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11日,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终评将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举行。值此艺术盛会前夕,恰逢国庆中秋假期,广东歌舞剧院舞剧团紧锣密鼓地排练备赛,为角逐文华奖而做最后冲刺。该院舞蹈《湾》凭借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代表广东参评第十八届文华奖的重点作品之一,备受期待。
展现大湾区人文图景
广东歌舞剧院舞蹈《湾》创作于2022年,由李超编导、赵博作曲、李昆担任服装设计,是一支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图景的诗意舞蹈。
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生、依湾而兴。广东歌舞剧院立足于这片热土,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将“湾”从地理概念升华为一个兼具抒情与象征意味的舞台意象。作品摒弃传统线性叙事,以写意手法勾勒海浪、渔火、行灯人等流动诗篇。这些意象交融呼应,既唤醒了湾区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也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舞蹈编排上,该作品通过群舞队形流畅而富有韵律的变化,生动再现潮汐起伏的自然节律。舞者在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之间,以身体姿态展现出海浪聚合、扩散、回旋与撞击的动态场面。领舞者手持灯笼,轻盈穿梭于“浪花”之间,塑造出“引路人”的鲜明形象。整个表演以点带线、以线成面,巧妙勾勒出“浪花归湾、夜借渔火”的唯美场景。
用乡音重塑共同记忆
广东歌舞剧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文艺院团,在艺术创作中持续深耕岭南文化沃土,积极诠释与传播湾区人文精神。
在舞蹈《湾》中,主创团队不仅融入了刚柔并济的“南拳”、灵动活泼的“小狮子头”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借用民俗意趣增强文化厚度,更通过孩童、习武少年、孕妇、老者等象征性人物的渐次登场,在海浪间铺开一幅暗喻生命传承与文化延续的哲思画卷。
编导李超还巧妙提炼潮汕“行灯”民俗为核心视觉符号,以当代编舞语汇赋予灯笼更深寓意:既照亮游子归途,也象征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向心力与情感认同。
在音乐设计上,数声铿锵有力的“顶硬上”——这一源自广东地区的俗语回荡在乐曲之中,不仅强化了节奏层次,更生动传达出大湾区人民乐观坚韧、勇于迎难而上的精神气质。此外,主旋律选材于广东传统童谣《月光光》。这首大湾区人民耳熟能详,充满童真与乡土气息的歌曲,经由作曲赵博的创新编排,在保留原有温情基调上,融入多层次人声哼唱与丰富和弦效果,构筑出宏大而深情的音场。
服装色彩以深蓝色作为主基调,象征海湾的深邃与宁静。服装设计李昆在提取传统民间服饰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契合当代审美与主题需求的创新表达。领舞身着一袭拖尾长裙,行动间犹如水面漾开的波纹。群舞服装则宽大舒展,其下摆采用由深蓝渐变为浅蓝的过渡设计,舞动时既形似渔民的蓑衣又如海浪翻涌,整体造型呈现出飘逸奔放的视觉张力。
从湾区舞台到国家殿堂
舞蹈《湾》自2022年在“行至岭南——粤港澳大湾区新创小型作品专场晚会”首演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不少观众表示,在作品中“看到了大湾区的鲜活灵魂”。
2023年至2024年,《湾》接连斩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它还受邀登上“舞典华章”中国舞蹈盛典、“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展演等国家级平台,实现了从“湾区精品”到“国家认可”的进阶。
舞蹈《湾》不仅展现了广东当代艺术创作的高度,更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与时代的梦想,期待其在文华奖的舞台上绽放出岭南文化独特而璀璨的光芒。
文| 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芊芊
图、视频| 广东歌舞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