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給我的詩

鴻鴻, 徐凡,Rti

詩從生活中來,也要回到生活。詩不該只留在書頁裡,而應當遊走於街頭巷尾,與你我共同呼吸。詩是精神的養料,也是柴米油鹽,可以傾吐心靈、療癒創傷,更可以反映社會、領航時代。生活的千百種挑戰,就能激盪出千百種不同的詩,發出各自獨特的迷人聲響。 在《生活給我的詩》當中,我們將透過台灣及世界各地的詩人詩作,學習體會多元的生命經驗,同時也關注各種藝術形式與詩對話的探險。讓我們以詩作為一把鑰匙,開啟時代的密碼,理解生活的美好與缺憾,也召喚一個更理想的未來。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來信資訊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e-mail|17rti@rti.org.tw

  1. 9월 3일

    詩人、導演鴻鴻 談人生別氣餒—柴田豐

    導演、詩人鴻鴻 90歲才開始寫作,99歲出版第一本詩集《人生別氣餒》,100歲出版第二本詩集《百歲》。柴田豐老奶奶的寫作像是一陣微風,為所有人可能的晚年,吹來清新的氣息。 柴田奶奶的一生並不順遂。昭和44年(民國元年!)原本出生於富商之家,十歲時家道中落,開始辛苦打工維生。年輕時相親結識的丈夫,半年就離家出走,結束婚姻。三十多歲遇到小她兩歲的柴田,才再度結褵。但丈夫比她早逝,柴田奶奶的生命最後20年,都是獨居度日,由看護照顧,兒子每週來探望一次。她因腰部受傷無法跳舞之後,兒子健一建議她寫詩排遣。老奶奶於是開始提筆,每週兒子來訪時,兩人一起修改,成為母子間的一大樂事。後來投稿《產經新聞》的「早晨之詩」專欄被錄用,老奶奶興致大增,也開始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詩集甚至狂銷150萬冊。她的人與詩,也被拍成劇情片《人生別氣餒》。 柴田老奶奶雖已於2013年1月20日與世長辭,然而她在生命最後階段留下的這些詩,用語簡單,卻情感細膩,讀來回味無窮。我們品讀她以幽默書寫母親、丈夫、兒子的詩篇,以及對上帝的責難,帶給我們互相體諒的溫暖,以及跟不義抗爭的莫大勇氣。 詩中有許多對往事的書寫,更多是透過老年的觀點重新詮釋,深富人生智慧,這就是柴田豐詩作的魅力。

  2. 8월 27일

    詩人導演 鴻鴻 談世間女兒—零雨與羅思容

    導演 詩人鴻鴻 世間女兒─零雨與羅思容 零雨2022年的詩集《女兒》,延續向來的風格,將生命史與旅途交織為一。詩人廖育正評述:「此書引人矚目之處,在於坦率直陳家族倫理的現實,追憶過世的母親,也以多個不同的『女兒』視角,展現女性的生存掙扎,透露了對父權思維的質疑與擺脫。她在醫護現場寫生,一串串緊密相連的人倫苦果,於常情俗理的大樹上結實纍纍。」 身為女系族裔之一員,零雨以其敏銳而又冷靜自持的文字,直指世間女性生存的掙扎與其斑斑履跡。其掙扎是對父系話語的抵抗與逃脫,是對完整自我的追求和追尋。而女性同時作為生命可能的載體,母性的追索與延展,也成為詩人筆下女性自我探索的重要脈絡。於是對於母親的孺慕與懷戀,母親生命終末前後的點點滴滴,作為女兒的思索,乃至於對想像中「女兒們」(世間女子)的描摹,在詩人手中綻放為一行行的詩句。然而在母親消逝之後,詩人自己就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同時永遠是一個在尋找母親的女兒。《女兒》便是這不斷脫逃與追索的軌跡,以及無限追思的書寫。 羅思容將〈女兒〉完整的十首組詩,譜成連篇歌曲《女兒的九十九種藍——聽見零雨》。零雨的詩有許多節制的留白,羅思容則用音樂去打通脈流,用了鋼琴、吉他、大提琴、單簧管和手風琴,以及王榆鈞操刀的實驗聲響,加上思容可渾厚、可冶蕩、可深沉、可頑皮的歌喉,拉出內外世界的強大張力,組合出變化萬千的宇宙。  本集品讀《女兒》中的詩作及思容的三首歌,希望大家能從自身經驗更親近這位詩人。

  3. 8월 20일

    詩人、導演鴻鴻與旅美詩人黃岡 談女也的出擊

    來賓:黃岡/旅美詩人 黃岡可以說是當代性別越界書寫最前端的作者,也是解嚴世代的重要詩人。新出版詩集《女也》既指涉個人現實、也注目社會及批判歷史與文化,有重要代表性。詩集的主線,是黃岡書寫自己從青春期到現在的身體經驗和認同變異──原為生理女,但卻欽羨直男,擺盪在厭女和厭男之間,最終拒絕二元的性別枷鎖,成為一個自適愉悅的非二元性別者。 書寫非二元性的性別認同,有其稀有及開創性。以原始/自然意象書寫身體,也富文學質感。不但書寫個人覺醒,也對男性的世界觀、保守的宗教觀、被標籤的女性形象、乃至當代性別論述、西方人的東方觀點,提出觀察與對話。書寫服藥、健身等身體改造的真實歷程,更觸及原住民的文化議題和當前戰爭與流亡的現象,互相感通。詩作紮實有力,語言鮮活不落俗套,抒情與批判兼具,是值得深究的作品。 身在美國的黃岡,特地越洋連線受訪,自白從編輯《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獲得啟發,展開身體探索的新路徑,也誦讀詩作〈百合〉〈華語酷兒 Sinophone-Queer〉及〈Discipline〉。  黃岡,1986年生,寫作的人、酷兒、研究者。著有詩集《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女也》;合編《同在一個屋簷下:同志詩選》。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楊牧詩獎、葉紅女性詩獎。現為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中文與比較文學博士候選人。

  4. 8월 6일

    詩人 導演鴻鴻訪 詩人陳滅談 "低沉的民歌—阿藍與馬若"

    來賓:陳滅/詩人香港詩人馬若和鄧阿藍同為七〇年代重要詩人,曾合著詩集《兩種習作在交流》,筆調幽靜,卻反映了社會底層的現實,寫出屬於工人、失業者和社會邊緣的民歌。兩人曾一同出現在許鞍華電影《詩》當中,回應詩的問題。馬若說:「寫山水未必跟山水有關,寫政治未必跟政治有關。我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可能跟那件事是無關的,只是我用山水來寄託自己的心。」而鄧阿藍也曾說過:「當世界上,仲有這麼多弱勢嘅群眾,點可以安心寫唯美嘅詩?」 節目邀約《兩種習作在交流》的編者及詩人陳滅,闡述阿藍和馬若的詩與歌,回顧香港重要的底層書寫,理解詩與現實的關聯。 鄧阿藍,早年曾參加端風文社活動而展開寫作。1973年獲第二屆青年文學獎新詩高級組獎項,詩作曾於《70年代雙週刊》、《秋螢詩雙月刊》、《中國學生周報》、《大拇指》、《詩風》、《素葉文學》、《新穗詩刊》、《香港文學》、《星島日報》等發表,並在《工人周報》、《年青人周報》、《星島日報》等撰寫專欄。曾任職工廠工人、巴士司機,1984至1988年間兼讀澳門東亞大學公開學院文史學系課程並獲頒文學士學位。1998年出版《一首低沉的民歌》詩集。 馬若,作品見於《十人詩選》、《兩種習作在交流》,亦寫散文與小說。

소개

詩從生活中來,也要回到生活。詩不該只留在書頁裡,而應當遊走於街頭巷尾,與你我共同呼吸。詩是精神的養料,也是柴米油鹽,可以傾吐心靈、療癒創傷,更可以反映社會、領航時代。生活的千百種挑戰,就能激盪出千百種不同的詩,發出各自獨特的迷人聲響。 在《生活給我的詩》當中,我們將透過台灣及世界各地的詩人詩作,學習體會多元的生命經驗,同時也關注各種藝術形式與詩對話的探險。讓我們以詩作為一把鑰匙,開啟時代的密碼,理解生活的美好與缺憾,也召喚一個更理想的未來。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來信資訊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e-mail|17rti@rti.org.tw

좋아할 만한 다른 항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