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說心裡話

輕輕說心裡話

歡迎你來到輕輕說心理話,我們是一群在社區工作的諮商心理師,想和你分享人生的日常。 每集會透過與來賓的對話,帶出我們對日常事件的不同觀點,歡迎你透過聆聽,與我們一起踏上輕輕說心理話的旅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 【 輕輕說|EP16 安全感,是關係裡最珍貴的禮物 】

    20 АВГ.

    【 輕輕說|EP16 安全感,是關係裡最珍貴的禮物 】

    💬 關係裡的不安全感,真的會讓一件小事變成爭吵的火種 愛,除了心動與浪漫,更需要安全感與信任作為養分。 心理師說,依戀關係的三個關鍵是——「我感覺到你、我理解你、我影響你」。 這一集,我們聊聊: 💞 伴侶間的安全感與不安全感,為什麼這麼影響關係? 🗝️ 在感受對方的同時,如何不迷失自己? 💡 高敏感與歸屬感需求,從何而來? 🛋️ 伴侶諮商裡,如何在衝突中找到真正的需求? 💔 好好分手很難嗎?關係真的能修復嗎? ✨ 一對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好好相愛 無論你身處一段甜蜜、拉扯,或剛剛落幕的關係, 這一集,都可能讓你重新理解愛,也重新看見自己。 🔗 點這裡收聽節目! #伴侶關係 #親密關係 #心理師觀點 #愛與安全感 #關係修復 1:30 伴侶關係裡的安全感與不安全感! 2:40 當一段關係沒有安全感,任何小事都能變成吵架的理由! 4:00 依戀三元素:我感覺到你、我理解你、我影響你 6:30 認知自己的感受、表達需求,是關係穩定的不二法訣! 9:00 感受對方的同時,要怎麼保有自我? 11:10 看了那麼多段關係,要怎麼持續保持對愛情的相信? 15:40 高敏感是從何而來? 19:50 歸屬感的需求是什麼? 21:10 伴侶諮商,在兩個人的爭執中去探索,彼此真正的需求! 21:40 所有的關係,都可以修復嗎? 23:40 愛是可以學習的嗎? 24:00 一對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資產,就是好好相愛! 26:03 愛是一種最古老的魔法! 28:40 好好分手,其實很難?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5 мин.
  2. 【 輕輕說|EP15 離開工程師跑道,找到心中熱愛的路!】

    31 ИЮЛ.

    【 輕輕說|EP15 離開工程師跑道,找到心中熱愛的路!】

    🎧 做心理師,也是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 從工程師到心理師,他說——「越寫程式不會越快樂,但越接案,會!」 這一集,我們聊聊: 🌱 工程師轉職心理師的過程,怎麼從理性思維轉向情感照顧? 🌱 小時候想拯救地球,長大後選擇用陪伴來創造改變 🌱 「同理反應」是什麼?如何練習讓人感受到被理解? 🌱 自我探索可能會痛,但也很值得 🌱 當心理師最常被問:「很賺嗎?」來聽聽真實的一手觀察 🌱 做助人工作的人,最需要的是什麼?自我照顧、自我賦能,以及不斷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你也曾經想過轉換跑道,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嗎? 這一集,邀請你一起走進這段真誠又幽默的旅程。 1:30 從工程師轉職心理師的心路歷程? 2:16 小時候就有拯救地球的夢想? 3:30 「幸福」到底是什麼感覺? 5:18 什麼是「同理反應」? 6:50 原來世界上有一門學科,是在探討怎麼讓人幸福? 8:25 去當「張老師」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12:10 做諮商跟助人工作者,最後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自己? 12:35 越來越下寫程式,不會越來越幸福,但接越多案會!? 15:50 短期的培訓,當下很感動,結束後一場夢? 22:10 自我探索可能會經歷一些痛苦? 23:09 都市傳說當心理師很賺,是真的嗎? 26:40 當心理師,有時候真的會很累? 28:12 作為心理師的自我保健方法! 29:05 自我賦能很重要! 34:20 生命的成功,是了解如何愛與被愛!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7 мин.
  3. 【輕輕說|EP14 創傷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依附關係?】

    23 ИЮЛ.

    【輕輕說|EP14 創傷經驗如何影響我們的依附關係?】

    我們每個人,在親密關係裡的模樣,往往藏著過往經驗、曾經的創傷, 還有我們如何學會愛與被愛。 這一集,我們聊聊: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對關係的期待與不安? 🌱 什麼是依附理論?焦慮型依附有哪些行為特徵? 🌱 創傷不是記憶模糊,而是身體還記得的感覺 🌱 陪伴焦慮依附的個案,需要的是理解與慢慢看見 🌱 在關係裡學會照顧自己,也是一種重要的練習 🌱 諮商,是一段「以你為主」的關係,探索不需要答案,只需要開始 每段關係,都是一次重新靠近自己的機會。 1:20 親密關係跟原生家庭的經驗有關? 1:40 依附理論是什麼? 3:10 每個人的依附型態,有機會隨著時間改變! 4:50 創傷怎麼造成的? 6:40 要承認自己有創傷,其實也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 8:50 焦慮型依附的成因,會有哪些特徵? 11:10 如何陪伴個案看見焦慮的源頭? 17:30 焦慮型依附的人,也需要照顧自己? 21:00 因為情感困擾,走進諮商室的人有多少? 23:01 來諮商不一定要講的很清楚才可以,是一段探索的過程! 26:13 諮商是一段以自己為主的關係!非常療癒?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мин.
  4. 【 輕輕說|EP13 從理性到感受:一段自我覺察的療癒旅程 】

    20 ИЮЛ.

    【 輕輕說|EP13 從理性到感受:一段自我覺察的療癒旅程 】

    我們總以為人生要有明確答案,但在諮商的世界裡,答案越豐富越好。 從沒感覺到有感覺,是什麼樣的轉變? 這集邀請你一起走進一段覺察、轉彎與成長的歷程。 🎧 這一集,我們聊聊: 🔹 從化學系到心理諮商,走進這條路的契機是什麼? 🔹 一句「沒關係,你想好就好」,成為重要的支持與轉捩點。 🔹 心理劇是什麼?它如何讓人從角色中看見自己? 🔹 從無感到有感,經驗讓他更能貼近他人情緒。 🔹 怎麼避免心理師的職業倦怠?換一個生活節奏,是種轉換也是修復。 🔹 「先學會照顧自己,才能走得長遠。」心理師的第一課,永遠是自我覺察。 🔹 人生的意義,不一定要有標準答案,而是持續提問與靠近。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1:10 生理男是心理師這個行業的少數? 2:00 從化學系到心理諮商,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7:08怎麼確定自己想走這個領域的? 9:10 母親一句:「沒關係,你想好就好。」成為很重要的支持! 12:12 在諮商的世界,答案越豐富越好! 13:42 「心理劇」是什麼? 15:02 懂的去照顧自己的情緒、需求是重要的 16:10 從沒感覺到有感覺,親身經驗過,反而更能同理個案? 17:05 人一定要「自我覺察、認識自己」嗎? 18:50 心理師的生活其實壓力蠻大的? 21:10 換一個地方生活,可以轉換心情! 22:22 如何避免倦怠? 23:00 當心理師之後,學會最多的其實是自我照顧,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自己。 25:30「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0 мин.
  5. 【 輕輕說|EP12 成為自己,是一條需要繞回家的路】

    9 ИЮЛ.

    【 輕輕說|EP12 成為自己,是一條需要繞回家的路】

    👪「原生家庭」是每段關係背後的底色。 它影響我們如何愛人、回應衝突,甚至如何看待自己。 但關係中最困難的,往往不是誰對誰錯, 而是:我們怎麼從「別人期待的樣子」,活回自己真正的樣子? 這一集,我們聊聊: 💬 為什麼探索原生家庭,會影響所有關係的經營? 💬 當「別人要什麼」和「我想要什麼」混在一起,我們怎麼釐清? 💬 關係中的「分化」是什麼意思? 💬 控制感 vs. 放任感,哪一種其實更讓人受傷?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消化節奏——關係裡沒有標準答案 💬 從父母、工作者,到自己——退休後的角色轉換,要如何調適? 💬「你是可以被幫助的。」這句話,有時候也能成為力量的提醒 願這一集,讓你在理不清的關係裡,找到一點空氣與方向。 4:10 探索原生家庭的議題,有助於各種關係經營 6:11 當別人要什麼,跟我們自己要什麼混雜在一起,該怎麼解決? 6:50 關係種的分化是什麼? 8:18 父母對小孩完全沒有控制的慾望,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12:55 每個人需要消化的時間不同,很正常! 13:40 分化是兩邊的事! 15:15 除了扮演父母這個角色,還有其他角色呀! 17:40 退休後,要怎麼調適自己的角色轉換? 23:07 記得自己是可以被幫助的!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4 мин.
  6. 【 輕輕說|EP11 做心理師的這些年,我學到的事 】

    2 ИЮЛ.

    【 輕輕說|EP11 做心理師的這些年,我學到的事 】

    🧠 心理師的一週都在做什麼? 身為心理師的日常,不只是「坐在對面聽個案說話」。 本集,我們邀請心理師來分享——從心理所畢業到成為行動心理師的這一路,是怎麼走來的? 這一集,我們聊聊: 🌱 走在心理師這條路上,最大的甘與苦? 🌱 被啟發的時刻,可能來自個案,也來自自己 🌱 心理師的一週,是怎麼安排的?會不會很忙? 🌱 自我認識是一條沒有終點的路——這也是心理師的修練 🌱 當朋友發現你是學心理的...怎麼拿捏界線?要怎麼說「我現在只是朋友,不是心理師」? 🌱 我們都需要心理師,但也需要朋友、家人與社會支持網絡。 當「理解」與「陪伴」成為一份職業,心理師的生活,依然這麼真實、這麼人性。 04:00 當年的心理諮商所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熱門? 06:40 全職心理師跟行動心理師的差異是什麼? 10:00 作為一名心理師的甘苦談 13:40 被啟發的時刻,來自哪裡? 15:08 心理師的一週,長什麼樣子? 18:50 對自己的認識,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19:40 有心理科系相關背景的朋友,請珍惜他!! 22:10 心理師跟朋友間的界限拿捏? 25:40 你需要心理師,也需要朋友、家人...其他人出現在自己的生命中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31 мин.
  7. 【 輕輕說|EP10 當孩子用傷口說話,我們怎麼回應? 】

    18 ИЮН.

    【 輕輕說|EP10 當孩子用傷口說話,我們怎麼回應? 】

    自傷行為不是作亂,是他們正在求救的方式 面對自傷的孩子,我們常常慌了、怕了,卻也忍不住生氣。 但在疼痛背後,他們只是正在用一種「還說不出口」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很難過。 這一集,我們聊聊: 🌻 什麼是「自傷」,又和「自殺」有什麼不同? 🌻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用痛來與世界對話? 🌻 面對自傷的青少年,師長與父母可以怎麼陪伴? 🌻 如何用「看見、感受、陪伴」三步驟,打開對話的空間? 🌻 身為父母/師長,也可以有自己說話的空間 傷口的背後,是還沒說出口的情緒; 穩定的大人,是孩子情緒起伏裡最好的避風港。 01:10 「自傷」行為跟「自殺」念頭的差別?該怎麼處理? 02:16 兒童、青少年最大的困境來源通常是什麼? 03:30 自傷行為是透過「疼痛」,是宣洩、也是轉移注意力 06:00 遇到自傷的行為,降低責怪,以免成為孩子的另一種壓力! 09:30 面對自己的自傷行為,青少年心中其實也很矛盾! 12:30 面對自傷的青少年,師長可以從這三句出發:「我看見了什麼、我的感覺是什麼、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讓他們不會感覺到自己被責備! 19:30 父母跟孩子,都可以跟諮商師聊聊! 24:40 在親子關係裡看見彼此的困難,就是很大的發現! 25:29 當照顧者穩定了,孩子在起伏的過程中,會比較容易讓他們平靜下來! 🌻 輕輕說諮商所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lktalkgently/  🌻 Maggie在做的事 https://www.instagram.com/selfcare_freewrit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27 мин.

Об этом подкасте

歡迎你來到輕輕說心理話,我們是一群在社區工作的諮商心理師,想和你分享人生的日常。 每集會透過與來賓的對話,帶出我們對日常事件的不同觀點,歡迎你透過聆聽,與我們一起踏上輕輕說心理話的旅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Вам может также понравитьс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