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文钞》:修行的终极指南

小蔓 恭诵

印光法师(1861—1940年),名圣量,号常惭愧僧,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在民国时期对佛教的振兴和净土宗的弘扬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光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尤其是念佛法门,深受信众尊敬。他的著作《印光法师文钞》系统阐述了净土宗的教义,并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具体指导。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在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慈航,出离生死轮回的捷径,横超三界的指路标。 大师的文章,佛理深遂,文辞典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为人们争相传诵。 1、印光法师所示修行方法,平实可靠,人人能行,故当依止。 2、《印光法师文钞》契机契理,切中时弊,对症下药,所有修行中的疑问皆可从中找到答案,故当依止。 3、《印光法师文钞》如大圆宝镜,遍照十方,能照见做人和学佛中的过失和偏差,故当依止。 4、《印光法师文钞》注重因果和信愿念佛,如法修行,今生定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故当依止。 (此处发布无任何商业相关目的,各位听友请勿打赏) 广而告之: 1、苹果用户亦可在【播客】中订阅(搜索节目名称或者复制RSS地址均可)。 1.1、《印光法师文钞》:修行的终极指南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1.2、《印光法师嘉言录》:修行的捷径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2、微信公众号,请关注:印祖文钞全集

  1.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

    10小时前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缘起序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借着时节因缘而作为发起。所以古大德说:“时节因缘如果成熟,真理自然彰显。”确实如此,确实如此。我是个平庸卑劣、百无一能的人,挂单在普陀山法雨寺吃住了三十二年。 之前阅读《普陀山志》,见到其中所记载的,都是关于道场的兴衰,以及种种平常的事情。至于观音大士过去劫中的本、迹事理,以及在此方的感应因缘,全都没有记载,不禁令人长叹。 民国六年,王采臣、周孝怀、陈锡周三位居士来普陀山造访。王、周二位居士说:“普陀山是观音大士的圣道场地,中外景仰,怎么能长期没有讲经法会,而忍心让法道寂寞呢?祈求师父发心讲经,我们来筹备办道的资粮。”我以自己知见浅陋为理由,硬是推辞掉了。 陈锡周说:“《普陀山志》很久没有修订了,书板已经模糊。师父如果肯修订,我来负责刊板。” 我说:“这件事很不容易。如果依照旧例(来修订),那么一般文人都能做到。 如果要将观音大士过去劫中,本、迹的修证,以及在此方的感应事迹,全都概略地加以叙述。让阅读的人都知道大士的恩德,周遍恒河沙数世界,大士的慈悲济度,没有边疆和界限。从此发起正信,身心归依,近获人天之福,远证菩提之果的话。那就非要遍阅大藏经,普遍考览各种典籍不可。 如果不发挥观音大士本、迹感应的诸多事理,那就成了丢开主人,追随宾客,舍弃根本,追逐枝末,和平常的山经水志有什么不同呢。用什么来显示普陀山是观音大士应化道场,又用什么来显示观音大士是法界众生的大慈悲父母,而且和娑婆世界众生因缘最深呢。

    11 分钟
  2. 心经浅解序

    11小时前

    心经浅解序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没有差别的心,虚灵洞彻,澄澈湛然,恒常不变,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离一切凡圣的名称,没有任何生灭的幻相。 绝离心识所缘之相,所以用情识不能测度,超越文字,所以用语言不能形容。然而如来智慧广大,于一切法自在所应,善于用言语来显示绝离言语的大道,而且无论广说还是略说,都恰当适宜,各各圆满微妙。所以《大波若经》广泛地就着佛法、众生法,来显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而这部《心经》则是简略地就着心法,来显明佛法、众生法。全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而十法界的因果事理,无不完全具备。以简约收摄广博,义理毫无遗漏。如果简而言之,那么“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二句,又是全经的枢纽。 进一步简略言之,那么仅仅一个“照”字,就可以法法圆满彰显,法法圆满泯亡,彰显、泯亡全都寂灭,一真法界彻底显露。观自在菩萨率先证得了这一真心,我们怎么能不跟随着修学呢。 (《心经》)实在可以说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宗,九法界的指南,《大波若经》的关键,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 所以古往今来受持读诵的人,周遍天下;著述宏扬的人,多到数不清。然而经的义理虽然很深,阐说的词句却必须契合读者的根机,否则就契理而不契机了。 骆季和居士,知见圆融,文字活泼,想让初学的人容易知晓《心经》义旨,所以作了白话浅解,说理很是透彻,用词只取通俗。 《大云》佛刊上先进刑了登载,众人读后都欢喜赞叹。现在以书册的形式续刊,希望能够周遍法界,永远流传。我平庸无能,不胜景仰,谨此写一篇序来帮助流通。

    4 分钟
  3. 京师第一监狱于甲子元旦普说三归五戒序

    2天前

    京师第一监狱于甲子元旦普说三归五戒序

    众生的心性,与佛没有区别。只因为迷惑而没有觉悟,所以长时间地作众生。《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要知道,智慧德相与妄想执著,只在于这一心,原本并不是两件事物。迷惑了,那么智慧德相,全体变成妄想执著;觉悟了,那么妄想执著,又全体转成智慧德相。 如同水结成冰,冰融成水。外相虽然有别,体性本无不同。明白了这一点,还有谁不愿意断除幻妄的烦恼惑业,来恢复本具的心性呢。那么推托圣人境界太高远而甘愿自处于凡愚,或是执著于理性而废弃事修,以凡夫身份滥充圣人等错谬知见,就都无从生起了。 《尚书·多方》中说:圣智心中失去了正念就沦为狂愚,狂愚心中收摄了邪念就成为圣智。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尧舜之道,就是孝与悌而已。因此就知道,不能实行孝悌而成为尧舜,不能收摄邪念而成为圣人,以及不能恢复智慧德相而成佛的人,都是自暴自弃,不肯努力去修持的人。 如来最初成佛的时候,普遍为一切凡夫和圣人,宣说了《梵网经菩萨戒》。其中说道:“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又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其要义都是让人彻底明了自己当下这一念心性,就是如来所证菩提道的根本。知道了这个道理,谁还肯随顺烦恼染缘,让毕竟清净的自性天真,被迷惑的云雾所障蔽呢。

    10 分钟
  4.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2天前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人生在世,祸福吉凶,互相依存转化。受损还是得益,只在于人是否善于用心而已。诸佛怜愍自己与一切众生,被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逼迫和恼害。因此想到,现在所受的苦报,是由过去的恶业所招感。而之所以造作恶业,是由于面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缘时,不明白这六尘境缘如幻如化,从而错妄地生起贪瞋痴的心所导致的。 从而就知道,贪瞋痴这三种烦惑,是一切众生的大怨家。从此就以戒定慧三学,来断贪瞋痴三毒。恢复本具的天真佛性,成就无上的菩提觉道。然而,三苦八苦等种种苦痛,实际上是三世诸佛的导师,也是一切众生永离众苦,常享诸乐的无上良缘。 《观无量寿佛经》,是普令一切凡圣,同在这一生中,往生极乐世界,或顿或渐,证得无生法忍,以至圆成佛道的大法。 因为圣者自力具足,加上依仗佛力,所以他的证入,最为直捷。所以华藏世界的大海众菩萨,同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夫则依仗佛的慈力,带业往生西方,立即就超越凡俗,进入圣流,证得不退转位。从此渐渐修习,必至圆满菩提道果而后已。 这部经中说,中品往生,要修五戒十善的世间福;下品,造作众多恶业,甚至造作五逆十恶,将要堕入地狱,由于称佛名号,也能够往生极乐。如此的力量大用,最为洪深。

    8 分钟

关于

印光法师(1861—1940年),名圣量,号常惭愧僧,是中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在民国时期对佛教的振兴和净土宗的弘扬有着深远的影响。印光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尤其是念佛法门,深受信众尊敬。他的著作《印光法师文钞》系统阐述了净土宗的教义,并提供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具体指导。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在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慈航,出离生死轮回的捷径,横超三界的指路标。 大师的文章,佛理深遂,文辞典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为人们争相传诵。 1、印光法师所示修行方法,平实可靠,人人能行,故当依止。 2、《印光法师文钞》契机契理,切中时弊,对症下药,所有修行中的疑问皆可从中找到答案,故当依止。 3、《印光法师文钞》如大圆宝镜,遍照十方,能照见做人和学佛中的过失和偏差,故当依止。 4、《印光法师文钞》注重因果和信愿念佛,如法修行,今生定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故当依止。 (此处发布无任何商业相关目的,各位听友请勿打赏) 广而告之: 1、苹果用户亦可在【播客】中订阅(搜索节目名称或者复制RSS地址均可)。 1.1、《印光法师文钞》:修行的终极指南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1.2、《印光法师嘉言录》:修行的捷径 RSS: https://www.ximalaya.com/album/102732538.xml 2、微信公众号,请关注:印祖文钞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