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 leesimon.substack.com

  1. 【50年按揭】銀行地產商雙贏.政府還有乜深層目的?

    4 GIỜ TRƯỚC

    【50年按揭】銀行地產商雙贏.政府還有乜深層目的?

    問:特朗普政府積極研究推行的五十年按揭有何主要爭議? 答:支持者認為能幫助首次置業者(尤其是年輕人)更容易買樓。反對者則認為五十年按揭是「一個伏」,會增加金融風險。 問:五十年按揭與三十年按揭在供款和利息上的客觀差異有多大? 答:每月供款方面,五十年按揭比三十年按揭約少百分之十五。然而,若以年利率五釐計算,五十年按揭全期累積下來所繳交的利息,會比三十年按揭多出百分之八十四以上。 問:推行五十年按揭政策會增加哪些風險? 答:所有旨在幫人上車的政策都會令風險系數增加。一方面,銀行面臨的不良資產風險增加;另一方面,置業人士若供不起樓,將承受放棄房子的最大損失。最終,銀行風險可能透過央行和寬鬆貨幣政策轉嫁給大多數人。 問:除了幫助買家,五十年按揭政策的主要得益者是誰? 答:最明顯的得益者是銀行業,因貸款年期拉長,可獲得更長期的利息收入,且相對容易的上車條件能帶來更多貸款生意。房地產發展商也會從市場流轉增加中受益。此外,提出此建議的聯邦房屋融資局局長本身具有地產發展商背景。 問:政府推動五十年按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答:目前三十年按揭年期,與政府發行的最長年期債券(三十年國庫債券)其實有莫大關係;所以根本原因可能是美國政府希望透過促進市場推出五十年的產品,藉此令更長年期的政府債券變得更有存在意義。推動五十年按揭有助於政府將其資產負債管理期限拉長,也是應對聯邦政府結構性財政赤字問題的折衷方案之一。 問:長遠而言,如何解決大城市房屋難以負擔的問題? 答:房屋難以負擔是收入增長追不上資產價格增長的宏觀經濟問題;實質是生產力增長側重在資本的結果,最終的解決之道是累積資本,以及改善社會整體生產力增長的不平衡問題。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34 phút
  2. 【AI泡沫】 八隻股票撐起 S&P 500 .今年 36 次新高.但同日八成股票跌價.市場兩極點解釋?

    1 NGÀY TRƯỚC

    【AI泡沫】 八隻股票撐起 S&P 500 .今年 36 次新高.但同日八成股票跌價.市場兩極點解釋?

    標普500指數(S&P 500)屢創新高,但多項傳統估值指標(如巴菲特指標和 Shiller-CAPE Index)卻發出了泡沫的警示。 表面上的繁榮,並非基於整體經濟的全面改善,而是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即所謂的 Magnificent Seven 或「八大權重股」。 股市估值的兩極分化與潛在危機 從數據分析,美國股市的總市值除以 GDP 的比例已逼近或超越科網泡沫時期的水平,顯示整體估值過高。更關鍵的是,今年以來指數的漲幅絕大部分由這八間巨頭所貢獻。這種極度集中的趨勢造成了市場的兩極分化:當大盤指數創新高時,市場中超過八成的股票價格卻可能正在下跌。這表明,傳統行業和中小企業正承受著巨大壓力,經濟活力的表現極為不均衡。 這種單靠少數企業拉動大盤的現象,使得整體市場面臨更高的系統性風險溢價(Risk Premium)。一旦這些權重股的盈利預期或資金鏈出現問題,很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導致整個指數調整。雖然目前市場對這些大型企業的信貸違約風險評估處於歷史低位,但其巨額融資活動(如發債擴建資料中心)以及內部人士的密集套現,仍是不可忽視的潛在警訊。 我們必須將技術的顛覆性與市場的盈利能力區分開來。縱觀歷史,一項足以改變世界根基的技術(如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其創始人與發明者未必能成為萬億富豪;同樣,AI 技術能帶來翻天覆地的生產力躍進,並不保證所有相關企業都能從中持續賺取超額利潤。 顛覆性技術與盈利能力的區分 然而,美國在2025年第二季度錄得非農生產力3.3%的暴升,這是一個遠超已發展國家平均水平的顯著增長,強烈反映了AI等技術對勞動效率的正面影響。如果這種生產力增長能夠持續,它將根本性地改變經濟的基調。在這種經濟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中,那些能迅速掌握和應用新技術的少數企業,將持續享有超乎想像的盈利增長,從而可能合理化其當前的股價。 面前市場上的轉變,也對宏觀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雙重壓力。一方面,聯儲局(Fed)的貨幣政策必須在抑制通脹與維持市場穩定之間艱難平衡。另一方面,技術驅動的生產力提升,導致財富和收入進一步集中在少數頂尖人才和企業手中,而大批無法轉型的企業和勞動力則面臨淘汰。 資本主義體系中「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過時的商業模式必然被淘汰,才能為新一代的創新騰出空間。如同千禧年的科網泡沫,它破滅的「冬天」恰恰孕育了當今的互聯網巨頭。 與政策主導的房地產泡沫不同,AI 泡沫是技術發展的必然伴生物,屬於具有創造性的泡沫。它是一個時代轉變中「必不可少的惡」。 面對這種百年一遇的經濟模式大轉移,舊有的成功經驗和營運模式可能迅速失效。在一個極度集中的、高度依賴技術創新的市場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在結構性變革中尋得立足之地。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32 phút
  3. 【北京祝福之謎】35議員棄選藏玄機.誰會是下個被犧牲的政治 Condom?

    1 NGÀY TRƯỚC

    【北京祝福之謎】35議員棄選藏玄機.誰會是下個被犧牲的政治 Condom?

    今次立法會選舉的提名期前後,出現了顯著的體制內洗牌現象。九十個議席當中,有約三分之一(35名)的現任議員選擇不尋求連任或被動「棄選」。 此一高比例的汰換被視為北京方面透過港澳辦與中聯辦定下的一條「紅線」;其目的並非僅是換血,而是要對香港的權貴階層進行一次深刻的紀律整頓。 結構性汰換:危機意識的建立 這種大規模的換人策略旨在向香港精英灌輸強烈的危機意識,防止其在既有體制內安逸度日、尸位素餐。北京要求被祝福的權貴不僅要獲得身份,更要持續「作出貢獻」,執行艱鉅的任務。然而,這亦帶來一個內在矛盾:部分為北京揹鑊、承擔「粗重功夫」的人士,最終可能淪為「用完即棄的Condom」。 在權力核心眼中,香港精英階層被視為其體制之外的附庸,其政治地位甚至被貶低至「奴才都不如」,只能擔任政協常委等虛職,永遠無法觸及真正的權力核心。 溝通斷層與權力的不確定性 香港權貴的焦慮源於自2007年曾慶紅淡出,以及習近平掌管港澳事務以來,本地精英與北京核心之間的 communication breakdown。特別是過去在統戰時期擁有直接對話渠道的「地產黨」,被迫轉而依賴中聯辦傳遞資訊。然而,中聯辦的資訊往往不夠清晰,導致本地權貴在揣摩上意時感到無所適從,進一步鞏固對北京中央權力的絕對依賴。 選舉的指標化:對外展現的KPIs 在「指標治國」的邏輯下,本次立法會選舉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政治KPI。本地政府及財團被要求全力催谷選舉氣氛,並公開宣導員工及市民極力支援,以確保最終的投票率和參與程度能夠達到北京預設目標」(例如恢復至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水平)。 這條死線的意義,在於向國際社會宣揚,在實施《國家安全法》和「完善選舉機制」之後,香港已實現「由治及興」,從而建立其體制的認受性。 在推動選舉熱度的過程中,亦出現了政治操作生硬的跡象。例如,像香港劍擊運動員江旻憓(Vivian Kong)這類體育界明星(被視為中共大外宣的工具)參選,因其加拿大居留權問題處理不當,直到臨急臨亡才轉向功能組別,顯示出即使是所謂「獲得祝福」的人士,其政治前途的鋪排亦可能缺乏周詳的計劃與頂層設計。事件間接印證本地權貴在不確定性中,仍需自行摸索、爭取政治籌碼的窘境。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22 phút
  4. 英國窮過美國密西西比?工黨政府是「史上最廢」?李韻晴財相加稅都救唔到英國?

    4 NGÀY TRƯỚC

    英國窮過美國密西西比?工黨政府是「史上最廢」?李韻晴財相加稅都救唔到英國?

    英國當前的財經環境與政策挑戰 問:英國工黨政府目前面臨的經濟環境是什麼? 答:英國正處於高通脹(尚未回落)和低增長/經濟表現不佳的環境中 。在這種不利背景下,財相李韻晴卻暗示即將實施加稅措施 。 問: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有多嚴峻? 答:截至目前,30年期政府債券的孳息率高達 5.7%,是 1998 年以來的最高點 。整體公共債務佔 GDP 的比例為 95% ,且預計到 2026 年將升至 105% 。 問:政府債務負擔沉重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答:通脹和利率上升時,新的融資成本不斷增加 。 財政開支結構與問題核心 問:英國政府開支中,哪些項目是最大的、難以削減的「三座大山」? 答:最大的、基本上屬於法律責任(non-discretionary)的開支項目包括 : * 社會保障/福利 (Social Protection):約 3,840 億英鎊 。 * 醫療 (NHS):約 2420 億英鎊 。 * 公共債務的利息支出:每年約 1,112 億英鎊,佔總體開支的 8% 。 問:政府支付的債務利息支出規模有多大? 答:僅債務利息支出已經超過國防和教育開支 。 問:加稅是解決英國財政問題的有效方法嗎? 答:現有環境下,單純加稅並不能解決問題 。英國的稅收佔 GDP 比例已達 37.7% ,這導致在英國投資的動機不足,競爭力衰落 。政府必須面對削減開支的艱難政治決定 ,特別是涉及社會福利、醫療和養老的承諾 。 結構性困境與出路 問:英國經濟長期低增長的結構性問題是什麼? 答:除了高開支和高稅率外,英國面臨長期低增長與競爭力衰落的問題 。這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 (Capital Investment) 上的缺乏 ,以及教育制度變為產業化後對社會流動性造成的潛在障礙 。 問:英國目前的狀況與歷史上的財政危機有何不同? 答:1976 年 IMF 救助後,英國在 1970 年代末期有戴卓爾夫人改革。1990 年代末期工黨修正主義與和平紅利的危機相比 ,2025 年的英國正處於全球化逆轉的狀態,競爭力更為關鍵 。當前的挑戰是,英國政府缺乏像美國那樣的經濟深度和容納衝擊的能力 。 問:從自由市場經濟學角度來看,英國財政的出路何在? 答:真正的出路在於將稅收佔 GDP 的比例減少(即降低 37.7% 這個數字),與此同時大幅減少開支 ,尤其是針對 NHS、Pension 和 Social Protection 等高福利承諾進行改革 。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26 phút
  5. 臺港「黃金交叉」已定?

    4 NGÀY TRƯỚC

    臺港「黃金交叉」已定?

    我和大寶從美國與澳洲遠道而來,在臺北街頭進行一場跨越時區的實體交談時。一個問題即時浮現在我們的腦海:過去幾年臺灣一直在希望「讓世界看見臺灣」,從我們這些非本土的觀察者,究竟又看見一個怎樣的臺灣? 日式紀律與工作文化衝擊 從一個外來者的視角來看,臺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其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紀律與「程式化(SOP)」精神。這不僅體現在疫情期間對防疫流程的嚴格遵守,也貫穿在臺灣的企業管理與工作風格中。在辦公室文化中,無論是狹窄的空間佈局、員工的排排坐,或是主任坐在隊列後方的安排,都反映出源自日本的階層與群體協作模式。 這種紀律性為臺灣的經濟成功提供了穩固的基礎。臺灣同事以忠實執行指令聞名。只要管理者能提供極度清晰的指令,他們便能高效地完成任務。然而,這也帶來一個潛在的溝通挑戰:若指令不夠明確,臺灣同事傾向於順應而非提出質疑,這要求主管必須做到極高的溝通準確性。 這與我們習慣的香港文化形成鮮明對比:香港人在缺乏明確規範時,往往表現出變通性和嘗試突破的探尋精神;而臺灣人則更傾向於在既定框架內追求完美執行。對於來自海外的主管而言,與臺灣團隊的合作需要一個「磨合(Fine Tune)」過程,充分理解他們對清晰結構的需要。 海外臺人的影響力與經濟「黃金交叉」 除了本土文化,海外臺人社群對臺灣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無論是在美國西岸或澳洲,這些離散的臺灣人形成了強大的聯絡網絡。特別是在美國,當年因故離臺的社群,在臺灣的政治轉型和資源回流上貢獻良多。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帶回了國際視野和政治網絡。時至今日,許多科技巨頭如 AMD 和 NVIDIA 的核心領袖均具有臺灣背景,這已成為臺灣在全球科技界的代表。 這種全球影響力在當前的臺灣經濟中得到了印證。若單純以臺北核心區域的景氣來看,高漲的消費與物價、充沛的國際遊客(尤其是來自東南亞、泰國和香港的旅客)都顯示出經濟的活躍。這與臺股加權指數的表現形成了呼應。 從經濟史的角度回望,臺灣經濟或許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轉向高科技製造和半導體,逐漸與傳統金融中心香港拉開了差距,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黃金交叉」。同時,當年備受質疑的「新南向政策」,如今看來,其對東南亞市場和穆斯林社群的包容與設施建設,已為臺灣帶來了可觀的區域紅利。 港人移居挑戰與無法取代的「人情味」 對於近年來考慮移居臺灣的香港朋友而言,儘管語言和繁體中文提供了極大的親切感,但門檻正不斷提高。無論是讀書或投資移民,臺灣移民署的審批流程比其他地區更具不確定性。 在社會運行上,臺灣看似講求「程式」,但其程式背後往往潛藏著一種無法被西方標準程序取代的「人情味」。在臺灣,辦事有時會出現「識人好過識字」的傾向,但這裡的「識人」並非香港傳統的裙帶關係,而是一種對於鄉親、族群身份的認同與互助,體現在對僑務活動的支持或節慶時的熱心幫忙。 這種人情味的展現,在社交場景中尤為突出。儘管臺灣的酒桌文化仍有「斷片式劈酒」,但與其他地方相比,其勸酒行為多是出自於熱情與友誼,而非強制性的階層壓力。這種情義也延續到職場之外,許多人即使離職多年,仍能與臺灣同事維持節日問候與互助的關係。 綜合這些觀察,臺灣正逐漸成為一個「離散香港人 Hub」。它不僅提供了與香港文化最接近的生活環境,語言上的「不鹹不淡」更是一種溫和的包容。在世界局勢變動的背景下,臺灣以其獨特的紀律精神和深厚的人情底色,為尋求新起點的香港人提供了堅實的立足點。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36 phút
  6. 國際人民幣化與朝貢制度

    5 NGÀY TRƯỚC

    國際人民幣化與朝貢制度

    「國際人民幣化」的思維,源於中國歷史上的「天朝大國」 和「朝貢制度」的觀念。 天朝大國是一種以中國為核心、周邊國家層層而下的封建帝國思想。朝貢制度與自由貿易不同,它是一個中央權力核心以其自身需求為目標,要求周邊附庸「貢獻」物資,同時給予「賞賜」的經濟結構。 「國際人民幣化」就是當代中國將其「內循環」的規模和範圍擴大,本質上是一種「朝貢制度一圈一圈擴大」的思想延續。 人民幣的擴張過程,並非主要透過純粹的貿易商業關係,而是更大程度上透過政府主導的現象。中國透過威迫利誘,推動其他國家以人民幣進行交易和結算,與此同時限制收取人民幣的國家,將其用於購買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如香港的人民幣債和股票),目的是將這些流出的資金「繼續鎖在框架裡面」。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與超過60個國家簽訂了互換協議(Currency Swap),這種類似美元Swap Line的安排,背後更重要是「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Debt Trap)。 然後,美國近年來的經濟制裁行為,尤其是在俄烏戰爭中透過沒收俄羅斯資產等手段,使得許多國家開始質疑金融制度不再是政治中立的,這違背了二戰後「規則為本」限制權力的核心價值觀,反而為中國的擴張提供了藉口。 最終,目前的國際環境是新冷戰狀態,但不同於舊美蘇兩極對決,現在是多極化發展。一方面,美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正在減弱:美國在中短期內不可能像以前那樣擁有單向影響力,各國的自主性增強,中國亦未能取而代之,結果是世界各地(如南亞、中東、中亞、非洲、拉丁美洲)出現了多極與不可預測性。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42 phút
  7. 【核試警告】震懾中共?還是安撫亞洲盟友?

    5 NGÀY TRƯỚC

    【核試警告】震懾中共?還是安撫亞洲盟友?

    美國重啟核武測試 * 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公開宣佈:在上週與習近平會面之前,特朗普公開表示將重啟核武測試,並已下令美國國防部,也就是他稱為「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進行準備。 * 能源部長的澄清:三天後,美國能源部長克懷特(Chris Wright)出面澄清,核武測試將局限於「亞臨界水平」 (subcritical level)。 * 「亞臨界水平」的含義:這類測試不會觸發核燃料的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即不會發生爆炸。 * 符合國際條約:這種做法符合自 1963 年的局部停止核試條約。美國上一次核試是在 1992 年,也就是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 * 訊息矛盾的原因:特朗普公開宣佈重啟核試(威懾的語言)而幕僚隨後又澄清只進行無爆炸的亞臨界測試(維持現狀的做法),既可以達到震懾(Deterrence)的功能,但又不會造成緊張局勢升溫(Escalation)。 真正目標對象 特朗普的言論目的並非純粹針對習近平,也非僅為警告中國不要侵犯臺灣(因為美方對是否出兵協防臺灣的立場本身就很模糊,延續了「策略性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 中美雙方元首會面之前,很可能已協商達成「不要提出臺灣問題」的共識,以利雙方在其他議題上取得進展。 * 特朗普本人對臺灣問題的回應也是模糊的,稱「習近平很清楚知道我們的立場,我也很清楚知道習近平的立場」 。 * 再退一步講,假如中共武力統一臺灣,要統治 (統一是其一,統治是另一回事) 臺灣兩千多萬人口難度很大;且存在更簡單的替代方案,如「金門歸順福建」 ;因此,武統臺灣機會不大,現狀維持反而符合既得利益者(掌權者)的利益 。 * 真正的目標對象:亞洲盟友及其他核武/潛在核武國家: * 此言論更大的目的,是針對懷疑美國安全承諾的盟友,尤其是南韓和日本。 * 南韓面臨北韓核武威脅,且最新民調顯示有超過七成人支持發展核武。 * 日本也開始對其國防軍事主張變得更加積極進取。 * 歷史上,南韓和日本不發展核武是基於美國提供盟友受到攻擊時的幫助。 * 美國釋出重啟核試的訊號,旨在告訴這些國家:美國仍會維持一定程度上的「核不擴散承諾」,作為維持地區平衡的「均衡勢力」,避免盟友自行發展核武導致地區局勢升溫(Escalation)。 * 這也是為了應對美國力量減弱時,亞洲(如兩韓、中臺)可能出現的板塊移動 (Tectonic Shift)帶來的亂局 。 * 更大範圍的目標:維持國際秩序: * 核武的存在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令大國之間避免直接軍事衝突。 * 美國重新「確認」 其核武能力,是寧願以單極(Unipolar)的姿態,避免「多極 」(Multipolar)地緣政治上的緊張狀態和變數。 未來觀察指標 * 2026 年國防部預算案中,是否有關於重啟核試的相關開支。 * 今年底聯合國大會上,美國對於《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 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 再次確認 (reaffirm) 的投票表態。特朗普前提及重啟核試,很可能是針對聯合國的這個決議案而言。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33 phút
  8. 稀土

    6 NGÀY TRƯỚC

    稀土

    1. 稀土提煉的地理考量與中國的產業鏈優勢 * 稀土礦藏在世界各地都有,但提煉鮮有人做。 * 提煉稀土的過程需要使用極具腐蝕性的酸性溶解劑,對環境影響大,難以處理。因此,中國將這個重污染的工業集中在人口密度較低的內蒙包頭(靠近蒙古),而非杭州或深圳等大城市。 * 中國在組裝生產上擁有優勢,其整個供應鏈整合得非常好,這也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之一。 2. 稀土的經濟價值並非如外界想像般高昂 * 儘管媒體常說稀土非常重要(用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但在經濟學角度來看,稀土的價格並不昂貴。 * 例如,用於製造強力磁石(如釹鐵硼磁鐵)的主要稀土元素釹(Neodymium),每公斤僅售80美元。 * 稀土價格低廉,一個主要原因是需求量並非巨大,日常器具和微型機械對稀土元素的需求並非海量。 * 美國在2024年進口的稀土總值僅為1.7億美元,而同年進口牛油果的貨值是稀土的20倍。 3. 中國對稀土供應的控制在於「短期不可替代性」 * 稀土在地緣政治上的關鍵性,不在於它不能夠替代,而在於不能短期替代。悲觀估計,找到替代方案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 最難找到替代品的是兩種重稀土:鏑(Dysprosium)和鋱(Terbium) 。這兩種元素主要用於製造耐熱磁石,應用於電動車和導彈導航系統,如陀螺儀(Gyroscope)。 4. 西方國家已在尋求替代方案與提高稀土價格 * 美國過去曾是稀土生產大國(1980年代前),但因環境污染問題(如酸性溶解液洩漏)導致加州的 Mountain Pass 礦場公司停止營運。 * 面對中國的控制,美國國防部給予MP公司4億美元的10年合約,要求其重新開始供應。 * 七大工業國(G7)正在討論對稀土採購設定最低價格,目的是鼓勵投資以提高生產動機,解決稀土價格太低的問題。 * 在技術層面,日本在2010年因釣魚臺(尖閣群島)爭議被限制出口後,開始研發不需稀土的高性能磁石,現在日本的電動車在一定程度上已不依賴稀土。歐洲的BMW等公司也有不需稀土的高性能摩打新設計。 5. 中國的「掐喉策略」(Chokehold)更像是經濟與政治的「擠牙膏式供應」 * 中國的策略目標是抓住你的脖子,而不是抓爆你。如果「抓得太大力」,會加速被抓者的反抗,即加快替代產品的開發。 * 一旦替代產品成功開發並大規模生產,其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會很低,容易導致價格競爭,屆時稀土將不再是「掐喉」的工具。 * 中國更有可能採取擠牙膏式行銷或飢餓式行銷的供應模式。這種有時鬆有時緊的供應,會讓外國無法全程投入開發替代技術,同時也可能透過出口許可證制度(licensing regime)衍生官僚程序,讓中間人或制度內的既得利益者獲利,達成政治和經濟上的一箭雙鵰。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27 phút

Xếp Hạng & Nhận Xét

5
/5
11 Xếp hạng

Giới Thiệu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 leesimon.substack.com

Có Thể Bạn Cũng Thí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