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 13:53-58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有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从今天的证道经文开始,标志着“马太福音”又进入了一个新段落。马太的记载很有特点,通常先集中记载一大段主的教训,接着记载主以行动显明其作为弥赛亚与天国君王的身份与权柄,以及众人对主言行的回应。第13章前面绝大部分记载的都是主基督以比喻启示天国的奥秘,着重于主的教训。从51节开始的最后一部分记载的则是众人的回应,首先是门徒们的回应,然后就是主基督耶稣的家乡拿撒勒人的回应。
门徒们——他们是主基督启示与教导的主要对象,目的是叫他们真知道这天国的奥秘——的回应,他们没有辜负主的期望与劳苦,真明白了!由此也彰显了神的荣耀和恩典。他们是当时人群中为数不多的能认识并接受主是基督、是天国君王的人。这些门徒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要在主升天以后在地上继续主的工作,拓展神的国度,因此需要在原有旧约的根基上,领受从主而来新的特殊启示,从而成为能从库里拿出新旧东西来的文士与门徒——文士侧重于学习与知识,而门徒侧重于实践与生活。故此,所有主的门徒——包括今天的我们——都应当既是文士,真知道天国的奥秘;同时,又都应当是门徒,行事为人充满基督的馨香之气。
但主家乡拿撒勒人的回应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可不仅仅是有眼不识泰山,而是“厌弃”,即拒绝了主。这样的回应我们并不陌生,不仅是因为到目前马太的记载中已出现多次,而且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常遭遇同样的事。当我们对身边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传福音时,往往有同样的经历,令人不免生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感慨。
针对拿撒勒人的回应,以下的证道选取“希奇”、“厌弃(跌倒)”和“不信”三个主题词,来看看这段经文要对我们说什么话。
希奇
提起希奇这个词,我们是不是似曾相识?到目前为止,众人听完主基督的教训,看见主所行的异能神迹,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希奇——确实,地上的人听见从天上降临之神子的言语,看见神子的作为,不希奇才令人希奇呢!
仔细想想,拿撒勒人的希奇出于深、浅两层的原因。浅层或直接的原因显然是惊讶于主基督耶稣的所言所行,因为它们带着天国君王的大权能。就如主在本章所启示出那些天国的奥秘,以及“登山宝训”中天国子民的样式等,都与这个世界迥然有别,不是来自地上而只能是来自天上的;主所行的异能神迹,同样显出其属天的权能,不是这世上普通人所能拥有的,正如尼哥底母所认识到的那样——主耶稣应该是从神那里来的,至少是先知啊!因为只有先知才能“说天上的话,行天上的事”。当一位先知出现的时候,周围的人总会希奇的。当年的以赛亚、耶利米令人希奇过,主基督的先锋施洗约翰令人希奇过,现在主自己同样令家乡拿撒勒人希奇,以致他们惊讶地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拿撒勒人希奇更深层的原因,是出于对这样神奇的事为什么竟然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惊讶与疑惑,因为他们自以为太熟悉、太了解主耶稣了!从他母亲怀孕开始,直到他离开家乡外出传道的三十年里,他们都是他的乡亲,亲眼看着他长大,与他一同生活,实在没看出这人有什么超人之处啊!即便是比别人虔诚或聪明些,也依旧在常情常理之中,远到不了天上的程度。何况主耶稣的家人现在依旧住在拿撒勒,与以往没什么不同。面对似乎突然变了一个人的主基督耶稣,拿撒勒人实在难以接受他是先知,更别说是弥赛亚与天国的君王了!在他们的认知中,主耶稣到底还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于是他们就“厌弃”了他。
在拿撒勒人这两层的希奇中,显然前一层是有益的,是我们应当追求并保持的。当我们听道、查经、读书或是交通的时候,首要的就是要看那里面有没有神的道,有没有可以启迪我们的圣灵的亮光。如果有,那怕只有一两句话,或是一两个点,都是非常珍贵的,都是应该令我们希奇的。为此,求主使我们能保持敏锐的心,不消灭圣灵的感动,不懒惰,不轻忽,常有因神的道和神的作为而希奇的经历。
但后一层希奇却是有害的,是我们应当尽可能避免的。人性就是如此,总倾向于以外貌取人,重生的基督徒也难免在此失脚。为此,我想提醒以下几点,与弟兄姊妹共勉。
其一是不要因人的权势、地位、名气、财富或学问等希奇。在现实的生活中,从国家到单位,领导的讲话或批示往往都被称为“重要”,背后的原因多在于此。如果不考虑权位而只考究内容,有一些实在不仅不重要,而且可能包含错谬。圣经的确教导我们要尊重那些有权势、有学问或有名气的人,他们也确实多有过人之处,但决不是绝对的权威,我们只当给予他们当得的尊重。基督徒唯一绝对的权威只有主基督耶稣,只有神明白启示出来的圣经——这才是第一重要的!
其二是不要因个人的喜好、利益或是需付出代价的大小而希奇。因为喜欢一个人而推崇乃至崇拜,并不罕见,这是“粉丝”的基本逻辑。这样出于个人情感的希奇,不仅缺乏客观基础,更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就如使徒保罗警戒哥林多人所说的:“人不可自欺。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慧,倒不如变作愚拙,好成为有智慧的。因这世界的智慧,在 神看是愚拙。如经上记着说:‘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又说:‘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虚妄的。’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林前 3:18-21)
其三是不要因是否与自己的观点一致,或是否属于自己的阵营而希奇,就像英国议会中的党团那样,本党的一概叫好,反对党的一概斥责。这是典型的政治正确,本质是结党营私,但却不一定符合真理、不一定公义。我们所需要的乃是慎思明辨,查验是否合乎圣经,是否为美善之事,而不是根据是否与个人的立场、观点相一致。如果别人与我们不一样但却是合乎真道的,那我们就不仅要尊重,而且要据此修正自己。
厌弃(跌倒)
既然拿撒勒人希奇的不是地方,其结果就必定是厌弃,或者说是跌倒——就主而言,他们厌弃了他;就自己而言,他们因主跌倒——这既有些不合情理,但又在情理之中。
厌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们就此失去了更多了解主、认识主,并最终信主的机会,正如马太最后记着说:“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主基督开始传道以后,主要以迦百农为常住地,拿撒勒的机会本来就不多。这是主最后一次回故乡,拿撒勒人竟然心生厌弃,以致错过了这宝贵的机会,令人惋惜!
作为主耶稣的乡里乡亲,拿撒勒人与主有天然亲近的关系,本当是最早、最多、最乐意信他并跟随他的人,因为人最早的跟随者往往是来自熟悉自己的群体,就像我们通常所观察到的那样。但拿撒勒人的表现却令人遗憾,十二使徒中竟没有一人,多少有些不合情理,出人意料。拿撒勒人的敌意尽管没有公开表达出来,但已经可以明显感受的到。由此可见,属灵的事与属世的事的确不同,不能简单地相互推论。不过神依旧有特别的恩典,拿撒勒不仅有相信自己儿子的马利亚,而且在主从死里复活以后,主的两个兄弟雅各和犹大都成为了主基督的门徒和教会的领袖,并且写下了两卷圣经。
拿撒勒人为什么会厌弃主基督耶稣呢?主自己给出了答案:“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查考圣经,确实如此。当年以色列人在旷野屡次厌弃摩西;耶利米先知的故乡亚拿突人甚至想要杀他;后来的使徒保罗更是为自己的犹太同胞所憎恨,亟欲除之而后快。学生不能超过先生,故此,他们的主基督遭遇厌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拿撒勒人之所以厌弃主,或者说因主跌倒,恰恰是因为他们自认为太了解主基督耶稣了。从怀孕的时候起,除了下埃及的那段时间以外,他们一直看着他长大;他们与主一起生活,作为木匠(传说主耶稣是加利利最好的木匠之一)一起做工;他们对主的家庭也都非常熟悉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让他们自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週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9月20日 上午2:50 [UTC]
- 長度32 分鐘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