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side | 剪燭西窗

01 物理治療師鄧女士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Physical Therapist Ms. Tang @ Fireside

訪問者:蔣沛芸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您當初爲何會成爲物理治療師呢?

我年幼時媽媽腰痛,做物理治療後效果很好,因此我選科時也想選與醫療有關的科目。聼朋友說這行不錯,而我認識不太深,那時不及現在醫療發達,沒有網站可以瀏覽,所以我儘管報讀物理治療,希望學成後可以幫助媽媽和家人。畢業後發現這一行很適合自己,因爲它與人有密切關係,我可以從中接觸不同的人,因此我由讀書開始喜歡,其後也發現自己很適合從事這行,所以越來越熱愛我的工作。

你爲何選擇學習比較小衆的顱骶骨療法呢?

大學讀的課程很基本,當中所學的病理、身體機構和治療方法只是基礎,我們在職業或者醫院都可以做物理治療,但這些只是最基本的知識,讓學生懂得以操作相應的治療。但我們畢業後也要不斷學習新事物,令我們更瞭解和認識不同治療方法,因此我會學習其他技能。物理治療非常廣汎,有不同學習範疇,例如在醫院做深切治療部,可以做骨科、兒科,產科等等,又可以做門診,因此你畢了業後其實不是馬上停止學習的,亦能發掘自己的興趣,學習不同專業,所以我畢業後主動學習刮痧、針灸、運動治療法等。只不過機緣巧合,所以才學習顱骶骨治療法。而我學習顱骶骨治療法的原因主要是因爲有良師益友的指導。

我遇到一個很好的老師,他從美國飛回來教我們,上了他的課堂後,我愈發敬佩他。我覺得不應辜負其熱心,因此更認真學習,並考不同程度的考試。從考試中我的動力更大了,用了六年學習,老師也很認真教。我從這段時間學到了很多,與老師的關係亦很緊密,我也會積極發問。奈何我當時在做門診物理治療,沒有打算完全專注做顱骶骨治療,認爲學會更多醫學知識,把這些工具放入我的工具箱做儲備,以方便治療不同情況的病人。顱骶骨治療需時較長,不像運動治療等很短時間即可完成,需要很用心專注地去感受不同病人的身體情況。我午飯時間也會用來做治療,後來不知不覺中,我不僅詫異于病人給我的反應,他們覺得效果好,鼓勵我繼續做這件事情的一大動力。但我最後專注於顱骶骨治療的原因是遇到了一位很意志堅定的客戶,她的偏頭痛已經很多年了,嘗試很多方法做治療,卻未曾見效。適逢有人介紹她來治療,我隨後為她解決了頭痛問題。因此,她認爲這個治療很好,想將之發揚廣大。但由於我孩子年紀還小,因此拒絕了她的邀請。但她很堅定,孜孜不倦地勸説了我半年,其希望發展這件事的決心打動了我。我決定爲此做出嘗試,專注做顱骶骨治療。我感覺它不像主要做手法的傳統治療,傳統治療通常是幫助病人舒緩生理疾病,而顱骶骨治療則能幫助他們改善情緒問題。我不會說傳統治療勝過顱骶骨治療,而是兩種治療不同,香港顱骶骨治療者不多,而我認爲每個人需要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做這件事很有意義。

你放棄了做傳統的物理治療而轉做髗骶骨治療,這是不是一個很大的決定?回首過去,你認爲做出這個決定有沒有收穫?

是的,就如我剛才所説,要從一個我熟悉的環境,一份我熟悉的工作,轉折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加上當時我決定只是專注於髗骶骨治療,這是一個未完全開發的治療手法,同時又要照顧小朋友,因此我必須兼顧好家庭和事業。

不過,我後來發覺得著也非常多,我見的病人跟以前不同,我幫助他們解決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這給予我成長的啓示,因爲我終於可以通過適應新環境,挑戰自己,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你除了事業之外,也喜歡做戶外活動,如遠足。你爲何會喜歡遠足,當中又有什麽得著?

都市人的生活營營役役,每天上班下班,回到家裏就要照顧家庭,生活千遍一律。不過香港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我們既是一個大都會,不過與郊區的距離也非常近,只要短短的車程就可以來到大自然,非常方便。

我經常遠足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丈夫和我都享受戶外活動。我覺得到了戶外就如和平時的生活換了一個畫面,我會擁有另一種心境,身體也感受異常舒暢。到了空曠或綠油油的地方,抬頭看見一大片藍天,令我很開心,我覺得這是對我自己一個很好的治療吧。我在工作中抽空去這些地方,令我身心舒暢,只要我的身體健康,那麽我幫助其他人治療的效果也會大增。

除了在香港遠足,你會否喜歡出外旅行?

當然喜歡,我覺得這是香港人都有的特質吧。尤其是疫情期間,當我們無法出外旅行時,我們就會發現,能去旅行也是一種福氣。

我比較喜歡深度游,我去旅行的目的不是吃喝玩樂,瘋狂購物,我喜歡去一些國家公園,欣賞當地的山水,因爲這是當地獨有的地理特色。因此即便在外國,我也會去戶外地方,去遠足,甚至露營。到訪各地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世界之大,而渺小的我們必須通過旅行開闊眼界。

除了以上的心理調節的方法,你還有什麽方法保持自己對工作的動力?

我覺得這要看你能否敬業樂業。如果你不喜歡工作,其實你每天上班都受盡煎熬。但如果你喜歡自己的工作,例如我非常喜歡通過工作接觸不同人,這時工作就是一種享受,不是苦差。每天上班,我都會期待見到什麽人,可以怎樣幫助他們,而他們回來復診時又會對我反映我的治療帶來什麽改善,有什麽問題有待解決,其實這些都是我從工作中找到的喜悅,因此我不感到壓力大。

至於日常生活的減壓方法,我覺得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可以嘗試其他工種,又或放開心結,尋找工作中的趣味。例如,和同事之間的交往和友誼是否一種樂趣?放工後,我也建議大家多做運動,唱歌,培養自己興趣,這些也不失爲減壓的好方法。

你覺得人生中更多的是機遇還是挫折呢?

兩樣皆有,而且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歸根究底,這是一個心態的問題,視乎你如何看待挫折。我覺得挫折也是機遇,通過挫折,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從中學習,經歷挫折,我們捲土重來時一定能夠邁向成功。故換個角度想,挫折並非無所得著,挫折也可以變成一種機遇。

你喜歡在人生中向著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前進,還是靜下心來感受身邊的不同事物,隨緣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呢?

同樣是兩樣皆有。我不覺得我們做凡事皆有目標,而人生只是朝著目標前進。每個人都需要有目標,才令我們不會迷失,我自己有長遠的目標,當中也有小目標助我循序漸進。但生命中總有隨緣的成分,就如我自己當初也沒有想過要做髗骶骨治療,但最終也做了。有些東西只能隨緣,不能過分執著。

我覺得爲目標也好,為享受也好,最重要是做凡事也要專注,你既然決定要做那件事,你就要把它做好,而且凡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尋求改善方法,力臻完美。

結語:

遊山水者,其意不在終點,而在沿途那秀麗的風景。在山中漫步,才會發現幽僻小徑比起康莊大道更趣味盎然;百呎高峰固然雄偉壯觀,但縱是尺樹寸泓也別有一番秀致。人生路上,鄧女士羨的不是眾人追捧的鐵飯碗或高薪厚職,而是能幫助到他人,提升到自己。她秉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挫折,把挑戰當作是突破,是鼓勵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動力。筆者在敬佩她的堅强善良之餘,亦反思到人生百態雖紛紜萬變,但若我們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孜孜好學的精神認真做好每件事,當能泰然處世、無愧於心。

編輯:蔣沛芸,吳業澧

Edito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