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者:蔣沛芸、郭芯如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Sherie Kwok
培正中學副校長鄭景亮正是大家經常在電視播排球賽或者其他大型運動項目中見到的評述員King sir,他熱愛排球,本身為港大教育碩士(體育及運動科學),也是國際二級排球教練、香港沙灘排球發展總監等,運動與他簡直無法分開。原來他更是本港首批被派往外國學習以網絡技術分析運動員表現的教練兼教師代表。
您當初爲何會選擇做體育老師呢?我們不少中學生在高中時期都會比較迷茫,請問您當時十幾歲時是目標明確地向以教育作爲終身事業,還是因爲機緣巧合才進入這一行呢?
兩者皆有。有關於此就需要先從我自己的背景資料說起,那事關我中學時讀書成績一般般,但運動方面的表現特別突出,參與各種運動,如:游泳全校冠軍、田徑全校冠軍、於中四時入選香港排球青年隊,可見當時對運動已有著濃厚的興趣。至於選擇職業的方法,明顯地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的,在知道自己成績不太好的前提下,但因能讀上預科就去應考高級程度會考(相當於中七/現在的文憑試),可是只有成績較好的少於1000名同學能考上當時唯二的大學。就我個人而言,當時在經過考量後知道能讀上大學的機率很小,而在香港如要讀體育的話唯一的選擇就是師範學院,因此目標也比較清晰,也希望能利用在體育方面的長處爭取到一個學位。那當然地,要考上師範學院也相當的困難,一是需要良好的會考成績,二則是需要考運動有關的技巧和體能試。
我看到您有寫新聞專欄,請問您方便分享一下當時的寫作歷程嗎?您有沒有一些對體育的觀點可以跟我們的觀衆説一説呢?
最主要的是我認為體育能帶給人正能量。運動並非像外界很多人所說的參加比賽是為了拿獎,而它只是最後告訴你到達什麼水平的一個指標,明知有獎或否我都依然會參加運動,就如我到了現在這個年紀,仍在堅持著在空閒時間到沙灘與別人打沙灘排球,或是下樓跑步、游泳。所謂「忘記背後,全力以赴,向著標竿直跑」,運動總能帶給人正向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它能給大家身體質素上的提升。有別於現今,在七八十年代時,社會普遍的運動氣氛並不良好,身體質素也如是,這也讓我很慶幸現在的社會已變得比較重視體育,也有更多的人喜歡上了體育,或透過做運動來鍛鍊身體。我由始至終也認為體育十分專業,可在過往的時間裡,外人常認為只有「百厭仔」會玩體育,但就如我常跟自己的學生說的,人需要一個良好的體魄才能健康地活在世間,當身體機能開始退化甚至是不再運作,我們其實什麼也做不了,可見它的重要性。
在我陪伴一眾精英運動員成長時,其實能看到他們在走向目標的過程也是挺辛苦的,就如香港所面對的土地問題,不談別的就說房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夠住,更別談康樂設施或訓練場地了。以沙灘排球為例,香港場地很少,也就是說運動員就沒有場所做訓練,因此一方面在說做運動的好處,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生活上的實際考量。缺少了足夠的訓練場地和完善的比賽制度,家長們常會說「做運動搵唔到食㗎」、「做運動冇前途㗎」、「比心機讀書做律師醫生啦,唔好做運動員喇」,而我聽到這些都會感到萬分可惜,就如我其實也認識不少成績很好的運動員,甚至是考上了醫學系,可後果則是要放棄運動。在面對著自己的將來時,香港有不少原來很優秀的運動員要做選擇,把生計放在第一位、運動放在第二位,也相當於把人才給埋沒了。可即便如此,我作為一名老師還是不會放棄,因也並非說做運動就必須要加入香港隊或讓它成為你的職業,而只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愛上運動,享受運動所帶給人的樂趣。
我們都知道您是一位很敬業很成功的體育老師,也是兩個子女的爸爸,您作爲一個過來人,對我們年輕這一輩有沒有這麽經驗或者建議可以分享一下呢?
對於擁有兩名子女,我認為自己挺幸福的,尤其是與他們關係密切,而且他們還都分別愛上了我喜歡的運動並取得成績。透過他們兩個的經歷中能看到現今的年輕人已變得比較主動、會大膽地作嘗試和接受挑戰,亦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源去輔助他們,但同時地因所有東西都已變得比較理所當然,決心也會隨著變少。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擁有很多機會和資源, 但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懂得去爭取,好好規劃人生,朝著自己的目標進發。當然地,人並非只有一個目標,而是在每個階段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事項去挑戰, 但即便最終結果如何,只要不放棄和持續挑戰,他的人生都必定是精彩的。
您在以前的運動員生涯中有沒有遇到一些挫折呢?如果有的話請問您方便分享一下,而且您當時是怎麽面對的呢?又是如何鼓勵自己堅持走下去的呢?
首先,先談談資源方面的。在我還是運動員時,我們並沒有訓練場地,只有空地,就如我學習排球發球時是在籃球場上對著一塊鐵絲網不停練習,而沒有像現在的運動員所擁有的場所。之後,再說一個人生中遇到最大,甚至是到現在想起都會不開心的挫折吧。在一九九零年,我入選了香港隊,正準備著要去參加亞運會,每天為了此比賽而辛苦地練習,維持著每天都是下班就去練習的狀態。我相信作為一名運動員,大家的共同目標都會是參加最高水平的比賽,那在我們沒資格入選奧運會時,亞運會就已經是最大的夢想。可在只剩兩個月就出發前往亞運會時,練習途中我很嚴重地崴到了脚,一夜就把夢想給打碎了,失去了參與一個很重要、很高水平的比賽的經歷,也是白費了一直以來的訓練成果,因此這是對我來說運動員生涯中最大的挫折。當時的我是想著要先把傷病給醫治好,儘快恢復原來的訓練強度,但最終也經過了漫長的半年治療時間。很幸運地,當時我作為一名香港隊隊員,能夠被轉介到剛設立的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運動創傷治療部,遇上了陳啟明教授,在他的治療下對於運動創傷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說是一個體驗。同時地,其實每一位運動員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患,只是它會很考驗你的心態,就如我從中其實學到了受傷並不要緊,只要你肯努力訓練就一定有機會能康復到比以前更好。以我自己為例,當年在醫院裡我每天都持續訓練肌力,最後結果恢復訓練後就發現自己的彈跳力和腿部力量是比傷前還要提升了的,也給予了我自己一個很大的鼓舞,更加百分百地投入到之後的訓練。後來直到到了認為自己要轉型的位置,就開始考慮未來的職業 -- 教練。 最終,我也算成功了,以教練的身分去了四屆亞運, 只是用了另外一個身分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除此之外,因為運動的目標並非去爭勝,裏頭還有很多如技術上、精神上的傳承,就在我自己任教的學校的排球隊裏他們就像一個家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也讓我開始想該如何令排球變得更普及、更專業,盡可能地為它做出最大的貢獻。
您在教學生涯中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故事或者經歷呢?我們很有興趣想聽一聽。
我相信對於所有老師來說最大的滿足感一定是體現在當學生透過你的幫忙而解決到問題甚至是拿到人生成就的時候。另外,與學生的情誼也是非常珍貴的,譬如說:迄今為止,我第一代的排球隊隊員每年都會帶著自己的家庭來我家拜年、燒烤。就我作為一名父親來說,擁有兩個兒女已經很幸福了,但有了這些學生就如有了很多個小朋友一樣,就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很難得,也成為了我在老師生涯中最大的回報。
編輯:郭芯如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Series
- PublishedApril 22, 2021 at 2:31 PM UTC
- Length31 min
- Season1
- Episode4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