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视频】岭南文史 | 岭南小镇发力 “举起”中国体育荣光!

【体育雄风】

“加油……起!”呐喊声过后数秒,重击地板的“哐当”巨响随之而来。

每天下午3时过后,这样充满力量的呐喊声、重击声,就会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举重训练基地里响起。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残特奥会举重项目比赛场馆设在东莞市石龙体育中心。11月至12月,来自全国的举重精英将齐集于此,见证中国最著名的“举重之乡”石龙又一个高光时刻。

1956年6月7日,东莞石龙籍运动员陈镜开在中国与苏联的举重友谊赛中,挺举133公斤成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从那时起,石龙这个岭南小镇就与举重运动深深结缘。

几十年过去,在石龙体校的举重训练基地里,小运动员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从未中断:只见他们扎好腰带,双脚微叉开、站稳,双手擦满防滑粉,发力,将不同重量的杠铃举过头顶……这片热土与新中国的举重事业始终水乳交融。

1、陈镜开:新中国体育“零的突破”

1956年6月7日,上海卢湾区体育馆的数千观众目睹了中国体育这一历史性时刻。

在中苏举重友谊赛最轻量级别挺举比赛中,来自广东东莞石龙的陈镜开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出战。他身后的三个牌上分别写着“120公斤”“130公斤”“132.5公斤”,对应着当时的中国在这一级别的国家纪录、苏联纪录以及世界纪录。第一次试举,陈镜开成功举起125公斤;第二次试举,他要了133公斤,直接挑战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世界纪录,但未能成功——

直到今天,大家在新闻纪录片中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现场的气氛——第三次试举时,陈镜开凝神、下蹲、吸气、提铃,以娴熟的下蹲式提铃技术,将133公斤重的杠铃高高举过头顶……他成功了!裁判的三盏白灯同时亮起,现场顿时欢声雷动。

这一举,实现了中国世界纪录“零的突破”;这一举,也点燃了东莞石龙持续传承的举重热。

当时,对于中国举重异军突起的成就,傲慢的西方人是不愿承认的。陈镜开没有争辩,而是继续用实力回应。

1957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陈镜开尽管伤病在身,仍以140公斤的成绩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夺得冠军。

1964年5月18日的上海全国举重比赛中,陈镜开以次轻量级挺举151.5公斤的重量,第十次打破世界纪录,创造了个人生涯的新高峰。“他是第一个把我国竞技体育推上世界水平的人。”国家体委原主任李梦华如此评价。

2、“海珠桥墩”:从健身所学员到“举重国手”

东莞石龙镇老城区的刘屋巷11号,是一座前店后居传统骑楼建筑。1935年,陈镜开出生在这户经营粮油贸易的小商人家庭,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三。

身材矮墩、四肢粗壮匀称的陈镜开生性好动,课余时,他常和小伙伴们在沙滩上练俯卧撑、仰卧起坐,练出一身好肌肉,因而逐渐钟情于举重。陈镜开甚至不顾父亲反对,将家中床板改造成简易举重凳,惹得父亲责罚。幸好他有个同样热爱体育的大哥陈枝,见状就提议让他去省城广州读中学,开阔眼界。

少年陈镜开来到广州求学。学习之余,他依然醉心于体育锻炼。1949年前后,他打听到在五仙观旁有一家“谭氏健身所”,老板谭文彪是归国华侨。他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健身所打杂,有时间就自己练举石担子。谭文彪由此成为他的启蒙老师。

谭文彪祖籍广东中山,早在1933年左右便在广州荔湾梯云直街设馆“南亚健身社”授徒,将自己在南洋学来的举重等体育技艺,毫无保留地公开传授。他以“体育救国”的理念培训青年,因而有“中国南派健美·健身开山祖”之美誉。抗日战争胜利后,谭文彪回到广州继续开展健身推广运动,谭氏健身所便是当时广州市第一间设备完善的群众健身所。

1954年,中南军区体工队举重教练李启龙物色举重运动员,来到老朋友谭文彪的健身所里寻访。谭文彪推荐了徒弟陈镜开。当时19岁的陈镜开身高仅1.49米,两条“方形大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体格健壮,师友们笑称他是珠江上的“海珠桥墩”。1955年3月,陈镜开参加全国举重测试,取得56公斤级第三名,随后入选了第一届国家举重队。

陈镜开曾在回忆录中说到,20世纪50年代,国内训练条件很差,缺乏正规的教练指导,不仅运动损伤常有发生,成绩也停滞不前。1955年底,他和其余若干中国举重运动员被派往代表当时世界举重最高水平的苏联学习。“不怕流汗,不怕流血”成为所有队员的一句口头禅,他们一头扎进常人无法承受的超负荷训练。

累计下来,陈镜开每天都要扛起1万公斤的重量!4个多月的留苏生活结束时,陈镜开的挺举成绩已经从原来的95公斤,提高到115公斤到120公斤!而当时全世界最轻量级运动员中能举起110公斤的,还不到5个人。

3、“陈氏三杰”:15次打破世界纪录

当陈镜开1956年在上海创造第一个世界纪录时,他的四弟陈满林还在广州念中学。受到兄长鼓舞,陈满林的志向也是当一名举重运动员,业余时间他就在谭文彪侄子开的“新青年健身院”锻炼。1958年广东省举重队组建,他被选入省队,第二年也进入国家队。随后,破纪录的接力棒传到了陈满林的手中——从1965年2月到1966年11月,他三次打破56公斤级和60公斤级的挺举世界纪录。

20世纪70年代,当陈满林退役,陈家第二代运动员陈伟强走上前台。陈伟强,是陈镜开、陈满林的二哥陈耀宗的儿子,他的体型跟两位叔叔一模一样,大腿呈四方形状,股四头肌特别发达,也是不折不扣的“海珠桥墩”。

在广东省体育局出品的《南粤冠军影像资料库》访谈中,陈伟强曾回忆自己儿时经常看两位叔叔的比赛照片,听大人们讲起他们破纪录的光辉事迹,他继承了代表家族与国家双重荣耀的志向——当举重运动员,为国争光。1974年10月,陈伟强进入广东省举重队。作为家族长辈,陈镜开时常来到举重馆,指导他训练。陈伟强回忆起那段时光:“叔叔对我说,既然要练,就要练出个名堂!”

1979年6月7日,陈伟强以151.5公斤的成绩,在上海卢湾体育馆第一次打破挺举世界纪录,这天正好是他21岁的生日。更巧的是,陈镜开首次打破世界纪录就是在23年前的同一天,而且是同一片场地、同一个比赛级别——叔侄上演了一段跨时空打破世界纪录的佳话。在同年底的举重世锦赛上,陈伟强再破纪录,将举起的重量提高到了153公斤。

1984年,陈伟强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获得了60公斤级举重项目金牌,实现了叔叔陈镜开、陈满林都未能达成的梦想。

据统计,陈镜开、陈满林、陈伟强叔侄三人共15次打破世界纪录,因此被称为中国举重界的“陈氏三杰”。

1987年5月11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陈镜开颁发“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表彰他为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突出成就,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4、尚武崇力:石龙小镇造就“举重之乡”

明末清初,石龙已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咽喉之地,不少人以码头搬运为生。清朝末年,随着广九铁路的开通,石龙商业发达,成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茶余饭后,搬运工常常进行举石担、石锁等训练,来增强自身的肌肉力量。此外,还有人在劳动间隙“坳锄头”“坳条凳”来练手劲。

2005年出版的《东莞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石龙当地人有尚武崇力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就有过举石担起家的武举人、武进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现代举重运动在这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际竞技举重运动19世纪在欧洲兴起,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石龙当时与广州的商贸联系紧密,现代举重运动很快得以传入。当地资料显示,1954年石龙镇工会曾正式购置一些举重器材,逐渐在工人中开展举重锻炼。

当屡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载誉还乡,在莞城、石龙等地开展举重汇报表演,每一场都有上万人争相观看,他们像火种一样点燃了石龙人的举重热情。如今很多老人依然记得当年举重爱好者自发组成“石龙举重班”,在广场等地练习举重的奋发景象。

石龙镇政府因势利导,确定举重为重点体育项目,1957年成立了业余举重队,由陈镜开的大哥陈枝担任教练,训练器材中甚至还有陈镜开当年用过的红石担。1961年,石龙建立业余体校,时常邀请陈镜开、陈满林等国手来石龙作示范表演,进行技术指导和讲座,举重运动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1973年,石龙镇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正式成立,成为石龙举重的训练基地。他们的选材机制堪称超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石龙体校的教练已经深入到各个中小学校举办比赛选拔苗子。

为中国赢得首枚举重奥运金牌的曾国强也是石龙人,他是因1976年在小学举重比赛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