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法国在联合国大会开幕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随后,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和安道尔也在会上承认了巴勒斯坦国。
会后,国际媒体纷纷对此发表评论,褒贬不一。然而国际媒体的立场恰好折射出各国对马克龙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共识与分歧,以及每个国家自己的政治考量。
美国媒体主要就法国和美国之间的分歧进行报道。《纽约时报》指出,法国及其他美国盟友承认巴勒斯坦国,正式宣告了多年来逐渐显现的与华盛顿的决裂,并称在这一问题上,以色列和美国正面临日益被孤立的局面,因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已有四个承认了巴勒斯坦。此外,《纽约时报》还表示,无论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远,并提到了巴勒斯坦人切身的处境和看法,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战争,造成加沙地带大规模破坏和数万人死亡后,他们认为实现“两国方案”的希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渺茫。
《华盛顿邮报》以“法国挑战特朗普”为题,指出以色列和美国对此承认表示坚决反对,并披露了美国为阻挠法国倡议所做的努力,比如国务卿卢比奥试图“扼杀”这一倡议,先后于六月和本月向全球美领馆发出电报,劝阻参加法国组织的会议,并公开谴责该倡议这是“送给哈马斯的礼物”。此外,《华盛顿邮报》也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马克龙“成功”了,因为他召集了许多世界领导人,但同时也批评道:“马克龙的这一举动也恰好显示了,他努力在法国影响力日益减弱的地区,试图做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尝试。”和《纽约时报》一样,邮报也认为,尽管这一宣布声明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是“道义上的鼓励”,但不会改变加沙的实际状况。
意大利不承认巴勒斯坦国, 该国阅读范围最广的报纸的《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 重点就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反应进行报道,特朗普认为“承认巴勒斯坦国就等于向哈马斯提供奖励” 。《共和国报》(La Repubblica)也重申了这一观点,该报还提到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没有出席联大会议,反映出意大利在承认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犹豫态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民间的态度则截然相反,在意大利,数十万抗议者走上街头声援巴勒斯坦人。 据统计,当天有至少65个城市的50万人走上街头。
以中立态度著称的西班牙主流报纸《国家报》(El Pais)重点分析了马克龙总统的讲话,称其“非常平衡”,因为马克龙在讲话中既不断提及以色列,同时又呼吁以色列停止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德国比较特殊,鉴于德国对以色列负有纳粹大屠杀的特殊历史责任,德国一直避免直接批评以色列。德国的自由派报纸,同时也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之一《明镜周刊》(Der Spiegel)提出质疑:“德国是否应该承认巴勒斯坦为一个国家?” 不过,《明镜周刊》还在另一篇文章中批评了德国总理缺席纽约会议——官方理由是他需要留在柏林提交2026年预算案。文章指出,这一缺席“也凸显了德国在以巴冲突国际舞台上日益孤立的处境”。德国的保守派报纸《法兰克福汇报》(FAZ)则称,柏林并不希望他的立场被解读为“给内塔尼亚胡开绿灯”,而更应被视为“源于自身历史的教训”。德国之声(DW)则称,德国多数民众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结论来自8月初的一项民意调查:54%的受访者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31%的受访者反对。
阿拉伯国家媒体对多个欧洲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表示欢迎。不过,法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并没有被大量报道,因为这在预料之中。但马克龙于7月24日的声明却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引起热烈反响。沙特阿拉伯在卡塔尔媒体(Al-Arabiya English)7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这一决定具有“历史性”。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也于9月21日提到了这一举动在外交和政治上的重要意义,但同时也质疑道:“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否是西方领导人‘挽回颜面’的一种手段?”总部位于迪拜的媒体(Khaleej Times)引用了马克龙的讲话,但也提醒说,局势不会立即发生变化,以色列仍在对加沙地带发动致命攻击。
的确,联大会议上对巴勒斯坦的支持并没有立即改变加沙人民的现实处境。周一,加沙地带共有46人因以色列空袭丧生。加沙市卫生部报告称,由于附近遭到袭击,加沙市的两家医院已停止运营。而自今天凌晨以来,加沙地带已有 18 人因以色列的袭击而死亡。有专家分析称,法国象征性的承认姿态只会带来表面上的满足,但不会有太大效果。如果想要让承认巴勒斯坦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伴随对以色列的严厉制裁。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日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9月23日 下午12:18 [UTC]
- 長度5 分鐘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