸屬;自此,成為他與佛法之間的橋梁。 後來,本願法師拜入佛門梵唄泰斗「上廣下慈老和尚」座下學習,嚴謹的訓練讓他體會到音與心合一的重要。多年修持下來,他的聲音帶著慈悲與力量,成為眾生心靈的慰藉。 2003年,本願法師為報四重恩,創建「佛世界道場」。當時經費有限,他白天監工、夜裡誦經祈願,親手參與每一磚瓦的建造。五年後,鶯歌滿願寺大雄寶殿正式落成,以願力圓成的修行成果。近年,本願法師又投入新竹觀音佛寺的建設,希望將弘法教育與文化推廣結合,打造一座能讓世人修心養性的道場。本願法師說:「建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眾生有安住之所,心能靜,法就能入。」 為深化佛法內涵並貼近現代社會,2018年,本願法師取得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學位。他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佛法,並透過電視弘法、講座與社會活動推廣佛教文化。他認為:「弘法要入世,才能真正接引現代人。」 本願法師長年推廣梵唄教育,成立梵唄研修課程,培養新一代法音傳人。他以親切溫和的教學方式,帶領學員體會「聲中有法、法中有心」的深意,讓佛教音樂不再只是儀式,而是一種修行的實踐與文化的傳承。 知名作家張慰慈原在企業界擔任專業經理人,生活忙碌、節奏快速。直到父親離世的那一天,她在悲痛中聽見本願法師的誦經聲。那是一場莊嚴的告別式,法師的慈悲,透過音聲低沉而穩定,像一股溫柔的力量,撫平她的悲傷…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5 分钟
  4. 5天前

    從用腳踢茶到制度化評鑑 陳右人:為台灣茶開新路 #陳右人 #台灣茶 #茶路 #講茶學院 #艾瑞克IN新聞

    「一袋茶葉,早期老行家只要『踢一腳』,便知道比重與價格多少。」這段江湖傳奇,正是台灣茶產業隱性知識的縮影。在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主持人茶路掌門林承志與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Tommy),邀請茶業改良場前場長陳右人回望茶產業自外銷轉內銷與「還茶於農」之後的歷程,直指關鍵不在浪漫敘事,而在系統化的人才梯隊與可被市場信任的標準。 說起陳右人,自民國100年(2011年)借調回任場長起,他推動茶葉感官品評認證系統與丙級製茶師等制度,嘗試把師徒口耳相傳的功夫,轉譯成可擴散、可驗證、可升級的公共能力。他的盤算簡潔而宏觀:以標準重聚產業價值鏈,以教育補上世代斷層,讓台灣茶重新長成一門「能規模、可溢價」的現代產業。 民國七十年代後,台灣茶逐步由外銷轉內銷,「自產自製自銷」固然喚回了茶權,但也帶來規模切碎、品牌分散、驗證薄弱的副作用。陳右人坦言:「門市與小廠林立,單點風景更美,卻難以支撐長鏈投資與國際溝通的共同語言。當市場信任仰賴個別店家的『行家踢一腳』,產業便容易被經驗綁架、被價格帶著走,議價權與技術累積皆難以沉澱。」 「踢茶看比重」、「手捻辨熟成」、「併堆調勻香氣」…這些看不見的技藝,需要長時程的身體記憶。然而青年多半先赴異業累積能力,回鄉投入茶業時,管理思維有、古法手感卻不足。結果是產線可運作、風味難複製,世代傳承斷在關鍵的臨門一腳。陳右人提醒:「沒有結構化的訓練梯道,產業很快「會做產品,卻做不出經典」。 為了把師徒秘訣轉成公共資產,陳右人在任內完成茶葉感官品評認證系統,並推動丙級製茶師考照,把「看、聞、嘗、評」的流程、指標與誤差都制度化。標準不是抹平風土,而是建立可比較、可教學、可升級的共同底盤;一旦底盤穩固,地方風味與名莊敘事才有可信度,國內外市場也才有可被驗證的溢價依據。 制度向內穩盤,教育向外擴圈。陳右人設計循序漸進課程,面向準從業者、現職店家與純興趣者,讓消費者不只「喝得喜歡」,更能「說得明白」。當品飲變成共享語言,社群會產生躍升式的話題波峰。「一次議題帶動一次進場,需求升溫刺激供給創新,形成小而密集的產業脈衝,避免平緩下滑…」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lif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5 分钟
  5. 6天前

    嘉南鷹葉貴萍、陳喜晏無聲默契 青春壘球的力量 #福添福嘉南鷹 #女壘 #葉貴萍 #陳喜晏 #艾瑞克IN新聞

    福添福嘉南鷹隊今年在「企業女子壘球聯賽」戰績橫掃各隊,以28勝2敗王者之姿進入季後賽,其中兩位新生代球員葉貴萍、陳喜晏在賽場上代表青春活力新力量、展現福添福嘉南鷹雄厚的球員實力。葉貴萍、陳喜晏接受了《艾瑞克IN新聞》體育節目「企業女壘週報」主播楊博智專訪,暢談如何兩人的成長與默契,不僅在球場上展現精進的球技,私下也以真摯的友誼鎖定未來目標。 對於嘉南鷹的兩位年輕戰將葉貴萍、陳喜晏,主播楊博智笑稱她們是「聯盟的無聲殺手」,話不多、表情淡定,但一上場就以快狠準的動作掌握比賽節奏。 葉貴萍以打擊「怪力少女」著稱,防守外野幾乎沒有死角;陳喜晏則以穩定打擊與冷靜判斷著名。兩人雖少言語,卻能在關鍵時刻心領神會。「此時無聲,甚有聲。」這份默契,是多年訓練與相互信任的結晶。 葉貴萍每一年都讓自己「升級一個等級」,從校園聯賽一路晉升企業聯盟,再入選國家隊。她的努力,讓球迷見證一位外野強打的養成。而陳喜晏,高三時就以最年輕的身份轟出全壘打,展現強烈的競爭心與潛力。 她們彼此依賴,並靠實力站穩球隊位置。葉貴萍說:「能進國家隊,不是因為誰帶誰,而是各自有能耐。」兩人同為嘉南鷹的主力野手,默契十足,平時少話,卻能在比賽中以眼神傳遞戰術。 兩人不僅是隊友,更是彼此的精神支柱。擔任游擊手的陳喜晏笑著說:「因為後面是她,我才敢放鬆、做自己。」這句話透露出對葉貴萍的信任。她們在場上互補,場下則互相傾聽。 其中,節目也提到如果有一天葉貴萍被挖角旅外日本時,陳喜晏立刻一句「我跟她去」,展現兩人深厚情誼。她們彼此砥礪、互相支持,讓比賽之外的關係更顯溫暖;多年相伴,她們從國中、高中到企業隊,成長軌跡幾乎重疊…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lif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4 分钟
  6. 10月9日

    于朦朧之死震撼國際!法律失聲與政治封口的中國 #真相 #于朦朧 #法律 #中國 #艾瑞克IN新聞

    「中國連前總理李克強的死亡真相都能封口了,一個演員于朦朧算什麼?」中國男明星于朦朧離奇身亡,引發外界懷疑「被自殺」,中國官方雖聲稱「意外死亡」,但消息一出即遭全面封鎖,相關關鍵字、消息在微博、抖音等社群平台被刪除。 在最新一集的《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特別邀請了長期關注中國議題的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律師兼會計師王朝正,分別從政治與法律的角度,來分析整起事件的諸多疑點,于朦朧事件似乎與中國長年處理「敏感人物」的手法如出一轍,構成一條熟悉的壓制真相的路徑。 公都盟執行長張宏林分析,中國近年多起「疑似被自殺」案件皆有共通特徵:警方第一時間封鎖現場、拒絕公開監視畫面、延宕或操控法醫報告,使「自殺說」淪為維穩話術。 律師王朝正則指出,依照正常法律角度來看,死亡案件應有完整的調查、蒐證、法醫鑑定等司法程序;更最重要的是針對案發當時的周遭證人、家屬或者相關對象進行訊問,追查真相程序理應繁瑣又謹慎。「所以很難想像如此重大的案件可以在不到半天,就能完全排除他殺可能性。」 節目中,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也將于朦朧事件與李克強之死對照,指出兩者的輿論處理幾乎一致:先「降溫」、再「封口」、最後刪除所有相關字詞與訊息。「中國政府最害怕的並非死亡本身,而是人民產生共感、進而形成政治情緒。」 張宏林進一步分析表示,官方壓抑哀悼與討論,目的在切斷社會的情感連結。這樣的高壓手法雖能暫時消音,卻讓社會信任進一步崩壞。「當人民連哀悼都要小聲,真相自然會永遠沉默。」此話引起網友強烈共鳴,也凸顯在中國體制下,連死亡都可能成為高度政治敏感議題。 「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社會對謊言的習慣。」從藝人到公務員,每個人都可能在體制中被犧牲,而沉默成為唯一安全的選項…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politic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5 分钟
  7. 10月7日

    別以為罰單不簽不收就沒事 新北交通裁決處:違規事實照樣開罰 #罰單 #申訴 #交通違規 #新北市交通裁決處 #艾瑞克IN新聞

    許多民眾都有交通罰單申訴的經驗,網路節目《艾瑞克IN新聞》邀請到新北市交通事件裁決處申訴課課長劉彥廷,他接受主持人花俏妹和陳志仁訪問時說,讓他們苦笑不得。另外對許多民眾常常使用的「撇步」像是拒簽罰單、「牽車偷吃步」等等,他也在節目一一告訴大家這些「招」到底有沒有用。 劉彥廷笑說,有駕駛以為「不簽名、不收罰單就不算成立」,但事實上警察只要完成告知權利程序(例如五天內可繳款、可到裁決處申訴等),罰單依然生效。他提醒大家,拒簽不代表沒事,別以為這樣就可以規避罰單。 交通申訴榜前三名:方向燈、闖紅燈、不禮讓行人 去年「行人地獄」議題發酵後,交通部修法加重「不禮讓行人」罰則,也使這項違規暴增;另外針對最常遇到申訴的三種樣態,劉彥廷指出,前三大申訴案件分別是:沒打方向燈,闖紅燈,以及不禮讓行人;經常有許多民眾被開罰單的超速,反而不在榜上,他說,這是因為超速都是機器拍下的就是事實,比較沒什麼好辯的。 劉彥廷也分享,駕駛人的申訴理由真的是五花八門,常見的有:「照片那個人不是我」,還有闖紅燈者堅持「那是橘燈不是紅燈」,即使調出影片,大家一起看畫面,民眾還是咬定自己沒錯,他笑說:「這時候我們都會很想建議對方去驗色盲。」另外還有看過民眾經常來申訴,每次申訴的理由都跟「靈異」有關係,不是「被下降頭」就是「被附身」,讓他們真的苦笑不得。 針對一些民眾,是因為紅燈時牽著機車偷渡過路口被開罰單來申訴,認為自己當時應該是行人,不該被開罰單,劉彥廷特別澄清:「法院已判定牽車仍屬駕駛行為,等同闖紅燈。」他說除非是機車真的壞掉、完全不能發動,才不算違規。 此外,針對一些錯誤的概念,劉彥廷也特別做說明,像是外界以為檢舉人能領獎金?他表示「完全沒有,一毛都沒有!」還有很多民眾認為紅線停車「只是買瓶水為何被開單?」他說,紅線24小時禁止停車,就算停一秒都算違規,提醒民眾勿存僥倖,不然「你那瓶水可能變成全台最貴的一瓶…」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politic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3 分钟
  8. 10月5日

    張慰慈以蔬食實踐佛法人生 料理是修行也是分享 #佛法 #藏傳佛教 #蔬食 #無肉之歡 #艾瑞克IN新聞

    「當我們選擇蔬食時,不只是減少肉類,而是學習用一種更慈悲、更正念的方式來對待世界。」在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再度邀請知名作家張慰慈,暢談自己選擇蔬食的心路歷程。張慰慈表示,飲食並非僅是身體的補給,更是心靈的修行;透過這樣的飲食方式,她感受到與生命更深層的連結,也讓生活回歸簡單與安定。 在節目中,張慰慈被問到為何會決心走向「佛法生活」?她表示,經歷事業的起伏後,逐漸將重心轉向身心健康,尤其皈依藏傳佛教的過程中,讓她更加體悟「慈悲」與「感恩」的重要,並自然地融入飲食選擇。「佛法教會我放下執著與慾望,而蔬食則是最實際的生活實踐。這份選擇,讓我不只照顧自己,也將善意擴及他人與環境。」 張慰慈的飲食日常簡單卻充滿幸福。她習慣在早餐準備一碗溫熱的燕麥粥,搭配當季水果與堅果,補足營養也讓身體有安定能量。午餐常見的是多樣化的蔬菜便當,像是炒青江菜、豆腐佐香菇,既清爽又均衡;晚餐則偏向清淡,一碗南瓜濃湯或蔬菜湯搭配全穀飯,就能帶來溫暖與滿足。她強調:「蔬食不是犧牲,而是讓自己用更健康的方式好好善待身體。」 在節目中,她談到自己對料理的態度。對她而言,做菜不是繁複的技術挑戰,而是一場專注的過程。她喜歡邊切菜邊默念感恩,體會食材的自然風味。她說:「當我在廚房裡專注料理時,其實就是在修心。」例如她常煮的番茄羅勒義大利麵,只需幾樣簡單食材,就能呈現清新的風味;她也愛以香菇、芹菜與紅蘿蔔熬製蔬菜湯,讓家人朋友在分享時感受到暖意。 張慰慈特別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品嘗自己用心準備的蔬食料理。她不急於說服大家立即成為純素者,而是建議「先從減少肉開始,一週一日不吃肉」。朋友們常驚訝於蔬食的多變與美味,這些回饋讓她覺得喜悅倍增。她說:「分享這條路,不是壓力,而是一種快樂。」因為當身邊的人因飲食而變得更健康時,這份幸福也會自然回到自己身上。 《無肉之歡》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個推廣正向生活的媒介。張慰慈用自身的故事與料理方式告訴觀眾,蔬食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修行。當人們以正念和慈悲出發,能同時滋養身體與心靈,並帶動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她堅信,當每個人都願意從一餐開始改變,世界就會因此更加溫柔與美好…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2 分钟

关于

資深媒體人陳志仁、李彥謀強強聯手暢談台灣國內外大小事,即時分析新聞內幕並掌握時事脈動,歡迎喜歡聽「眉角」的朋友們,準時收聽「艾瑞克IN新聞」!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