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幸福科技島

楊心怡、侯信恩(Simon)

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拐個彎,在轉角——你將遇見誰? 這裡是「轉角幸福科技島」,一座用聲音築起的島嶼,漂浮在科技、人文與生活之間。 我們邀請每一位旅人——無論是科技創新者、社區實踐者、書寫溫度的創作者,或是在日常中悄悄發光的你我——一起登島分享。 在這裡,專訪與主題交織,不只談未來,也聊幸福;不只談知識,也聽見故事。 歡迎登上「轉角幸福科技島」, 在每一段聲音航行中, 遇見那些驚鴻一瞥,卻在心中留下長長餘溫的他們。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轉角遇見你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162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288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323 Youtube平台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轉角幸福科技島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oh.corner 2025年節目鋼琴配樂:#林頌堯、#李昌勳、#朱禹豪 節目企劃:#楊心怡 合作邀約:en0816@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 8월 26일

    EP843 - 轉角遇見你 - 舞出思索的身體:黃仕豪與時間、記憶、自由的對話 ft.

    日安,2025 「舞出思索的身體:黃仕豪與時間、記憶、自由的對話」 2023 年,舞者黃仕豪以雙人舞作品,奪下西班牙 28MASDANZA 雙人舞競賽銀獎。這位從街舞起步、後來走進現代與當代舞場域的創作者,如今不只在台灣各大舞台綻放,更受邀走向義大利、日本、新加坡與寮國。 對他而言,舞蹈不只是動作,而是把「被看見前的孤獨」與「被看見後的自我懷疑」,一格一格編進身體語言,用舞步與記憶對話。 起點:一部電影點亮的舞蹈路 高中的黃仕豪,因為電影《舞力全開》愛上跳舞。那時的他不擅長語言、課業也普通,但卻相信「舞蹈或許能帶我出國、看見世界」。 他先在竹圍舞蹈社練街舞,被老師相中,跨足芭蕾、現代舞與中國舞。晚上進修班密集課程雖然辛苦,但他說:「舞蹈讓我有一塊小天地,可以把每天的情緒好好放下來。」 科班與非科班:兩種速度,一樣的抵達 黃仕豪大學才進入舞蹈科班,並於 2021 年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創作組就讀。 他觀察到,科班生在高中承受高壓訓練,大學可能短暫「解放」去探索他途;相對地,普通班出身者起步雖晚,但動機更強,也更珍惜每次上課的機會。 雖承認自己的基本功仍須補強,但他以細膩的編舞觀念、善用手部語彙與氛圍營造見長。 創作觀:把生活記憶變成舞蹈的語法 他的作品經常圍繞著「記憶」: 📌〈流逝〉(2016)以青春流轉為題。 📌〈你好特別〉(2022)探討存在的獨特性。 📌〈纏想〉(2023,韓國演出)將個人記憶轉化為舞蹈意象。 📌〈渡鴉〉(2024 艋舺國際舞蹈節,獲選 2025 Exchange 項目;2025 受邀義大利維琴薩市立劇院)描繪人際關係的承載與別離。 📌〈燈火〉(2025 與王官穎、葉潔如合製《交織場》)則關注人格分裂議題。 「舞蹈來自生活。看不懂沒關係,先感受當下的畫面與空氣。」他如此提醒觀眾。 看舞指南:從「白話文」到「文言文」 川仁用一個比喻: ✏️街舞/K-POP像「白話文」:節點清楚、爽感直接; ✏️現代/當代舞像「文言文」:留白多,需要帶著生命經驗去理解。 第一次走進劇場,看不懂、甚至睡著,都不是錯誤,那也是作品給你的身體回應。 低潮與自我懷疑 在獲獎之前,黃仕豪經歷過作品不被看見、海外進修踩雷、甚至因點閱數低而懷疑自己。他說即便在西班牙獲得銀獎後,仍一度出現「冒牌者症候群」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配得上榮譽。 走出低潮靠的是舞團夥伴、研究所同學與朋友的鼓勵。他逐漸學會:「把長處放大,不足的就一步步補起來。」 作品亮點與方法論 ✏️〈燈火〉:少見以舞蹈處理人格分裂議題,作品情緒節點與留白的拿捏成熟。 ✏️〈渡鴉〉:從動作實驗發展成「關係寓言」,互相承載,完成後分離。作品先在艋舺舞蹈節亮相,後入選 Exchange 並獲義大利邀演。 這些作品證明他已能將議題化為可感受、可共鳴的肢體語言。 台灣與海外的舞蹈風格 黃仕豪觀察:台灣創作偏重敘事與情緒飽滿;歐陸等地則傾向極簡,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風格宛如潮流循環,彼此影響。 在觀眾方面,歐美觀眾普遍更熱情;台灣則仍需縮短藝文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於是,他選擇用生活題材、記憶點作為切入,拉近觀眾與舞蹈的連結。 明日藍圖:創作與教學的雙軌 未來,他將持續創作與巡演,同時以教學支撐理想: ✏️曾在蘭雅國中、基隆多所國小與舞蹈學會任教。 ✏️目前規劃開設教室,培育新生代舞者,並為舞團建立可長可久的支持系統。 「理想要有土壤,教學就是那片土壤。」他說。 💖第一次看當代舞這樣進場: 1. 先感受:留心舞台的空氣、光影與節奏。 2. 抓畫面:記下 2–3 個讓你有感的動作。 3. 允許留白:不理解、甚至打瞌睡,也是一種體驗。 4. 帶著生活去:近期的記憶或情緒,會讓你讀到不同層次。 5. 支持現場:買票、分享,都是舞蹈能繼續走下去的養分。 從街舞的直接爽感,到當代舞的詩意留白,黃仕豪用身體寫作:把被忽略的記憶撈回來,把關係的承載與離場放上舞台。 當掌聲落下,他選擇回到教室與排練場,讓更多人看見。在理解之前,先被觸動;在語言之外,仍能被擁抱。 台灣的當代舞,需要這樣耐心的書寫者,也需要每一次觀眾的呼吸與支持。 💖黃仕豪/阿飛 201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2021年至今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 創作組 1995年生於台北,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創作組。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後,積極參與各類演出創作與發表,作品曾呈現於2017年三十舞蹈劇場《三十沙龍》 、臺北藝穗節場地自主計畫、2022年白晝之夜、2023年舞遊韓國平台(於韓國大邱演出) 、2024年艋舺國際舞蹈節平台等。曾與台灣多位知名編舞家合作演出,包括張建明、林宜瑾、許芳宜、張秀萍、李名正與莊博翔。2018年參與戲胞文化有限公司赴中國大陸巡演,並獲選為香港迪士尼樂園演藝 人員。2023年,以表演者身分參與身體處方舞團製作《非普通服務》 ,並於西班牙 28MASDANZA 雙人舞競賽中獲得銀獎。同年擔任北藝大製作《爍動MOVE》之排練 助理與表演者,並參與 Hofesh Shechter 舞團作品《In Your Rooms》的重建演出。2024年代表身體處方舞團參與新加坡國際研討會藝術節、寮國 Fang Mae Khong 藝術節,以及日本YOKOHAMA Dance Collection。2025年參與身體處方舞團兩廳院《迷因計劃- 佇者》階段性呈現與年度製作《非普通服務》於北藝中心藍盒子演出。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黃仕豪 阿飛 #舞蹈家 #川仁 #中廣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1분
  2. EP842 - 幸福小書籤 - 山與水之間唯有人: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20/25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 ft.陳志霖.朱雅芬.廖柏森 -

    8월 25일

    EP842 - 幸福小書籤 - 山與水之間唯有人: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20/25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 ft.陳志霖.朱雅芬.廖柏森 -

    日安,2025 「 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20/25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 在台北,有一片土地,它曾經是水稻的故鄉,也曾一度被海水吞噬。但如今,這裡卻成了候鳥的家、城市的後花園,以及,藝術與自然對話的現場。 這片土地,就是關渡自然公園。2025年,「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邁入第20屆,今年以「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為主題,試圖在極端氣候、城市壓力與人心浮動之間,找回人與自然共生的可能。 從風災開始的歷史轉向 關渡自然公園的故事,從一場颱風開始。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讓當時仍是北台灣重要水稻產地的關渡平原,因海水倒灌而鹽化,不再適合耕作。幾經轉變後,這裡成為城市罕見的濕地生態系統,孕育了無數候鳥、魚蝦、與水生植物,也成為城市與自然的邊界地帶。 朱雅芬,台北市野鳥學會、關渡自然公園專案經理說得很直接:「這不是人的地盤,我們是來做客的。這裡,是鳥的家。」 她回憶當年為了守護這片土地,台北市野鳥學會歷時20年爭取,最終由台北市政府斥資150億購地保留濕地,並委託管理至今已25年。 藝術進場,成為自然的說話者 但關渡不只是一塊被保護的土地。從2006年起,它也成為一個舞台,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透過創作,與自然對話。 策展人廖柏森自2022年起接下關渡藝術季策展任務,持續將主題從「療癒」推進至「解方」,走出疫情的陰霾,也讓藝術不只是美學,更是環境倡議。 「藝術是中介,自然是原型,而體驗是關鍵。」他這麼說。 今年藝術季邀請來自美國、歐洲與亞洲的藝術家回到關渡創作,其中許多人早年曾在此駐村,如今重返,帶來不同的視角與回應。他們不只是展覽者,更是觀察者與參與者。例如,美國藝術家 Puck 再次運用自然素材建構幾何空間,以精密數學與靈性結構打造毛草屋,讓人們走進、坐下、感受風與光的變化。 策展主題:自然,作為城市的解方 2025年主題「自然作為解方」,呼應國際倡議 NBS(Nature-Based Solution,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意圖用自然來面對人類共同的三大困境:城市壓力、氣候災難、與情緒困擾。 策展人提及:「過去我們築堤防抗洪,未來我們可以種紅樹林;過去我們依賴冷氣降溫,未來也許是一片綠蔭。」 自然,不只是我們的背景,而是我們的未來。 今年主視覺由黃一峯設計,將候鳥「高蹺鴴」融入設計之中。這種原本屬於冬候鳥的物種,近年來已在關渡成功繁殖,成為留鳥,象徵著自然復育的成果,也象徵人與自然彼此接納的可能。 教育扎根:從國際藝術到在地共創 這場藝術季不只是國際藝術家的伸展台,更是公民參與的教育平台。 策展團隊與北藝大教授與關渡國中合作,由藝術家帶領學生實作,創作屬於在地的公共藝術。參與式創作,讓孩子不只是觀眾,也是創作者、策展人、土地的敘事者。 「我們要的是生命經驗的記憶。孩子們未來做決定時,會記得他在這裡曾經與自然有過連結。」朱雅芬說。 藝術的可能,不止在作品裡 廖柏森提到2022年曾邀請心理師夫妻組合,設計一處可坐可躺的裝置,讓人與自然一同呼吸、沉澱思緒,這正是藝術的另一種功能「情緒的解方」。 藝術,不只是雕塑或裝置,而是深層的療癒、城市的呼吸、一個人與自然重新牽手的契機。 來到關渡,你不是觀眾,而是參與者 2025年9月14日,「關渡自然藝術季」將以七件地景藝術揭幕。這是藝術展,也是思考行動與環境倫理的公共對話。 觀眾可以掃描智慧導覽系統、參與工作坊、與藝術家對話,甚至只是靜靜坐在自然之中,望著水鳥與蘆葦搖曳。 你會發現,這不只是參觀,更是選擇讓自然成為我們的老師、朋友、和解方。 💖 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20/25看見關渡,自然作為一個解方》」 展期:2025年9月14日起 地點:關渡自然公園 策展人:廖柏森 官方網站:關渡自然藝術季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山水之間唯有人》《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朱雅芬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專案經理 #廖柏森 (Bo-Sen Liao) #2025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策展人 #陳志霖 老師 #明志科技大學 #行動導向辦公室 #明志科技大學教育部USR計畫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山水之間唯有人 #關渡自然藝術季 #自然作為解方 #NBS #地景藝術 #高蹺鴴 #藝術教育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4분
  3. 8월 24일

    EP841 - 幸福小書籤 - TEDx策展團隊的心路歷程: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們選擇兩者都要 ft.吳丹文 張慶忠 謝瑋銘 楊心怡

    日安,2025 「#TEDxRenaiRoad」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我們選擇兩者都要。」 這是 TEDxRenaiRoad 策展團隊的共同信念。 五位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吳丹文、張慶忠、謝瑋銘、曾意誠、楊心怡,因為 TEDxRenaiRoad 聚在一起發光。 他們沒有酬勞、沒有龐大資源,卻用最真摯的心意,把 18 分鐘的舞台,磨成一顆顆能照亮人心的火種。 策展人 吳丹文:「衝動,是夢想的引線」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辦?我老實說,衝動吧。衝動是人生大事的開始,也是讓夢想能點燃的火種。 在看 TED 演講的時候,我常覺得大家談成就太多,談初心太少。可是一個人的價值,其實藏在初心裡。 所以當我有機會站出來時,我想要搭這個舞台,讓更多人看見價值本身。」 吳丹文笑說,她原本只打算做到「70 分」,但夥伴們一次次推著她,把目標往 100、200 分拉高。 「有時候我很感謝,他們幫我把夢想做得更完整。」 策展夥伴 張慶忠:「音樂教會我,節奏裡要有溫度」 張慶忠是一位音樂人,平時在鼓聲中找節奏。這次,他在團隊裡成了「穩定器」。 「你知道嗎,團隊就像一個樂團。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樂器,只有彼此傾聽,節奏才會和諧。我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多,但我願意當那個低音,讓大家放心往前。」 他說,TEDx 的魅力是多元。「六位講者,六個不同故事,總有一個能觸動你。這就像音樂,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 策展夥伴 謝瑋銘:「先被感動的人,才有力氣感動別人」 醫療、媒體、專案管理,謝瑋銘的生活總是緊湊。當吳丹文打來邀請,他只聽了三句話就答應。 「那時我腦中立刻浮出很多名單。當我去邀請醫師朋友時,他們竟然跟我說:『這是我人生願望清單之一。』那瞬間我被感動了。如果連我都不敢去推,怎麼期待別人敢? 所以我常說,先被感動的人,才有力氣去感動別人。」 在團隊裡,他常被稱作「老媽」又是「調皮小孩」:一方面緊盯進度,一方面又丟出讓大家大笑的新點子。 「因為我相信,嚴謹要有,但溫度更不能少。」 策展夥伴 楊心怡:「廣播是陪伴,策展是更深的傾聽」 對於楊心怡而言,廣播是她的日常,陪伴過無數聽眾。但這次,她角色不同。 「我以為自己能駕輕就熟,結果才發現,18 分鐘比一個小時更難。 我們要陪著講者,把四五十分鐘的故事,去蕪存菁成最精華的一段。這不只是刪減段落,更是一種傾聽的過程。」 她把 TEDx 的過程,比喻成搬家。 「很多東西看似有用,其實得捨棄;只留下最必要的,才看見真正的價值。」 她說,這段歷程讓她學會更謙卑,也看見了更多團隊彼此的用心。 策展夥伴 曾意誠:「當幕後的眼睛,才能讓舞台安心」 他是現場總導演,也是團隊裡最沉穩的一位,所以大家放心把舞台交給他。 他的角色,就是讓講者在舞台上不必分心。燈光、音響、動線,他都得先想好。 因為只有幕後的眼睛夠清楚,台上的人才能全心投入。 這一群人是一鍋熱湯 第一次辦活動,他們焦慮票賣不賣得掉;擔心彩排時間對不上;甚至常在夜裡對著電腦開會不敢喊累,但他們也一次次被彼此點燃。 2025 年 9 月 28 日, 在臺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 他們將把這份心意,化為六場 18 分鐘的分享。 或許,你會帶走一句話、一個眼神、一段勇氣。 而這一切,都是五個人,在炕火旁熬出的一鍋熱湯。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吳丹文 #TEDxRenaiRoad 策展人 #張慶忠 #TEDxRenaiRoad 策展夥伴 #謝瑋銘 #TEDxRenaiRoad 策展夥伴 #楊心怡 #TEDxRenaiRoad 策展夥伴 #曾意誠 #TEDxRenaiRoad 策展夥伴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轉角幸福科技島 #TEDxRenaiRoad #VastButSmall #IdeasWorthSpreading TEDx RenaiRoa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6분
  4. 8월 23일

    EP840 - 不只是科技 - AI星球永續健康:星球健康週新知 & 專題: 精準醫療利用 (3) ft.陳秀熙.許辰陽

    日安,2025 「星球健康週新知 & 專題: 精準醫療利用 (3)」 你知道「精準醫療」 是讓健康更公平的關鍵嗎? 在這集《AI星球永續健康》中,主持人 Simon 與許辰陽醫師、陳秀熙教授,一起打開精準醫療的大門,帶我們從「設計」走進「實踐」,重新思考醫療與科技如何攜手,為你我打造更智慧、更貼心的健康照護系統。 你會發現: 精大數據與基因資料如何成為個人化療法的起點 準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該吃一樣的藥」? 醫原來你打過勾的那張健保同意書,背後有這麼深的意義 療如何用AI讓藥物「子彈會轉彎」,直達病灶而不浪費 利美國 MDVIP 24小時健康照護模式,是不是台灣未來也可能實現? 本集節目不只有前瞻醫療的實例,也用教育、圍棋、打靶等生活比喻,深入淺出地讓「個人化風險評估」、「臨床決策輔助系統」等艱澀名詞,變得可親可感。 如果你曾想過: 「看病為什麼不能更客製化?」 「高價藥到底該給誰用最合理?」 「AI到底能不能讓醫療更準又不浪費?」 那麼,這一集你絕對不能錯過。 用推薦電影:《紐約新醫革命 》 (醫療革新現場)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陳秀熙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特聘教授 #許辰陽 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兼任助理教授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人體元宇宙 #AI星球永續健康 #轉角幸福科技島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精準醫療#健康大數據#醫療創新#全民健保#個人化風險評估#CDSS#MDVIP#數位健康新未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4분
  5. 8월 22일

    EP839 - 不只是科技 - AI星球永續健康:星球健康週新知 & 專題: 精準醫療利用 (2) ft.陳秀熙.許辰陽

    日安,2025 「星球健康週新知 & 專題: 精準醫療利用 (2)」 如果有一天 看病不再只是「對症下藥」 而是醫師戴上智慧眼鏡 一眼就能讀出你的 基因密碼 飲食習慣 生活壓力 甚至是你五年後罹癌的機率 你會感到恐懼? 還是希望? 在《AI星球永續健康》這集中 陳秀熙教授深入剖析 「病人為中心」的精準醫療新時代 從全民健保的演進 基因風險的預測 到AI與大型語言模型 如何走進診間 成為醫師與病人的橋樑 節目中 還以「算命科學」作為巧妙比喻 探討如何從基因、蛋白質體 到生活行為 為每個人量身打造未來的健康藍圖 醫療不再是一場臨時的急救 而是共同書寫的預防與改變 別錯過這一場跨越科技 與人心的深度對話 讓我們一起思考 當醫療變得精準 我們是否也能活得更有選擇 更有尊嚴? 精推薦電影:《我不是藥神》 (精準醫療利用追求)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陳秀熙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特聘教授 #許辰陽 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兼任助理教授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人體元宇宙 #AI星球永續健康 #轉角幸福科技島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精準醫療#數位健保#全民健康 #算命科學不是迷信#未來醫療現在進行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50분
  6. 8월 21일

    EP838 - 不只是科技 - AI星球永續健康:星球健康週新知 &專題: 精準醫療利用 (1) ft.陳秀熙.許辰陽

    日安,2025 「星球健康週新知 &專題: 精準醫療利用 (1)」 台灣的全民健保涵蓋率高達99.7% 是世界罕見的「健康平權」典範 但隨著高齡化浪潮 慢性病激增 醫療資源越來越緊繃 我們真的還能這樣 「安心看病、隨手拿藥」多久呢? 本集《AI星球永續健康》 陳秀熙教授深入解析: 從健保卡的紙本到晶片 再到數位身分 從「健保是誰都能用」 到「精準保險該給誰用」 你將了解 健保背後 龐大的數據運算 供應鏈調度 與公平正義的拉鋸 精醫療費用暴增的真相:藥不是吃進嘴裡這麼簡單。 準為什麼健保不等於浪費?原來「藥價差」背後有故事。 醫精準醫療的關鍵不是AI,是每個人的真實健康行為。 療如何讓健保更準、更省、更公平?矽谷健保的可能性正在發酵。 當醫療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健康就不再只是運氣 是你與整個社會共同寫下的選擇 是你我都在參與的未來推演 讓我們一起聽懂健保 思考醫療 守護下一代的健康未來 利推薦電影:《我不是藥神 – Dying to Survive 》 (精準醫療利用)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AI星球永續健康》《轉角幸福科技島》 #陳秀熙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特聘教授 #許辰陽 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兼任助理教授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人體元宇宙 #AI星球永續健康 #轉角幸福科技島 漢聲廣播電台:轉角遇見你/幸福小書籤/不只是科技 @精選 0:16 / 51:24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8분
  7. 8월 20일

    EP837 - 轉角遇見你 -從『學霸』到『逆風見證者』:劉強的人生四十度角

    日安,2025 「從『學霸』到『逆風見證者』:劉強的人生四十度角」 錄音燈亮起,他輕聲哼出《我家在那裡》,三拍、圓舞曲,帶著舊式的溫柔。 面前這位受訪者,履歷像個不可能清單:高雄鳳山長大、建中、台大法律,轉台大地理;赴美轉攻電機,15個月全A拿下碩士;進入矽谷半導體、IBM;同時通過外交官、關稅體系、調查局探員等高門檻甄選。 在高壓環境裡,他練就了不落入二元陷阱的能力。面對「黑或白」的拷問式問題,他用情境轉換、同理開口,把對話導向第三條路。在毫秒之內,既不違背良知,又能保護真相與人。 「天助自助」對他而言,是把腳步一步步踩回地面:承認痛、接住痛、再把痛化為能與人分擔的力。他提早退休、放下可觀的年資利益,成為全職服務的終身執事,長期進醫院病房探視,對陌生病友說:「每天都會天亮。破曉,是上天給的訊號。」 學霸學不會的事,叫無常。他後來把它寫進自己的座右銘下半句:「世事無常,使命必達。」使命不是高舉戰果,而是即使輸,也把該愛的人抱好。 他的復原框架(供讀者帶走) ✏️心態轉向:當客觀環境一時不動(山不轉),先調整心路(路轉)。 ✏️第三條路:面對二元對立(對/錯、黑/白),先問「我還有沒有新的提問方式?」 ✏️行動即療癒:把「願望」具體化為每天的小步伐:寫下一通關懷電話、走到窗邊看一次清晨的光。 ✏️把痛轉為公益:他把個人傷痕化成公共服務,病房探視、生命教育、以身見證「跌倒也可發光」。 若你或你的家人正面臨病痛或悲傷失落,嘗試今天就做一件小事:寫下你的「破曉1%清單」(明早要做的一件讓自己靠近光的事)。 把個人復原轉成公共善:加入醫院志工/長者陪伴/悲傷輔導社群,把你的「第三條路」分享給下一個需要的人。 💖劉強: 美國首都天主教修院-神學學士 美國加州大學-電機電腦工程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 -地理學士 重要經歷: 美國駐外外交官(2003~2004) FBI探員(1982~2008) IBM工程師(1982~1988) 美國華盛頓 天主教總教區-聖思德望天主堂: 神職執事 兼主教助理 祝聖執事聖秩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Start Voice 思噠噠》《轉角幸福科技島》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劉強 #吳丹文 #學習藍圖顧問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StartVoice思噠噠 TEDx RenaiRoad #TEDxRenaiRoad #VastButSmall #IdeasWorthSpreadin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5분
  8. EP836 - 轉角遇見你 -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從「電影偵探」到公共文化的長期工程:嘉映娛樂負責人劉嘉明

    8월 19일

    EP836 - 轉角遇見你 -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從「電影偵探」到公共文化的長期工程:嘉映娛樂負責人劉嘉明

    日安,2025 「從「電影偵探」到公共文化的長期工程:嘉映娛樂負責人劉嘉明」 一張電影票,能不能買到的不只是娛樂,而是「學習」呢? 創立嘉映娛樂二十年的劉嘉明(James)說,可以,而且必須。 從《美術館時光》到《你的國我的家》,從香港《10年》到今年8/22上映的《邊境風暴》,他選片的共同語言不是明星與特效,而是多元、公共性與公民感。 「我們把別人不做的事做完,價值就會長出來。」——劉嘉明 發行人的角色:電影偵探 × 文化策展人 在成熟而競爭激烈的電影產業,發行商多半以商業票房為首要指標。劉嘉明選擇反向而行:將自己定位為「電影偵探」,在全球影展與市場中尋找能補上臺灣公共討論缺口的作品,再以在地語境包裝、推進到校園、社群與影展。 核心指標不是一週的票房,而是一代觀眾的養成。 日2005嘉映娛樂成立:以「學習型觀影」為選片準繩。 安十年後響應影業:從發行延伸到製作與影展承辦(如人權影展),把「看見」轉化成「發生」。 ,20 年里程:引進 300+ 部國際作品,持續經營「非主流、但不可或缺」的文化供給側。 為何是「學習型電影」? 學習在劉嘉明眼中,不是說教,而是提供新觀點與知識,要求觀眾參與與思辨。 他相信多元價值構成社會的自我修復力,當衝突與錯誤發生,社會仍有能力找到路。 2不是反商業:而是填補商業敘事不關注的議題與人群。 0不是只在戲院:只要有人願意看,咖啡店、社團、學校、地方文化空間,都是放映場。 「多元不是奢侈品,它是社會的免疫系統。」 片單背後的公共議題: 1)《邊境風暴》 兩名巴勒斯坦表兄弟從黎巴嫩難民營一路輾轉歐洲,追逐看似近在咫尺的「自由」。 影片問:沒有國家,還剩下多少自由?當遷徙變成身分標籤,妥協成為日常,青年如何仍保有盼望? 臺灣對照:自由得來不易,公民需不斷以理解他者來守護它。 2)《你的國我的家》(In No Other Land) 以巴現場觀點的紀錄工作,中文片名將「家在國之前」的華人語感帶入,凸顯被拆散的家屋與流離的世代,指向家/國位階與倫理。後續獲國際大獎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它在臺灣各地引發的在地小型放映與對話。 3)《10年》(香港) 2015 年五位導演的聯作,十年後(2025)回顧諸多「預言」成為現實。嘉映規劃10/10 十週年特映,邀請總策劃與總監製(現於海外)對談,把歷史與當下連起來。不只是回顧,更是民主社會自我檢視的現場。 4)《醬狗》 韓國華僑的身分認同與父子關係,半自傳式敘事呈現「跨文化/代際」的裂縫與修補;提醒我們:全球化之下,地方與血脈仍需被理解與安放。 5)《美術館時光》 把博物館帶進戲院,讓美感教育進入日常。藝術不是菁英專利,而是公共資源。 產業觀察:從 KPI 到生態 1. 新導演數量應成為文化 KPI 沒有首部長片,就沒有下一代影像語言。沒有「新」,就沒有未來。 2. 紀錄片的臺灣時刻 題材多元、製作專業化、觀眾審美升級,紀錄片已從「冷門」轉為「入口」。 3. 韓國經驗的兩面 類型片稱霸全球,但獨立創作空間被擠壓;臺灣應堅守多元與創意,別把靈魂換成 KPI。 4. 放映的去中心化 戲院之外的校園、社群、書店、咖啡館、NGO,是文化觸達與公民討論的毛細血管。 5. 國際議題的在地回應 做國際議題片,不是「離地」,反而能照見本土行動:如臺灣年輕 NGO 工作者在國際難民線上的實務經驗。 當「自由」變成跨世代的功課 試片時,一位長期服務倫敦難民的臺灣青年分享:片中情節與他輔導過的個案幾乎重疊,甚至同名。那一刻,銀幕與現場連成同一條生命線。 看見這群青年專業者,我們才真正意識到:文化不是消費場景,而是行動的養分。 給創作者與觀眾的兩個提醒 2給創作者:資源不足時,拿出創意;先用作品建立信念社群,再談市場拓展。 5給觀眾:把第一次議題片變成第二次,帶一位朋友進場,就等於為多元生態投票。 參與對談:關注 10/10《10年》十週年特映與映後座談資訊。 申請放映:校園、社團、書店、咖啡館皆可來信洽談主題放映+座談。 這支持青年行動:關注在國際人道與難民服務的臺灣團隊,從定期小額捐款開始。 場劉嘉明 佳映娛樂負責人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電影製作藝術碩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曾任職 於阿榮企業、春暉國際及佳訊傳播,累積獨立電影製作、發行與銷售整體經驗。2005年成立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專事國際獨立電影製作與發行。2015年成立想映電影有限公司,為獨立製作電影與國際合拍繼續投入專業經驗與資源。 訪經歷: 2021年首屆文化部文協獎章得主(獨立製作電影推廣)、2020年第七屆桃園電影節總監。曾任臺北市 電影委員會委員,桃園市、宜蘭縣、花蓮縣電影委員會委員,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前任理事,臺北市片商公會常務理事,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2017年擔任亞太製片人協會(APN)會長,負責2017年在臺舉辦11屆年會,會員包括台、日、韓、中、港、星、馬、泰、印度、紐、澳各國的製片人。前任國影中心理事。 談製片作品: 《夢想無限》(李中旺導演2005)、《沉睡的青春》(鄭芬芬導演2007)、《對不起,我愛你》(林育賢導演2009)、《希望の国》(園子溫導演2012 聯合製片人)、《福福荘の福ちゃん》(藤田容介導演2014 聯合製片人)、《夢想續航》(李家驊導演2015)、《十年台灣》(2018 監製)、《亡命之途》(2019台日合作製片)、《醬狗》(2020台韓合作製片)、《教練》(李家驊導演 2021)、《雙人聯合國》(2023台美合作製片)。 最發行作品: 《夢想無限》2006、《沉睡的青春》2007、《對不起,我愛你》2009、《日本當代藝術家系列 》2011、《印象雷諾瓦》2012、《為老婆唱首歌》2013、《漢娜鄂蘭:真理無懼》2013、《福氣大丈 夫》2014、《戀戀銅鑼燒》2015、《漢娜鄂蘭:思想的行動》2016、《私法拘留》2017、《坂本龍一 :終章》2018、《草間∞彌生》2018、《我家有個開心農場》2019、《布紐爾 超現實人生》2019、《莒哈絲的漫長等待》2019、《我的兒子是死刑犯》2020、《賈樟柯原鄉影展》2020、《波濤最深處》2021、《醬狗》2021、《教練》2022、《喜悅:達賴喇嘛遇見屠圖主教》2022、《無人相信的真相》2023、《窄路微塵》2023、《戰場日記》2023、《像高達一樣寂寞》2023、《詩》2024、《瑪格麗 特戀習題》2024、《白南準:月亮是最古早的電視》2024、《響亮心重奏》2024、《達荷美:祖靈回 家》2025、《你的國,我的家》2025、《我們與俄的距離》2025等。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轉角幸福科技島》 #影片收看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劉嘉明 James Liu #佳映娛樂 負責人 #張凱迪 負責人 #阿波羅畫廊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張凱迪的藝術與生活時間 #轉角幸福科技島 #嘉映娛樂 #劉嘉明#獨立電影#紀錄片#藝術電影#邊境風暴#你的國我的家#香港10年#公民素養#觀眾養成#多元文化#文化政策 阿波羅畫廊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49분

평가 및 리뷰

5
최고 5점
2개의 평가

소개

在生命的十字路口,拐個彎,在轉角——你將遇見誰? 這裡是「轉角幸福科技島」,一座用聲音築起的島嶼,漂浮在科技、人文與生活之間。 我們邀請每一位旅人——無論是科技創新者、社區實踐者、書寫溫度的創作者,或是在日常中悄悄發光的你我——一起登島分享。 在這裡,專訪與主題交織,不只談未來,也聊幸福;不只談知識,也聽見故事。 歡迎登上「轉角幸福科技島」, 在每一段聲音航行中, 遇見那些驚鴻一瞥,卻在心中留下長長餘溫的他們。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轉角遇見你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162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288 漢聲廣播電台-經典回放區#幸福小書籤 https://audio.voh.com.tw/TW/Playback/ugC_Playback.aspx?PID=323 Youtube平台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轉角幸福科技島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voh.corner 2025年節目鋼琴配樂:#林頌堯、#李昌勳、#朱禹豪 節目企劃:#楊心怡 合作邀約:en0816@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