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喝茶只曉得喝茶,不知道自己喝茶的文化意涵有多少?所有的茶文化氛圍有多少?」在最新一集《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主持人茶路掌門林承志與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Tommy)再度邀請,前茶業改良場場長、台大園藝系教授陳右人,他認為:「台灣茶的下一步,不是單點行銷,而是文化、標準、制度、國際規則四環相扣的國家級戰略。
陳右人透過文化敘事凝聚認同、以標準建立共同語言、在制度場域驗證交易效率,最終走向國際標準的參與與主導,為台灣茶爭取可長可久的定義權與市場位置。
陳右人以歐洲「文化路徑」為借鏡:當旅遊、教育、生活與風土被串成一條可被走訪、被學習、被複述的路徑,文化便從抽象口號變成可被體驗的公共財。台灣擁有完整的產地梯度、手工藝系譜與生活美學,若能系統化連接產地故事、沖泡禮儀、餐桌搭配與國際交流場景,茶就能成為台灣在世界舞台上最溫潤而有力的語言。這套敘事不只對外,也回流內部,讓年輕世代看見可參與的「產業級文化工程」。
他強調,市場透明始於共同語言。以感官評鑑的標準化訓練、器具與流程,讓產銷雙方在「可量測、可比較、可複製」的基礎上對話;標準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讓專業回到專業、爭論回到證據的地墊。當評鑑、標示與教育一致,信任成本下降,產業自然「乾淨很多」,並能更快對接國際採購端的合規需求。
關於人才與教育,節目中特別呈現講茶學院創辦人湯家鴻的觀點:「我沒有涉及賣茶,長期專注於系統化的感官訓練與教學,並跨境至泰國皇家計畫等單位參與評鑑與人才培育。」湯家鴻主張「開放學習、公開標準」,以跨校、跨域、跨國的訓練網絡,讓年輕世代走過從「會喝、會說」邁向「會定義、會判準」的職能階梯。當民間教育與產業實務、國際場域相互扣合,台灣茶的專業密度與外溢影響力才會真正形成。
陳右人提醒,國際規則不是在新聞裡誕生,而是在無數次技術委員會與工作小組中被寫進去。當中國推動所謂「台式烏龍」標準並試圖外溢到國際規格時,台灣若缺席,等於讓出裁判席。他選擇主動參與,將台灣對品種、製程、風味與品質保障的實務經驗,轉化為可被國際理解的條文語言。這不是妥協,而是把在地經驗升級為國際通用的規則資產…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lif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Информация
- Подкаст
- ЧастотаДважды в неделю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24 октября 2025 г. в 10:00 UTC
- Длительность41 мин.
- Выпуск359
- ОграниченияБез ненормативной лексик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