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矛盾早已超越了「貿易戰」範疇,演變為各方面的矛盾;兩國之間不可磨滅的利益衝突,且難以透過談判解決。如果戰爭的定義是「以矛盾衝突和懲罰對方的方法去達到某些政治上的目標」 ,當前的狀態便可被視為一場經濟上的戰爭。
有理由相信,雙方互相尅制的狀態會持續很久。
美國首要利益是什麼?美國需要處理其財政赤字問題。最簡單的做法是迫使其他國家購買更多美債,讓美國政府能以相對低的代價融資。故此,美國必須繼續維持其現有的金融體系與國際秩序,保持美元單一的主導地位。
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與國際秩序,跟以下三點互為因果:
* 生產力 (Productivity):資本增長與累積率遠高於其他開放世界國家。
* 制度優勢:包括高等教育界、科研與言論自由。
* 信任:美國制度上的可預見性(predictability)是信任的重要基礎。
中國經濟依賴貿易不平衡的狀態,即出口貨物價值遠高於進口,累積貿易盈餘,來維持國內的穩定與現有的利益與權力結構。
目前中國最希望達成的目標是打破美元「一幣獨大」的局面,令世界經濟轉變為區域性的板塊(Regional Blocs),中國則在亞洲區域內發揮金融上的集中領導能力。
中美也在產業政策上有利益衝突;例如,中國要借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等產業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中國透過國家政策主導關鍵產業,並利用其規模效益(Economies of Scale)壓低價格,結果影響到產業的競爭環境,亦經常與美國的經濟利益有衝突。
在經濟的維度,最少有三個核心層次的衝突:
* 金融財經範疇的領導地位。
* 制度與文化
* 產業:雙方在晶片、稀土、新能源等關鍵產業上實施互相限制和制裁。
由於以上都是根本、結構性的矛盾,可以大膽斷言,這種互相尅制的狀態不會短時間內有解決的方法。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Monthly
- PublishedOctober 14, 2025 at 4:07 AM UTC
- Length47 min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