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er Chair of SPCC PTA Doctor Edmund Lam @ Fireside
采訪者:蔣沛芸,吳業澧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Lawrence Ng
1. 您當初爲何會成爲醫生呢?(如受身邊的人影響、對醫療有興趣)
説到身邊的人如何影響我投身於這個行業,是發生在大學選科的事。首先,我的哥哥是一名醫生,他會跟我分享醫學方面的知識,令我對醫生這項職業產生了興趣。其次,我的中學同學和我一起討論自己對將來的想法。結果,大部分同學都選了修讀醫科,所以我們就像中學升班一樣一起上大學,繼續陪伴著彼此的成長路。其實,大學一階段,比如當時我們科學是比較邏輯性,或對人體是比較醫學性的,是基本、我們應該認識的。如此同時,我們可以讀歷史、文學或者其他的來發展自己的興趣。理論上,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去兼容很多。例如,如果你修讀一個專科,選擇跟隨修讀“醫學”這個主流可能會更好。所以,我有很多同學都是讀醫學的時候都覺得是自己會走的方向。但如此同時,其實都有很多未知之數。所以大家都不用那麽擔心,擔憂自己是否選錯科目。或選擇大學課程時——搜集資料當然要,但大家都還年輕,所以可能擔心自己不知日後會否有不一樣的想法,這些大家都不用介懷。當時你們覺得“啱”的話,就go ahead,那就行了。你問我當時是否很清晰呢?不是,但跟大隊,好像查案一樣治療病人,其實,當時我並不是因爲一些“偉大”的原因選擇當醫生,而是純粹爲了求知。比如説,一個人爲何會頭痛、頭暈,爲什麽會患上癌症,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能透過修讀醫學得到的,能加深對人體的認知。因此,我認爲醫學一個挺好的範疇,便這樣開始了我成爲物理治療師的路程。
2. 您成爲了醫生後還修讀了一個精神科的深造文憑,這和之前提到的求知欲、好奇心有什麽關聯呢?
人有求知欲,開放自己、追求知識,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反而,如果一個人沒有求知欲的話,我會爲他感到擔心。因爲,正正是未來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所以一個人開放自己,追求認識更多知識,這個階段是應有的。那當然就不應是刻意去好奇。如果你對某一方面是極有興趣的話,你就去追求它,集於那個範疇,當然是一個美麗的事情。但是,醫學院裏有很多不同的範疇。每一位醫生在日常工作所運用到的知識、技巧,都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我從醫學院畢業後便在兒科工作。因爲對我來説,在兒科看診是開心的,不但能見到很多的小朋友,也能幫助到生病的兒童痊愈。當年,我遇過一位患有慢性疾病的年幼病人,讓我意識到醫生的職責是幫助病人面對疾病以及如何與疾病共存,讓病痛不會影響到他們整個人生,以及舒緩病人家屬所受到的壓力及擔憂。
不久後,我離開了政府醫院,在社區開了一間診所。這個轉變使我領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道理。以前,在醫院裏,可以利用醫療體系的好處,遇到疑難時轉介病人給該方面的專科醫生,覺得邊做邊學就可以了。但後來發現,很多病人除了身體上的不適,也容易因心理上種種因素影響到他們的整體健康,例如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性格、人生階段的演變(如結婚、升職、生孩子)等等。因此,除了片面的診斷,醫生也需要明白病人的心境,如何去處理他們的煩惱以及給予合適的治療配方。隨著社會開始注重心理健康,面對著一些需要心理治療的患者,自然地便發現自己不足之處,所以在業餘的時間修讀了一個精神科的深造文憑。
那你就一方面你就——你身邊接觸的人是你最好的老師,他會教導你很多知識。我們始終人生的經驗有限,但慢慢你,我們醫生有很多經驗可以透過聆聽他人生活上的經歷認識到自己沒有學過的東西,這個過程中會令你覺得渺少,而那時有不同渠道提供的專業培訓,比如説精神科的文憑。後來我更修讀了家庭與婚姻治療,以及其他的心理治療課程,邊學邊行醫。我發覺到因我修讀的課程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又能運用在平日的工作中,因此會感到以前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讓我有力量面對工作上各樣的挑戰。
3. 您會因爲忙碌的生活,而在執行其他義務工作時感到力不從心嗎?
面對著排山倒海的工作或疑難時,必然會感到困苦疲累,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雖然,有“能醫不自醫”這麽一句話,但我覺得我們應以正面的思想以及平安的心去應對這些挑戰。平時,我會以隨緣的心態去接受義務工作(如家教會),只要是應付得來,我都會繼續做下去。可能是身為教徒的緣故,我會視這些義工為一種機緣,願意擔當責任,多花一點時間去幫助他人。其實,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推己及人,就算生活忙碌也可以應付業餘的工作。當然,我會有拒絕人的時候,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但有著精神學和心理治療方面的知識令我明白到要保持一顆平安的心,并且懂得駕馭自己的情緒。我在以往的一些師友計劃裏指導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當留意到自己的情緒起伏大時、應認清自己處於哪種情緒狀態一,抑鬱;二,焦慮;三,憤怒,然後嘗試去了解並理解其他人的動機和想法,平復且疏導這些負面的情緒,冷靜地解決難題。我們如果成功將這種基本心理治療手法運用在日常生活裏,即便再繁忙,也能輕易應付。還有,之前也有提及,可能是身爲教徒的原因,我明白到人應活在當下,珍惜活著的每一刻時光。因此,我們要學會協調自己的心理,無論是遇上說機遇或困境,我們才能以平安的心去面對意料之外的事情。
4. 以一位過來人的身份(醫生、父親、SPCC家教會前主席),您想和年輕一輩的人分享什麽貼士呢?
我希望青年人能活得開心、活出自己。除了專注於沉重的學業,也應爲自己預留一些休閑的空間。還有,同學們要記住你們的人生是由自己掌權,如人與人相處的方面,人難免會因爲持有不同的意見而產生分歧,可是我們應正視衝突,而不是把心裏的想法埋藏起來。以一位教徒的角度來說,聖經上宣揚的一些理念,例如“信望愛”、“愛人如己”等等,都能助於我們應對生活中的情緒起伏以及與他人和平共處。我也鼓勵年輕人善用時間、珍惜光陰,要為自己而活。比如説今天,我決定花十幾分鐘的時間去進行訪談,這使我體驗到一件平時沒有機會做的事情。還有,日後面對種種的挑戰時(選大學課程、結婚、親人離別等等),希望你們能抽出一點時間給自己去提高士氣或平復情緒,亦能體會家人的愛,并且明白到他們以及身邊的人皆會願意伸出援手。最後,我們應做超越自己本分的事,這樣或許,世界會成爲一個更美好的地方。
編輯:葉澍渟、李慧
Editor: Angela Yip, Rachel Lee
-
林醫生分享,如有興趣可細閲:
RTHK 香港家書(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自由選擇接種是不能妥協的原則: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hkletter/episode/741282
劉宇隆致2021 港大醫科畢業生一文: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hqi0dqQbvU4sdnMESUKNxtlt0iKXhFDGYx98rx5njA0/edit?usp=sharing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Series
- PublishedApril 22, 2021 at 2:24 PM UTC
- Length26 min
- Season1
- Episode2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