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聲音專欄

【預言:AI 泡沫必定會爆】OpenAI 豪賭「一萬億」.Oracle 、Nvidia 、 AMD 資金鐵索連舟

OpenAI 計劃投入的「一萬億」美元投資,相當於過去幾年美國用於 5G 基建的總投資或當年阿波羅計劃 (Apollo Program) 的經費。

AI 產業存在泡沫,但這並不代表 AI 技術本身沒有價值;在資本市場中,出現泡沫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目前市場高度集中,主要由少數幾家大型科技公司組成陣營,而核心是NVIDIA(晶片以及資金提供者),其他主要參與者如 Microsoft、Oracle、OpenAI 等,之間存在複雜的「左手交右手」關聯交易關係,例如 NVIDIA 既是 OpenAI 的供應商也是投資者。

以 OpenAI 目前的年收入約為 130 億美元計,若要透過收入來償還一萬億美元的開支(無論是以股權或負債形式),假如收入不增加也要「不吃不喝還 80 年」。

但從資本運用效率來看,一萬億的投資需要多少純利才算合理?一萬億美元的資本支出(CAPEX)是合理的,OpenAI 每年需要達成 300 億至 600 億美元的純利(Net Profit)。

除了資金不足,OpenAI 在營運上,最大挑戰是變現能力。 儘管市場需求可能持續擴大,但無法保證能將需求轉化為實質收入,尤其是提供免費服務或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 。其次就是硬件的使用率;原來對於 GPU 運算資源這類基建投資,若使用率(Utilization)低於 85%,就有蝕錢的可能。

第三就是競爭對手諸如 Google、Amazon、Microsoft 等各自擁有強大的護城河,可透過其他業務的龐大現金流(Cash Flow)支持 AI 方面的「燒錢」,而 OpenAI 並無其他業務支持其燒錢。當技術越來越同質化,出現價格競爭的機會也越大,資本密集型(capital intensive)的項目,在成熟市場往往出現價格競爭,導致營利能力下降。

另外一個風險來自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導致資本成本(Cost of Capital)上升。如果長期利率(長息)持續上升,將使 OpenAI 往後的融資成本更高,對這類高槓桿的企業構成重創。

最後兩個可以預見的風險,包括對手在技術上的突破,又或者交易對手風險(Counterparty Risk),例如供應鏈或合作夥伴(例如 Oracle)若出現問題,導致整個資金鏈斷裂。

AI 泡沫爆破的觸發點,可能是由某些 AI 基建(如資料中心 Data Center)因金主停止付款而出現爛尾的嫌疑;或市場開始出現晶片產能過剩;或大型公司(如 Amazon)調整或減少投資計劃。

泡沫爆破的最終結果,是市場洗牌、企業整合(Consolidate)與裁員。但最終,掌握市場命脈的核心企業和人物仍然會是那些人。至於 OpenAI 能否突破關口,好像當年在科網爆破後倖存下來的 Amazon,晉身為頂尖的長期玩家,第一個挑戰就要看它能否捱過這一劫。

最後,在影片中沒有提及,就是由於今次投資周期的資金,很多都是來自私募基金,所以就算出現泡沫爆破,也未必會構成很嚴重的系統金融危機。不過,個別落了重注高槓桿的基金、企業,很可能進入永續還債半生不死的狀態,而這就是市場周期淘汰賽之下的優勝劣敗。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