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广东汉剧《牡丹亭·情缱》在广东艺术剧院精彩上演。该剧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广东汉剧“仙派”创始人李仙花领衔主演,为羊城观众奉上了一场兼具古典韵味与时代特色的高品质艺术盛宴。
本场演出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中国演员》编辑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广东文艺名家李仙花工作室、梅州市戏剧家协会共同承办。日前,该剧已在梅州亮胜客家艺术中心上演;9月29日还将举行广东汉剧《牡丹亭·情缱》暨李仙花表演艺术座谈会、戏曲文化栏目《仙派九章》开机仪式。
名家执导主演,生动诠释中华美学精神
作为依托“中国古典四大名剧”《牡丹亭》IP打造的广东汉剧,《牡丹亭·情缱》特邀著名昆曲大师梁谷音担任导演,由广东省文联剧影视工作部二级调研员胡琦负责剧本整理。
该剧以杜丽娘的命运轨迹为主线,深度融合“仙派”表演风格,精心挑选《游园》《惊梦》等五折经典桥段进行整理移植,紧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核心主旨,生动诠释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价值的内在契合。
本剧是李仙花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传承仙派艺术的初心而策划创作的,是她艺术生涯中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她将自身深耕多年的声腔表演艺术融入其中。在艺术表达领域,该剧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作为广东汉剧的第三代掌门人,李仙花勇于开拓创新,不但领衔主演了《花灯案》《包公与妞妞》《张协状元》《百里奚认妻》《阴阳河》《改容战父》《蝴蝶梦》《白门柳》《金莲》《章台青柳》等50多个剧目,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而且将广东汉剧《白门柳》《蝴蝶梦》《金莲》搬上了大银幕,填补了广东汉剧电影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空白,为广东汉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昆曲到汉剧,非遗活化传承的重要实践
在《牡丹亭·情缱》的音乐创作方面,李仙花开创性地提出,以广东汉乐置换昆曲曲牌。她与音乐唱腔设计钟礼俊携手,全力攻克皮黄剧种移植昆曲曲牌这一难题,于皮黄体系中实现“移其神、易其形”,既承继昆曲高雅神韵,又凸显鲜明岭南气质,体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与开放视野,打造出承载仙派艺术精髓的传承范本。
在舞台呈现上,李仙花凭借“仙派”标志性的细腻身段和婉转唱腔,将杜丽娘那流传千古的“情至”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演出期间,现场掌声雷动,反响极为热烈。
该剧的舞美设计同样凸显东方美学特质,以传统彩墨景天幕为核心载体,巧妙融合亭台、牡丹、梅兰柳等国画写意元素,配合灯光的光影层次烘托,营造出诗意典雅,唯美浪漫的氛围,尽显东方剧场的独特魅力。
“传统并非静止的遗产,而是流淌的江河。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让广东汉剧这朵‘南国牡丹’绽放时代光彩。”李仙花表示,此次《牡丹亭·情缱》的成功上演,是广东汉剧非遗活化传承的重要实践。
文 | 记者 黄宙辉 熊安娜 通讯员 潘智勇
图、视频 | 记者 蔡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