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文化沙龙
纽约文化沙龙
4.1 (32)
教育
半月一更
nyshalong.com
最新单集
关注
单集
9月8日
0221:第二届沙龙嘉年华——AI如何改变我的生活?
今年是纽约文化沙龙的本命年。2013年的独立日,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坐在Jersey City的一个客厅里,听一个初到纽约的上班族滔滔不绝地从科学、宗教、文化、哲学等角度探讨“时间”这个概念。彼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随心而发的活动,竟然会延续十几年。它在喧闹繁华的城市里或许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烙印,在过往匆匆的纽约客中也只是茶余饭后的某次消遣。但我们相信它给每一位有交集的朋友心中激荡出了涟漪,暂时跳脱出了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看到了不曾想象的风景。 去年夏天,沙龙迎来了11岁生日,和第200期活动。为了庆祝这段精彩的旅途,我们举办了第一届“沙龙嘉年华”,重启了第一期活动的主题——16位主讲人从16个角度探讨“时间”概念。你可以在这里重温去年的精彩内容:https://www.nyshalong.com/archive/200 我们决定将沙龙嘉年华办成传统活动。每年夏天,我们将确定一个主题,邀请各个领域的朋友,带来自己的独特视角,用五分钟阐释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自信地宣称,沙龙在过去十二年建立的跨学科和多元化的口碑,所吸引的主讲人和参与者背景之广博,一定可以从某个概念出发,以你不曾想到的角度揭开新世界的面纱。 和去年一样,我们采用开放麦的形式。我们将召集10~20位主讲人,每人用5分钟时间来介绍一个概念、理论、观念、方法、流派、事件……我们希望你从一个或许宏大或许微不足道的点切入,以一种未曾想过的视角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当大家随着你往下深究,就会发现它们可以牵连出如此奇妙而深刻的世界滤镜。你是一个导游,带领我们走入一段尚在探索中的小径,叙述一个尚未成为陈词滥调的故事。 今年的主题是:“AI如何改变我的生活?”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让人类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同程度受到了AI的影响。它或许是你的情感咨询师、日常百事通、生产力导师、艺术灵感来源,它或许帮你挖到了第一桶金,或许改变了你获取信息甚至认识世界的方式,或许让你重新思考人的意义和机器的边界,或许带来了被主流声音淹没的负面影响……我们希望你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分享AI对你的改变。它可以是积极正面的,也可以是消极负面的;它可以是一次实际使用的案例和方法,也可以是形而上的思辨,甚至是一件作品。我们不是一次技术峰会,我们欢迎一切关于AI的个人视角。 在开放麦结束之后,剧院大厅的公共空间将提供轻食、零食、饮料。欢迎你和主讲人以及参与者们畅谈你的感受和领会。同时,我们还将邀请纽约的华人组织、社团、机构、艺术家、作家……来展示他们的社群风采和作品。这不仅是纽约文化沙龙的嘉年华,更是诸多纽约华人社区的聚会,共同庆祝我们在华人社群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 【主讲人】 我们从众多报名者中精选了17个话题,涵盖了法律、哲学、艺术、科技、教育、残障倡导、音乐、媒体与建筑等多元领域。在这里,你将听到拥抱AI以跨越专业壁垒的赋能故事,也将面对AI带来职业冲击的警醒与反思;你将看到来自一线从业者的内部洞察,也将体会普通人与AI相处的幽默、荒诞与温情。 这不仅是一场观点的碰撞,更是一系列鲜活个人故事的分享。从新手律师借助AI顺利通过纽约州司法考试,到聋人教育者为残障学生打开新的沟通可能;从艺术家让AI为自己算命而反思“人的尺度”,到工程师为AI教育投入不菲却前路未卜的真实挣扎;从音乐制作人与AI的爱恨情仇,到心理咨询师被AI彻底打乱的职业规划。这些分享充满了坦诚的脆弱、意外的惊喜和深刻的情感共鸣。 我们还将一同探索那些被主流讨论所忽略的角落:当AI不再替父权说话,一个属于女性的人工智能会是什么样?当幽默可以被算法解构,喜剧的灵魂还剩下什么?当AI可以克隆一个“我”,生物智能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是否只是在用更先进的工具,重复着向“上帝”寻求标准答案的老路? 从具体的创作工具到形而上的终极追问,从生动的作品展示到深刻的个人独白,这17个视角将共同描绘一幅关于“AI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无比真实、多元且动人的时代画卷。 【参展组织】 我们今年还邀请到14个纽约华人组织和艺术家朋友在公共空间展示他们的工作和作品: 百花播客(疲惫娇娃 x 美轮美换)、Quadrant International Art Association、纽约河岸心理咨询、拉疯喜剧、725沙龙、706、废女、热风、重音姐妹、Pioneering Minds AI、亚洲彩虹合唱团、Datum J Design、CaringKind 阿兹海默症关爱服务、宋黛霆(音乐作品)、李茜(个人成长)。
1 小时 42 分钟
8月10日
0219:浅尝不止-关于流行饮食与营养学的思考
近年来,低碳生酮、低脂、无麸质饮食...这些流行的饮食方式正成为大众热议的健康话题,似乎每一种饮食都声称自己是“最优方案”。但这些饮食方式背后的科学依据究竟有多可靠?营养研究为什么常常让人困惑不解?营养建议为何总是变来变去?本次讲座将从流行饮食入手,分享一个营养师对于饮食趋势的观察和思考,回顾营养科学的发展轨迹,审视饮食在健康中的作用,也坦诚面对它的局限性。我们将共同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一套适合所有人的“最佳饮食”?期待与大家一起"浅尝不止",从最日常的"吃"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之间这段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主讲人:张千惠 Jera Zhang 美国注册营养师,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营养与公共健康系助理教授,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 AAPI 组职业发展委员会主席。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行为营养学博士项目。主要教授课程包括临床营养学和营养教育。研究方向关注跨文化饮食干预与饮食评估方法,曾负责中国科学院麸质干预实验的饮食管理。临床工作主要涉及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以及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等肠胃疾病的营养咨询。
1 小时 57 分钟
8月10日
0218:落灰的時光機——剪紙的韌性,穿越三際來到我們面前
“關於在時光長河中,一種被遺忘的人類最直覺的藝術。剪紙橫越三際的旅程,讓我們重新看見文化的線索。“ 在快節奏的當代,許多來自民間的手工藝,逐漸退居日常視野之外。剪紙,這門以雙手對話時間的技藝,也似乎悄然沉寂。但當我們細看歷史,會發現它並未消失,而是默默地走過千年,藏身於牆角、窗花、婚禮儀式與廟宇裝飾中,陪伴著世代的變遷,靜靜的呼吸。 《落灰的時光機》是一場文化工藝的講座,也是一趟重新看見的旅程。從「紙」為起點,我們將回到剪紙誕生的歷史背景,逐步追溯剪紙在各地社會中落地、發展與分化。我們一起探索不同地區的剪紙故事,理解各地剪紙技藝如何在時間中生根,並產生不同樣貌。 聚焦中國剪紙,我們會走過朝代,從漢代墓葬符號、到明清年節習俗,探討不同時期剪紙風格如何描繪出當時的社會縮影。剪紙並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符號系統與情感媒介,是底層人民得以參與歷史書寫的重要方式。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剪紙如何在近代遭遇挑戰與轉型,又如何被當代藝術家多元化詮釋、進入設計與當代藝術場域,成為活著的語言。它的韌性,來自文化記憶本身的抵抗與不願被遺忘。 這場講座的初衷,不是為了懷舊,而是希望讓剪紙這項跨越「過去、現在與未來」三際的藝術,被更廣泛的認識,並點燃你對文化的好奇與連結感。文化從來不只是歷史,它也是一種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回望先祖、連結土地與未來的方式。 願你在這台「落灰的時光機」前,不只能找回屬於自己的文化記憶,更能啟動一次柔軟的文化探索覺醒。 講者介紹:陳子青(Tzu Ching Chen-Jessy)|視覺藝術家、設計師 陳子青是一位現居紐約的視覺藝術家與設計師,其創作使命深受東亞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啟發。她成長於台灣一個重視文化底蘊的家庭,高中時期赴美留學,後於美國學習插畫與平面設計,並長年耕耘於藝術與設計相關產業。 她擁有跨越不同領域的工作實踐經驗,橫跨藝術教育、品牌設計、空間管理與創意行銷。多元且紮實的歷程,不僅強化了她的創作方法,也促使她不斷思考關於「自我」的議題,這份追尋與認識的過程,成為她藝術創作的核心驅動力。 她的作品向家庭、祖先與東亞傳統致敬,致力於透過視覺創作、體驗工作坊與創意產品,捕捉並傳達文化中的優雅、哲學與韌性。她立志將傳統美學與當代語言融合,打造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感知橋梁,讓觀者能在細膩的視覺符號中看見文化的力量。 她相信文化不只是需要被保存的遺產,更是能夠被感受、被轉譯並在當代中重獲新生的資源。透過作品,她邀請人們反思文化美學的力量,並在文化遺產、身份認同與創造力之間建立新的連結。 Instagram @djd.nyc @tzucc0201 網址:https://datumjdesign.com/
1 小时 53 分钟
8月10日
0216:跳跃的边界——用舞蹈讲述中国文化的新尝试
如果舞蹈是语言,它是否需要“翻译”?如何用中国古典舞或民族舞的动作,与纽约、甚至非洲的舞者和观众激发共鸣?在文化差异背后,舞蹈有那些直击人类心底的共性?本期沙龙,我们有幸邀请到编舞家、文化传播者晓晓(Miaotian Sun),与我们一同深入探讨中国舞蹈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挑战与创新。她将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现场演示与教学,带我们踏上一段穿越地域与文化边界的舞蹈之旅。 经验分享 亲历分享:从中国到美国,再到非洲,晓晓将讲述中国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真实故事,探讨如何在多元环境中调整策略,进行有效的舞蹈教育与艺术推广。晓晓将以去年参演明尼苏达大学的《红楼梦》歌舞剧为例,深入解读如何在编创与表演中巧妙融入中国舞蹈元素,使其更易于被西方观众理解和欣赏。 教学体验 现场演示传统中国舞教学与针对外国学生的教学策略有何不同,揭示如何借鉴西方教学理念或元素,帮助体验者更直观地捕捉藏族舞等中国舞蹈独特的律动精髓与文化精神。 互动与讨论 “动作即语言”:邀请现场观众尝试解读一个中国舞蹈动作的含义,随后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共同探索非语言交流的魅力与挑战。 全球化与科技浪潮下,中国舞的跨文化传播将走向何方? 在非文字领域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将为舞蹈注入怎样的活力? 为何中国舞的世界传播之路充满挑战? 中国舞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将扮演怎样的新角色? 主讲人:晓晓 晓晓(Miaotian Sun),纽约Quadrant International Art Association(501c3非盈利组织)创始人,New York City Chinese Dance Company总监。她不仅是一位活跃的编舞家,更是一位致力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作为牙买加表演艺术中心(Jamaica Performing Art Center)评选的2024年度新锐艺术家(仅3位入选),其作品亦被百老汇舞蹈中心(Steps on Broadway)选入2024编舞实验室(年度最多10个名额,且为唯一入选的亚洲主题作品)。晓晓擅长打破舞蹈界限,将中国舞蹈元素创造性地融入多元舞蹈形式中。同时,作为认证舞蹈教师,她积极推广舞蹈教育。其工作与理念曾获得Woman Around Town, Women's Journal, NewsBreak等多家媒体报道。 QIAA(Quadrant International Art Association) QIAA是位于纽约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通过文化与表演艺术的力量,启发、娱乐并教育我们的社区。QIAA积极扶持新兴与准职业艺术家,提供演出机会、专业指导与跨领域合作平台,助力艺术家们在发展道路上持续成长。 我们重视传统文化与美学的传承和推广,倡导在当代表演中融汇多元文化视角,努力构建更具包容性与活力的艺术生态。通过策划项目、文化推广计划及跨学科合作,QIAA不断推动文化交流,挖掘人才潜力,赋能青年艺术家打造可持续的职业艺术生涯。
1 小时 54 分钟
8月10日
0214:纽约地铁为什么这么差?——城市发展背后的政治与经济
基础设施的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纽约虽是全球知名的大都会,却承载着一套“老旧且脆弱”的地铁等基础设施。技术和资金壁垒固然是常见的制约因素,但这座城市独特的制度基因才是深层影响基建发展的关键。除了地铁,机场、街道、码头等各类基础设施不仅支撑着这座城市的日常运转,也映射出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纽约生活,即是在其独特的文化、经济和制度环境中摸索和成长。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以基础设施为切入点,探讨纽约城市的运作逻辑。为何高收入的城市无法有效为基建投资?高质量的公共领域为何经常需要由私人资本来兜底?纽约现在的政府行为竟与其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治理模式一脉相承?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希望能够为纽约人和纽约客们提供更多的体验并融入这座城市的视角和思路。 活动结束后罗雨翔将现场签售他的新书《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 主讲人:罗雨翔 美国注册城市规划师(AICP),哈佛大学建筑硕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区域经济发展硕士,《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作者(上海三联书店),注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议题。现居纽约,以经济发展咨询师的身份参与以及主持北美20余地区的地产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公共领域投资项目,并获国际与国家级大奖。曾就职于纽约市政府规划局与预算局,并受邀于美国规划协会(APA)、城市土地学会(ULI)、哈佛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演讲。 图书:《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 《大国大城》作者、经济学家陆铭,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前系主任戴安·E. 戴维斯,倾力推荐。《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上海三联书店)是一本跨领域深入解读纽约的科普读物,包含城市规划、政策、经济、建筑设计等多重视角,150幅全彩纽约街头摄影、地图、分析图带读者走入真实纽约生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客观、理性和深度的纽约城市指南。
1 小时 47 分钟
4月2日
0213:“女权五姐妹”十周年——女性行动主义与社会变革
本次活动由纽约文化沙龙与围炉联合举办。时至“女权五姐妹”事件十周年,我们邀请酷儿女权主义活动家李麦子,带领大家参与讨论一系列有关女性行动主义与社会变革的话题。李麦子因2015年参与“女权五姐妹”行动而广受国际关注,她长期致力于LGBTQ+权益、妇女权利和性别平等等社会议题,并在纽约继续从事相关倡导与研究工作。 活动形式: 热身游戏:《李智慧生存游戏》,沉浸体验东亚女性困境重重的一生。 嘉宾分享:李麦子将围绕自身经历,探讨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社会话题,并结合自身在国内外的行动经验,分享她的成长和实践。 圆桌讨论:参与者将被分为小组,在李麦子的引导下围绕当代中国媒体环境、性别议题的发展趋势、社交媒体上的女性独立声音等展开深入讨论。 讨论话题: 1,年轻人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参与社会议题与行动主义 2,大环境倒退严重的情况下,持续行动还有意义吗? 3,中国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独立账号的封杀与性别议题的传播,生育政策的压迫,媒体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和偏见……) 4,“女权五姐妹”十周年:十年间中国性别与平权运动的进展与挑战 李婷婷 又名李麦子,是中国著名的酷儿女权主义活动家之一,“女权五姐妹”成员之一。该团体是中国一群女性活动人士,她们在2015年国际妇女节前因计划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放抗议性骚扰的贴纸而被捕。这起逮捕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李婷婷的倡导工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LGBTQ+权益、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她参与了提高中国家庭暴力、性骚扰和对边缘社群歧视意识的运动。 李婷婷被《外交政策》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并入选BBC 2015年百位女性名单,突显了她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 李婷婷在纽约居住,她继续在那里从事活动和倡导工作,并经常就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人权和性别平等问题发声。
35 分钟
3月23日
0212:透物见人——海昏侯墓考古发现离我们的“近”与“远”
海昏侯是近十年内中国最知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作为当代保存最完整的汉代高等级墓葬,海昏侯墓的发现,包括115公斤的黄金、珠宝玉石、青铜剑、孔子屏风、竹简等让它一度成为社会文化新闻的热点。在奇珍异宝背后,隐藏着墓主人刘贺跌宕的人生。他少年世袭昌邑王爵位,17岁仓促地被拥立为皇帝,短短27天后遭到罢黜,几经贬斥,最终以海昏侯的身份逝于江西南昌。在汉昭帝逝世后的权利真空期,他既被迫又主动地走入政治旋涡的中心,须臾间人生起伏辗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被废的皇帝。除了海量的财富外,刘贺的随葬品以何种方式呈现了这位汉哀帝的一生?实物材料为我们认识历史开启了怎样的新视角?考古学能否呈现出数据之外关于人的故事?在本次讲座中,曾两次参与发掘工作的耶鲁大学在读博士周琪将与我们分享这项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我们将借用学术界“透物见人”的概念,透过海昏侯墓的发掘成果和刘贺的人生经历,一起探索考古、历史与人生的相互映照与隐喻。同时,如果你对考古领域的其他话题感到好奇,我们也希望和大家探讨这一行业与现实生活的链接。 主讲人:周琪 本科毕业于中国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现为耶鲁大学考古学博士候选人。在国内求学期间,参与过早期秦文化遗址发掘与调查,辽宁红山文化全覆盖式调查。大学期间担任西北大学驻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志愿服务及大学生讲解员队伍的队长。2018至2021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工作期间曾参与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发掘,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的研究与复制,山西大河口西周贵族墓发掘与保护,江西海昏侯墓发掘,河北行唐故郡中山国车马坑发掘与复原,三星堆2021年度实验室发掘筹备等工作。她的博士研究方向为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游牧考古,博士期间在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参加田野发掘,2025年夏将在蒙古国领导石板墓的发掘项目。
1 小时 59 分钟
3月23日
0209:在美國報道「最熟悉的陌生人」
持槍的華裔政客,搞「文藝復興」的灣區碼農,為Shein送快遞的專車司機,為特朗普拉票的「川妹」——當我們被「華裔」的身分概括定義,我們是否知道「我們」是誰? 2月15日,端傳媒將與紐約文化沙龍合作舉辦一次紐約的線下端小聚,歡迎你報名參加! 過去幾個月,美國——這個我們所在的國家,正在經受一場深刻的變革,甚至我們此刻還在理解和消化被改變的生活和自己,揣摩將會降臨在我們身上的更多挑戰。 作為以往容易被邊緣化、被看不到的華裔居民,我們也被捲入這一輪歷史轉變的深處。無論是在這個國家的邊境還是核心,無論被這個社會視為底層還是菁英,無論身處紅藍紫政治光譜的哪一個錨點,我們似乎都被「華裔」的身分捆綁著,與美國和自己不斷相遇、碰撞、和解,然後重新來過。 端傳媒的記者、編輯和撰稿人,在這風起雲涌的幾個月裡,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紀錄在地華人和華人社群的多種樣貌——在新英格蘭維護「美國優先」並名聲大噪的政客新星,拿著遞解令在紐約顛沛流離的走線移民,在灣區掀起「文藝復興」的非典型碼農,從各地趕到阿米什社區為特蘭普掃票的「川妹」,不投票的「最美華裔媽媽」…… 這些深刻且細膩的報道背後,有真實鮮活的人物,也有我們對身份認同、族群關係和美國社會變遷的記錄和觀察。 當我們被「華裔」的身分概況定義,去擁抱利用這個標簽,我們是否知道「我們」是誰? 我們還是這片土地上的陌生人嗎? 我們會是彼此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嗎? 我們仍會是彼此的陌生人嗎? 在這場對話中,我們會分享自己在現場和田野的工作與反思,更期待與你一起審視「我們」與外界和內部的多面關係,一同擺脫刻板印象的侷限,傾聽彼此聲音,用更敏銳的報道、更豐富的敘述,讓彼此從陌生走向真正的理解與聯結。 主講人: 端傳媒資深編輯:楊靜 端傳媒特約記者:龚珏 端傳媒特約撰稿人:郑怡嫣 端傳媒特約撰稿人:鲁漪文 主持: 端傳媒總編輯:甯卉 联合主办: 端传媒 端傳媒以原創調查報導和數據新聞為特色,致力於以新聞專業的立場,深度解析大中華地區及國際事務,為全球華人提供中立自由的專業新聞。
1 小时 56 分钟
查看全部 180 集
评分及评论
4.1
共 5 分
32 个评分
关于
nyshalong.com
信息
创作者
纽约文化沙龙
活跃年份
2015年 - 2025年
单集
180
分级
儿童适宜
版权
© Copyright 2024 纽约文化沙龙
节目网站
纽约文化沙龙
你可能还喜欢
社会与文化
社会与文化
一周一更
社会与文化
社会与文化
一周一更
社会与文化
社会与文化
一月一更
休闲
休闲
一周一更
社会与文化
社会与文化
一周一更
历史
历史
两周一更
艺术
艺术
一周一更
若要收听包含儿童不宜内容的单集,请登录。
登录
关注此节目的最新内容
登录或注册,以关注节目、存储单集,并获取最新更新。
登录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查看全部
Algeria
Angola
Armenia
Azerbaijan
Bahrain
Benin
Botswana
Brunei Darussalam
Burkina Faso
Cameroun
Cape Verde
Chad
Côte d’Ivoire
Congo,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Egypt
Eswatini
Gabon
Gambia
Ghana
Guinea-Bissau
India
Iraq
Israel
Jordan
Kenya
Kuwait
Lebanon
Liberia
Libya
Madagascar
Malawi
Mali
Mauritania
Mauritius
Morocco
Mozambique
Namibia
Niger (English)
Nigeria
Oman
Qatar
Congo, Republic of
Rwanda
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Saudi Arabia
Senegal
Seychelles
Sierra Leone
South Africa
Sri Lanka
Tajikistan
Tanzania, United Republic Of
Tunisia
Turkmenistan
United Arab Emirates
Uganda
Yemen
Zambia
Zimbabwe
亚太地区
查看全部
Afghanistan
Australia
Bhutan
Cambodia
中国大陆
Fiji
香港
Indonesia (English)
日本
Kazakhstan
대한민국
Kyrgyzstan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澳門
Malaysia (English)
Maldives
Micronesia, Federated States of
Mongolia
Myanmar
Nauru
Nepal
New Zealand
Pakistan
Palau
Papua New Guinea
Philippines
Singapore
Solomon Islands
台灣
Thailand
Tonga
Turkmenistan
Uzbekistan
Vanuatu
Vietnam
欧洲
查看全部
Albania
Armenia
Österreich
Belarus
Belgium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ulgaria
Croatia
Cyprus
Czechia
Denmark
Estonia
Finland
France (Français)
Georgia
Deutschland
Greece
Hungary
Iceland
Ireland
Italia
Kosovo
Latvia
Lithuania
Luxembourg (English)
Malta
Moldova, Republic Of
Montenegro
Nederland
North Macedonia
Norway
Poland
Portugal (Português)
Romania
Россия
Serbia
Slovakia
Slovenia
España
Sverige
Schweiz
Türkiye (English)
Ukraine
United Kingdom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查看全部
Anguilla
Antigua and Barbuda
Argentina (Español)
Bahamas
Barbados
Belize
Bermuda
Bolivia (Español)
Brasil
Virgin Islands, British
Cayman Islands
Chile (Español)
Colombia (Español)
Costa Rica (Español)
Dominica
República Dominicana
Ecuador (Español)
El Salvador (Español)
Grenada
Guatemala (Español)
Guyana
Honduras (Español)
Jamaica
México
Montserrat
Nicaragua (Español)
Panamá
Paraguay (Español)
Perú
St. Kitts and Nevis
Saint Lucia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Suriname
Trinidad and Tobago
Turks and Caicos
Uruguay (English)
Venezuela (Español)
美国和加拿大
查看全部
Canada (English)
Canada (Français)
United States
Estados Unidos (Español México)
الولايات المتحدة
США
美国 (简体中文)
États-Unis (Français France)
미국
Estados Unidos (Português Brasil)
Hoa Kỳ
美國 (繁體中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