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迷 Meet Jazz in RTI

徐凡, 鴻鴻,Rti

由詩人與爵士樂迷鴻鴻與徐凡對談台灣重量級爵士樂高手,從不同樂器的演奏家、歌唱家、評論家到推廣者,暢談爵士樂的流變與在台灣的發展,爵士樂聆聽的入門要領,爵士樂當前發展的特色與方向,訴說個人的學習歷程,並分享爵士樂的經典樂曲,和獨家的私房演奏。看熱鬧、談門道、聽老行家領航的好音樂,人人都可以成為爵士迷。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來信資訊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e-mail|17rti@rti.org.tw

  1. HÁ 1 DIA

    鴻鴻訪 爵士長笛手張瑛蘭—長笛藝術與巴西音樂

    爵士行家: 張瑛蘭/爵士長笛手 爵士迷: 鴻鴻 徐凡 爵士來賓: 張瑛蘭/爵士長笛手 爵士迷: 鴻鴻 徐凡 張瑛蘭是爵士樂領域少見的長笛手。她述說如何從古典轉攻爵士,又如何發現並學習巴西音樂的歷程。她帶來六首導聆曲目,先解說巴莎諾瓦在巴西音樂發展中的位置,並透過經典選曲,導聆四種不同的巴西音樂類型:1880年代的Choro、從貧民窟發展出來的Samba、手風琴和三角鐵和鼓演奏的節慶音樂Forró、和1960-70年代言論禁忌下的抗議之聲MPB,以及音樂大師Pixinguinha以降的重要創作者及演奏者的傳奇生命故事。 曲目 Choro 1. Segura Ele(Pixinguinha) 2. Segura ele(Pixinguinha) Samba 3. Nasci pra sonhar e cantar(Dona Ivone Lara) 4. Meu lugar(Arlindo Cruz) Forró 5. Feira de Mangaio(Sivuca) MPB 6. Tarde Carioca(Joyce Moreno) 張瑛蘭 畢業於實踐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長笛演奏。一路上陸續在爵士樂、印度音樂及巴西音樂裡探索。演出含括胡乃元TC音樂節、台北/台中爵士音樂節、羅思容客語創作專輯與現場、陳秋山「走唱人間」演出、東京Vamos巴西音樂節。作品「Monday Spirit」收錄於中國歌手喜辰晨的專輯【Lost for Words】,並與日本七弦吉他手尾花毅合作巴西咻樂單曲「Viajando」。巴西音樂為主要進行式,策劃演出「巴西音樂計畫」,把森巴音樂中最具互動性的「Samba–pagode」風格帶給觀眾,並持續探索不同的巴西音樂樣貌。也以「爵士五重奏」、「印度融合樂團 Bulbul sings」形式發表自己的創作與改編作品,並參與「台北爵士人聲樂團」演出。

  2. 23 DE OUT.

    鴻鴻訪 爵士低音提琴手王群婷—低音提琴聽我說

    爵士行家: 王群婷/爵士低音提琴手 爵士迷: 鴻鴻 徐凡 低音提琴(貝斯)是爵士樂組合中不可或缺、卻十分低調的樂器。「爵士迷」邀來多棲貝斯演奏家王群婷,她歷數從古典到爵士的學習路程,指出低音提琴在爵士樂中的功能與特性,以及拉奏和彈奏的不同演出手法。並透過六首不同年代的爵士經典,介紹六位爵士貝斯高手,闡釋他們如何發揮獨特個性,和其他樂手靈活互動的竅門。 曲目 So What / Miles Davis Sextet / Kind of Blue / Paul Chambers Autumn Leaves / Bill Evans Trio / Portrait In Jazz / Scott LaFaro Boogie Stop Shuffle / Charles Mingus / Mingus Ah Um / Charles Mingus Little Waltz / Ron Carter / Uptown Conversation / Ron Carter Lonely Woman / Charlie Haden / The Montreal Tapes (Live) / Charlie Haden Kind Folk / Kenny Wheeler / Angel Song / Dave Holland Refa王群婷 畢業於英國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 Jazz Performance MMus & MPerf。 自2013-2019連續受邀擔任英國時裝品牌APUJAN的秀場音樂製作團隊,並受邀至倫敦時裝秀演出。2019 返台後受邀擔任9m88《平庸之上Beyond Mediocrity》發片巡迴演唱會低音提琴手,並於同年獲得台中爵士樂節大賽第三名。2020 獲選台北爵士樂節最佳樂團並受邀於主舞台大安森林公園演出。多次受邀於台中爵士樂節、台北爵士音樂節演出。參與演奏團體包括「爵士女朋友」、「女作之韻」、《冬之旅──台語爵士浪遊》等。 除了現場演奏以外,也參與了許多音樂專輯與電影的製作、錄製、巡迴演出、影像拍攝,以及演員的技術指導,是少數在不同領域都一直活躍的女性音樂家。

  3. 9 DE OUT.

    鴻鴻訪 林映辰薩克斯風手 談女作之韻I

    林映辰──女作之韻I 爵士行家:林映辰/爵士薩克斯風手 爵士迷:鴻鴻、徐凡 在音樂發展的歷程中,女性樂手及作曲家的角色經常被忽略。爵士樂並不例外,性別平等的議題在爵士圈內仍為一大挑戰。 美國女性鼓手及作曲家Terri Lyne Carrington於2022年出版了《新標準曲:101女性作曲家的創作樂譜》(New Standards: 101 Lead Sheets By Women Composers),成為推廣女性爵士的里程碑。這本樂譜收錄了101首來自不同時代與風格的作品,從冷門到主流、傳統到當代、藍調到咆勃樂,展現了女性音樂創作的多元性。臺灣的薩克斯風手Lucy林映辰深深被吸引,於是組合了一個四重奏,推出一系列以「女性樂手演奏女性創作」為主題的音樂會《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迄今已逼近十場。 Lucy跟我們暢談她推動計畫的初衷,以及經歷的磨合歷程,並分析帶來的六首風格迥異的樂曲。我們可以聽到Lucy如何從中尋找自己的聲音,游巧瑄深情的鋼琴、王群婷投入感十足的演奏、還有擅長用各種自製打擊樂器創造不同聲響的黃昱寧。最後一首還帶來Lucy靈感源自客家搖籃曲的〈Neo-Bed〉,讓這個計畫也有了臺灣的聲音。   1. Philosophical Flying Fish-Grace Kelly 2. Etoile by Tomeka Reid 3. Queen Intuition-Tia Fuller 4. Continental Cliff-Patricia Zarate Perez 5. The Painter and the Boxer by Airelle Besson 6. Neo-Bed-Lucy YC Lin

  4. 25 DE SET.

    〔標準曲時間〕鴻鴻與庭昀對談 The Man I Love

    爵士導聆: 鴻鴻 庭昀 爵士迷: 徐凡 The Man I Love經常成為電影裡代表紐約爵士的標誌性歌曲。比如2024年電影《波麗露狂想曲》中,法國作曲家拉威爾造訪紐約時,便是以Joniece Jamison現場演唱全曲,作為拉威爾的爵士初體驗;而1977年馬丁史柯西斯的名作《紐約,紐約》裡,麗莎明妮莉也是用這一首歌的工夫,從空台上的試唱發展到全樂團的正式演出,代表她的走紅。 這首歌的問世其實頗為坎坷。原本1924年以"The Girl I Love"的原形,幾度出入於蓋希文的音樂劇卻都被抽起,直到幾年後出現幾個不同錄音。碧娜鮑許1982年的舞蹈劇場經典《康乃馨》(Nelken)引用的是1928年Sophie Tucker的演唱,台上一名男子的手語詮釋肅穆哀傷,成為許多人認識這首歌的觸媒。Billie Holiday 1939年的演唱版風華正茂,搭配薩克斯風「總統」(Pres)Lester Young的吹奏,堪稱盪氣迴腸。  半盲鋼琴家Art Tatum 1933年的錄音展現節奏變化多端的誘人面貌。而薩克斯風巨人Coleman Hawkins 則有兩個版本:1943年和他的Swing Four(Eddie Heywood, Jr (p) Oscar Pettiford (b); Shelly Manne (d))合作的版本,以及他62歲時最後一張專輯《天狼星》(Sirius)和鋼琴家Barry Harris的合作。後者他因為病弱而吹得英雄氣短,音樂性卻一樣迷人,值得禮敬。而1959年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 Milt Jackson, Thelonious Monk, Percy Heath, Kenny Clarke的版本除了淒美的小號,樂手的表現也十分精采(除了Monk意外低調)。  再來兩個演唱版。一個是性感低沉的Julie London和吉他的合作,同時分享她在排練過程中的抱怨,可以想見這首看似低限迴旋的的歌其實多難唱。另一個就是麗莎明妮莉《紐約,紐約》的版本──但片中她身邊吹奏薩克斯風的勞勃狄尼洛,其實是由George Auld幕後代打。  然後分享Benny Goodman 1938年在卡內基廳的盛會版本,Lionel Hampton的鐵琴角色鮮明,營造了一片可供豎笛穿遊的雲海。最後則是Don Shirley──電影《幸福綠皮書》的主角──在1961年的演奏,他「爵士古典化」的獨特手法,把鋼琴當交響樂團在驅策,把這首曲子演得像拉赫曼尼諾夫,也讓我們看到黑人音樂家與爵士樂在不同時代追求尊嚴的軌跡。

  5. 18 DE SET.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Mack the Knife

    爵士導聆 鴻鴻  庭昀 爵士迷     徐凡 這首〈小刀麥基〉會成為爵士標準曲,實在非比尋常。原曲出自1928年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和作曲家庫特懷爾Kurt Weill合作的《三便士歌劇》。主角小刀麥基的演員臨時要求一首主題曲,布萊希特給是給了,卻交給劇中的街頭藝人來吟唱麥基劣跡。原先設計手搖風琴伴奏,首演卻故障,還是由樂隊上陣。現在也有很多人用手風琴營造街頭感。我們就經由演音樂劇的能手Ute Lemper來體會原汁原味的德語版。  但這首歌會在美國走紅,卻另有機緣。1954年《三便士歌劇》在紐約外百老匯登場,小號手兼歌手「書包嘴」Louis Armstrong次年旋即翻唱,一炮而紅。1960年Ella Fitzgerald赴柏林演唱,把英語版帶回柏林,但開口沒兩段就忘詞,只好一面編詞一面Scat,卻把擬聲唱法發揮到極致,現場效果爆采,竟以這個忘詞版本的演唱奪得葛萊美獎,也成為爵士傳奇。   巴黎專演法國經典的法蘭西喜劇院Comédie-Française破天荒在2023年推出《三便士歌劇》的法語版,邀來德國前衛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操刀,「後戲劇」特色十足。由Claïna Clavaron演唱的La complaite de Mac-la Lame竟從清唱開始,迅即發展成張牙舞爪的情緒起伏,令人瞠目結舌。  敘事歌謠有可能讓器樂一展所長?不妨聽聽抒情薩克斯風巨匠Ben Webster 1965年在丹麥的錄音,示範如何將這首歌變成標準曲:主旋律一遍演完就開始接連即興,Kenny Drew漂亮的鋼琴音色、NHØP的靈活貝斯,加上薩克斯和鼓組的丟接對話,無懈可擊。再來聽聽小號大師Clark Terry跟Oscar Peterson三重奏在1964的競奏,以及電風琴大師Jimmy Smith和吉他手Kenny Burrell 1993年在大阪Kirin Plaza的合奏,各家音色迥異的狂放咆哮,激發出這首曲子的暗黑能量。  特別要介紹由John Lewis領軍、低音號手Michael Zwerin編曲的Sextet Of Orchestra U.S.A,一開場Jerome Richardson的薩克斯風、緊接著Thad Jones的短號就在主旋律之上飛馳,展現了編曲構思與即興能量充滿張力的平衡。而一代偶像Marianne Faithful晚年鍾情懷爾音樂劇的演出和演唱,她1996年錄製20th Century Blues專輯,以殘破的菸嗓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滄海桑田。最後則是以大阪的爵士地標Jazz Bar Buddies在2020年因疫情結束營業前的一次錄音,緬懷這些消逝了的場所。小林沙桜里Saori Kobayashi的鋼琴、宮野友巴Yuu Miyano的貝斯和久家貴志Takashi Kuge的鼓發揮「和爵士」特色,讓這首邪氣的曲子展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純淨,也是一種美好的送別。

  6. 11 DE SET.

    〔標準曲時間〕鴻鴻、庭昀對談Nature Boy

    爵士導聆 鴻鴻 庭昀 爵士迷     徐凡 Nature Boy 一名崇尚自然與東方哲思的「前嬉皮」人士eden ahbez(他堅持自己的名字必須小寫)1947年留給Nat King Cole納京高的一份曲譜,讓納京高從一個三重奏的鋼琴手成為家喻戶曉的黑人歌王。這首簡單的歌曲採用了德弗札克第2號鋼琴五重奏第二樂章的前兩小節加以開展,講述一個來自遠方的神秘男孩,他的智慧忠告:「你所能學到最棒的事,便是愛與被愛。」納京高的版本用了弦樂和一支長笛,意境悠遠,引人神往,也迅速吸引了Sarah Vaughan和Frank Sinatra的翻唱。1999年,這首歌被迎入了葛萊美名人堂。 第二個我們聽的是艾拉・費茲傑羅和吉他手Joe Pass在1976年合作的版本。兩人一共灌錄了六張專輯,從這首歌裡便能聽出Joe Pass的靈思躍動和古典吉他般的典雅細膩。至於純器樂版,我們選了Miles Davis、John Coltrane和Stan Getz這三個版本。Miles和貝斯大師Mingus的合奏,鐵琴前導和長號襯底,層次豐富,後來被1999年的電影《天才雷普利》引用。Coltrane也有好幾個版本傳世,我們聽了兩個:1963版本Elvin Jones的非洲鼓節奏,1965版本Jimmy Garrison的貝斯拉奏,帶給Coltrane的演繹迥異的氛圍。而Stan Getz和弦樂的版本,則用了少見的豎琴伴奏,同樣帶來天堂般的氣息。  特別想介紹一位被低估的女伶,由Lorez Alexandria演唱,並與指法迅捷、擅長高音的小號手Howard McGhee在1960年專輯Deep Roots中的合作。而女權之聲Abbey Lincoln在1994年專輯A Turtle’s Dream的滄桑嗓音,則賦予純淨的歌曲更多生命況味。更絕不能錯過的是自稱土星來客的Sun Ra和他的樂團Arkestra在1977年的演奏,Sun Ra的鋼琴後方不時有不知是火車還是太空船馳過,可以一窺他的「宇宙音樂」理念,也為〈自然男孩〉的神秘意蘊平添科幻色彩。  這首歌最有名的流行翻唱版本,一個是2001年電影《紅磨坊》中,David Bowie的演唱;還有一個是2014年Lady Gaga和Tony Bennett跨世代合唱的版本。不過這兩個大家自己去找來聽就好。我們來聽最新也最有特色的一個版本:2023年橫跨搖滾、民謠、爵士的Rickie Lee Jones推出的標準曲專輯Pieces of Treasure,這位被封為「酷派女爵」的歌手加上一把中東/非洲的烏德琴,把異國情調推展到極致。  最後庭昀介紹了一個她唱過的阿卡貝拉版本:歐開 O-Kai Singer把魯凱族的〈鬼湖之戀(Dalubaling)〉加上了Nature Boy,帶來了獨屬台灣的情懷。

Classificações e avaliações

5
de 5
2 avaliações

Sobre

由詩人與爵士樂迷鴻鴻與徐凡對談台灣重量級爵士樂高手,從不同樂器的演奏家、歌唱家、評論家到推廣者,暢談爵士樂的流變與在台灣的發展,爵士樂聆聽的入門要領,爵士樂當前發展的特色與方向,訴說個人的學習歷程,並分享爵士樂的經典樂曲,和獨家的私房演奏。看熱鬧、談門道、聽老行家領航的好音樂,人人都可以成為爵士迷。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來信資訊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e-mail|17rti@rti.org.tw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