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摘要往下轉|採訪共分3集,本集(中)會聊:
1. 如何打造一個銷售漏斗?心法加做法,詳解
2. 電子報行銷怎麼設計?如何提高開信率?標題與內容該如何規劃?
3. 對全球內容創作者市場的觀察
4. 如何看待Podcast的趨勢,它是文字創作者的競爭對手嗎?
5. 「有能力的人,都去創業了」這個觀點,你怎麼看?
訂免費電子報 | Podcast精華 + 隱藏商機和資源
知識地圖|各集摘要,有分類、順序、可搜尋
[ 訪談內容超豐富,接著聽下兩集 ]
(上)開課10天入帳8萬美金,Zac如何從一篇爆文起飛,到推出「圖文教學」變現|實戰、心法、工具,一次解析
(下)跨領域學習、內在探索與極簡生活:創作者如何持續成長,並走出迷茫?
[ Zac Phua 潘康祥 ]
Zac 喜歡這樣形容自己:「一位崇尚極簡生活、內心住著設計師靈魂的文案人。」
他在 2017 年(當時年僅 18 歲)因緣際會接觸到網路行銷,從此一頭栽進這個世界,越學越上癮,無法自拔。靠著大量自學與實戰經驗,他累積了許多連行銷本科生都未必具備的實戰知識與行銷洞察。
這些年來,他也曾為多位年收 6~7 位數美金的知名講師、創作者與專業顧問提供網路行銷服務,累積了豐富的一線操作經驗。現在的他,正將過去替他人累積的行銷成果與實戰 know-how,全面投入到自己的品牌與專案中,專注打造個人數位產品與擴展線上影響力。
官網點我
[ 本集AI摘要 ]
「一對一顧問式」銷售漏斗的架構?
1. 報名頁面: 用免費教學影片和免費工具作為誘因,收集客戶的 Email 與姓名,獲得再行銷的可能。若客戶觀看教學後,可立即應用工具獲得「小成果」,則能快速提升好感度與信任感
2. 一對一諮詢: 在客戶已對你有一定信任基礎後,提供免費的一對一諮詢。此階段為信任感再次提升的關鍵
3. 若客戶當下未預約諮詢,後續將透過 20-30封 Email 跟進
如何設計後續跟進的再行銷電子報?
1. 發送頻率: 可設定為每天一封,或每兩三天一封
2. 內容編排策略:
● 前 5-10 封郵件(提供價值為主): 將 20-30 分鐘免費教學影片的重點,改寫成更完整、更新穎的教學文章。其中 80% 為價值分享,20% 則加入引導客戶預約一對一諮詢的行動呼籲(Call to action)
● 後 5-10 封郵件(純銷售性): 開始加入緊迫感,例如告知免費諮詢名額即將關閉、或越來越少,鼓勵客戶盡快行動
● 20-30 封跟進Email後,若客戶仍未行動,後續該如何經營?持續透過定期發送電子報(例如每一兩週一篇)來和客戶維繫關係、培養信任感,讓客戶在未來有需求時,第一時間想到自己
如何篩選客戶?
1. 在預約諮詢頁面設置問卷,收集潛在客戶所需資料。
2. 一對一諮詢的目的:
● 主要目標是確認雙方是否適合長期合作。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銷售會議」,而是「雙向篩選」與「互相認識」的機會。
● 客戶在會議前,已透過前期內容,充分了解你能提供的價值,因此會議中無需過多說服。若確認適合,便直接提供報價單,引導客戶付款。
為何電子報對事業成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1. 「私域流量」的保障: 社群媒體平台存在被無故封鎖的風險。擁有自己的 Email 名單,就像擁有一份備案,即便社群媒體出問題,仍能接觸到客戶
2. Email 不受演算法限制,這也是 Email 行銷投資報酬率(ROI)較高的原因之一
3. 用戶使用情境差異: 社群媒體是用戶消磨時間的工具,被動地「干擾」用戶。而 Email 用戶通常在更認真、嚴肅的狀態下點開閱讀,因此更容易深度參與,進而提升最終的效益
日常的電子報,內容如何規劃?與社群媒體內容的差異為何?
1. 每週撰寫 3-4 篇長文,其中一篇作為電子報內容,另發布到社群媒體
2. 內容差異:
● 電子報:聚焦個人經驗與實戰,偏一對一溝通,建立「信任與連結感」
● 社群內容:多為學習筆記與精華轉譯,目的在提升觸及與爆文機會
如何提升電子報的開信率?
1. Zac從一開始就定位自己是「以寫長文為主」的創作者。因此,訂閱電子報的大多是喜愛閱讀文章的讀者,這種定位吸引了更精準且主動閱讀的受眾
2. 避免進入垃圾信箱: 提醒讀者收到信後,回覆「我收到了」。若郵件進入垃圾或促銷郵件,請讀者手動拖曳至主要信箱。這些動作能讓 Email 系統判斷,該信箱非垃圾郵件來源,確保後續郵件能順利送達主要信箱,避免被攔截或歸類到不常被查看的資料夾
3. 標題策略: 不使用過於聳動的標題,以免被系統誤判為詐騙或垃圾郵件。標題風格偏向朋友間的對話,注重「人味」,這樣更能吸引讀者點開
AI 在寫作上的應用?
● Zac認為寫作是一種「思考過程」,文字是思考的具象化產物, AI 無法取代思考
● 他會先閱讀長內容,將個人感想與靈感寫下,再運用 AI 整理成有邏輯的文章或潤稿,使其讀起來更通順。他也會利用 AI 將長文重製成各種短內容,發布到社群媒體
你覺得現在真的很難找到有能力、也甘願做「全能副手」的人嗎?
1. 趨勢:將朝向「一人公司對一人公司」或「小團隊對小團隊」的合作形式,共同完成大型專案
2. 經驗:
● 初期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需一人身兼多職(如設計、文案、投放、自動化串接)
● 隨著經驗累積,開始將不擅長或不喜歡的項目(如廣告投放、自動化、視覺設計),外包給專業夥伴處理,讓每個人專注在擅長與熱愛的工作上
3. 公司中最穩定的只有老闆自己。難以期待員工付出與老闆同等的努力,除非薪資或分潤機制夠好。
4. 專案制的彈性優勢:在有項目時再與夥伴合作,無需負擔額外福利或保險等成本
[ 小老闆充電站 Podcast ]
萬用傳送門 https://linktr.ee/littleboss.fr
訂電子報 | 限免諮詢30分鐘 | IG 提問/合作
Apple Podcast | Spotify(影片) | YouTube(影片)
[ 提醒 ] 節目內容皆為個人觀點,請自行查證並思考後,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July 8, 2025 at 12:30 AM UTC
- Length55 min
- Episode50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