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Marketing Director of a fund company, Mr. Fan @ Fireside
采訪者:蔣沛芸,周先翼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Zoey Zhou
您在中國北大畢業,又在香港工作了很多年,現在主要面對美國投資,眼界一定很開闊。請問您當初爲何會進入金融界?是因爲機緣巧合還是一開始就目標明確呢?
我覺得可能一開始就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吧。因爲在我們那個年代,首先我出生和長大是在大陸接受的教育,我們那個年代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沒多久,我上初中的時候是八十年代末,我上高中的時候是九十年代初,所以那時大家都有很强烈的願望,要改變生活狀況,然後有一份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是這樣一個目標的話,那基本上就是按照當時可以看到的最景氣的或最有前景的行業去選擇專業。所以很坦率地講,當時那個大的環境下對專業的選擇是,目標是很世俗的,不是說追求什麽理想,像小孩子,我想做宇航員、科學家、教師啊,那是比較理想化的追求。到了高中準備考大學的時候,或準備考碩士時,就已有較明確的目標。舉個例子,比如説當時我讀本科的時候,專業實際上跟貿易有關,因爲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最火的行業就是外貿。本科讀完了以後,我決定接著讀碩士,就選擇了金融,因爲當時覺得金融最有前景,所以第一,確實是有目標,第二目標最根本的動力比較務實,就是想有一份好的工作改變生活狀況。
請問中金是您的第一份工作嗎?
對,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當時也是那個有點機緣巧合,因爲其實我在北大最後兩年,本來是想出國讀博士的,也考了GRE,也在申請學校,然後所有的申請都提交了以後,學校才進入招聘的季節,所以那個時候剛好也沒什麽事,該做的工作都做完了,然後畢業論文也寫的差不多了,就去招聘。然後當時其實對我們學經濟學金融的學生來講,大家最趨之若鶩的兩個方向,一個是consulting firm,像Mackenzie, Ben這種。還有一個方向就是investment bank。但是當時在中國ibank中金就是最好的選擇了,因爲當時中金是跟Morgan Stanley的JB的合資公司。而在我畢業那年,也就是99年底那個時候,真正的大的投行,像Goldman或者Morgan,他們還沒有直接去内地招學生,所以當時CSCC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所以大家都去試,然後我也去試了。我試了幾個consulting firm都沒有下文,沒有進入後面幾個面試,但是在中金卻一輪又一輪從筆試到面試,最後到offer, 然後有了這個機會我就加入中金了。
您隨後多年也面試了很多年輕人,能不能分享一些比如説面試經驗,或者您在面試和求職素質這些方面有什麽建議嗎?
面試我覺得是這樣,首先一點就是你要be yourself。你要做自己,千萬不要去想我該怎麽做,該怎麽表現才能投其所好,才能讓面試官喜歡。根據面試官所喜歡的方向來打造自己,這個是不對的。因爲有經驗的面試官都能夠看出來你到底是一個很真誠的表現,還是説你在刻意地扮演什麽角色。如果是你在刻意地扮演的話,你都不是真實的自己,所以通常是不會選擇你。還是要做真實的自己,然後把自己真實地展現出來。當然在真實的前提下,你可以有一些面試的技巧,比如説該怎麽回答問題,然後該怎麽把自己所謂的亮點更好地,更有效地傳達給對方,這些方面是有技巧的。比如説如果面試官問你一個問題,你最好不要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然後就沒有下文了,這個對話就進行不下去了。當你說“是”或者“不是”的時候,最好再跟一些進一步的闡述,然後最好還跟一些例子,在生活中或者在學習中,我有過類似的經驗,我當時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這樣處理的,後來事實證明了我這樣做是對的或者不對的,然後我有什麽體會,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我個人的什麽特點。把它講得有血有肉一點會更好。然後最後當然就是,雖然説你要be yourself,真誠地展現自己,但是你的功課是要做的。你要研究一下對方是個什麽樣的公司, 這個公司做什麽的,然後你申請這個職位有什麽要求,然後你爲什麽覺得這個職位適合你,你爲什麽覺得這個職位一方面可以幫助你發揮你的又是,另外一方面你爲什麽覺得你可以在這個職位上對公司有貢獻有幫助,這樣的話對話就落到實處了,而不是空對空的,説我工作很努力,我很好學,然後我很樂於助人,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都是很general 的一些statement,但如果你能把它落到實處,就是說我如何可以在這個職位上幫到公司,以及在這個職位上我可以怎麽樣繼續成長,就會比較更容易打動對方。
您當初其實在著名的中金公司投資銀行做了十幾年,然後之後又去到UBS和基金公司來工作,那麽請問當年工作轉型的時候,你是怎麽樣做出這些抉擇的?等於其實你是挑出了一個舒適圈,然後再去挑戰另一個行業。您可以分享一下當時的心路歷程,就好像會不會害怕,然後又如何面對恐懼的呢?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一個人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類似這樣的機會,就是說你到底是沿著既有的熟悉的路徑發展下去,還是說你要做一些路徑上的轉換,嘗試一些新的領域,我覺得幾乎所有人,或者説大部分人都會有遇到這樣一個機遇和抉擇。這個時候一般有兩個問題,第一,要不要換?爲什麽要換?換或者不換有沒有各自的好處和壞處?第二,如果換的話,會有那些挑戰,然後該怎麽應對?在我自己的情況而言的話,我當時決定轉換,其實最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就是我在投資銀行,投資銀行我們叫sell side,就是賣方,然後客戶那邊基金管理公司叫buy side叫買方。我在sell side已經做了14年,然後再自己所做的領域當然很熟悉了,但是反過來講也就沒有帶大的學習的空間或者進步的空間了。工作逐漸變成這種日復一日的routine,就例行公事。當然很舒服,也很輕鬆,因爲你做的事情你都很熟悉,客戶也很熟悉,市場也很熟悉,工作内容也很熟悉,所以沒有太多的壓力。但是與此同時也沒有太多的發展的空間。然後我覺得buy side,就是做買方,應該是有更好的空間,因爲我們面對的機會是幫助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的股票市場,具體的業務實際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爲之前你們可能也知道,中國的A股市場是沒有想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的,只有QFII RQFII這麽一個渠道。所以很多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資產配置都是很低的。但是隨著中國的經濟的不斷地發展,中國已經成爲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然後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成為中國全世界第二大的資本市場。這個對於中國的實際的經濟地位而言的話,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的配置是非常低的,調整早晚是要做到位的,就是説境外機構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配置的增加是一個非常肯定的事件。我們如果有很好的業績,很好的管理團隊,在這個趨勢中實際上是有很好的這個業務機會。所以我當時覺得第一個考量是這個opportunity,這個機會本身是順應潮流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二個考量具體這個公司適不適合我,我覺得答案也是適合我的,因爲這個公司的創始人就是當年找我進中金我的第一個supervisor,我的第一個老闆,然後他在中金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自己就離開了中金,然後創業成立公司,然後幾年下來這公司發展的也不錯,現在他想叫我rejoin他,然後一起跟公司發展。所以這就是兩個問題,答案都是yes。首先這是本身是個很好的opportunity,整個行業趨勢都是有利的。其次具體到這個公司,公司的人也比較熟悉,都認識很多年了,所以我就決定做轉變,但是決定歸決定,轉變下來還是有很多的挑戰,就像你説的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圈以後,很多事情要重新來過,包括投資者這個群體的拓展,然後投資者關係的建立,以及怎麽樣通過認識這些人,加强溝通,建立信任,然後讓他們能夠有足夠的信心,補簽頭給我摩恩,讓我們幫他們管理。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最快也要一年,然後兩三年才能夠落實一個訂單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必須要實現自己工作方法上和心態上的轉變。就是説第一,工作還是要繼續的,有條不紊地展開。第二就是不可以着急,因爲這種事情你急也急不得,着急也沒有用,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儘量的廣種薄收,把關係網鋪開,然後逐漸的去跟客戶加强認識,加强溝通,讓他們更好地瞭解我們。然後等到市場的時機成熟的時候,再push他們,把錢投進來。所以所謂的轉型也經歷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最少有兩三年的時間都是在轉型期,所以這個是不容易的。但如果你轉型成功的話,reward也是很大的,因爲你進入了一個新領域,然後又可以有新的發展的空間,所以對
資訊
- 節目
- 頻率系列
- 發佈時間2021年4月22日 下午2:55 [UTC]
- 長度25 分鐘
- 季數1
- 集數7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