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时不出国,不花那么多时间学英语,是不是我的学术进步会更快?”
如果大家听过我们的第5期节目,应该对Gillian当年学英语考托福的艰难道路印象深刻。如今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多年之后,Gillian有时仍然会想:当初花这么多额外的时间精力在英语学习上,真的值得吗?
这个问题,或许不仅仅关系到“英语基础较弱”的同学。鉴于英语在当今学术界的霸权地位,语言差异关系到每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学术人。比如,即使英语还不错,但毕竟比不上母语者,是否意味着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在英语国家生活十年以上的留学生,语言是否仍然有可能成为职业/学术阻碍?即使不留学,但如果身处英文期刊为主导的学科领域,英语学习是否侵占了本可以用于科研的时间?AI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弥补语言差异?
本期节目,我们将通过各自的经历和体验,聊聊我们对于“语言关”的理解,并为不同英语能力阶段的朋友们梳理出短期+长期的多种破局方法。
另外,在许玲玲教授的新书《时间继承者》(https://sunypress.edu/Books/T/The-Time-Inheritors) 的启发下,我们也将母语差异的话题引申到了不同人的时间继承与不平等,思考如何通过“组合拳”,把我们额外付出的时间精力转化为个人特点甚至优势。
00:00 出国读博,时间都用来学英语了,学术上反而进步很慢?
04:36 语言差异可能给留学生的学术道路增加哪些难度?
16:18 如果留在国内读博,规避语言阻碍,是否会更利于学术进步?
44:08 如何看待母语差异造成的“时间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未必是劣势
53:37 Gillian在博士毕业之后的求职和工作阶段,是否仍然感受到语言差异?
59:19 当语言能力提升的速度追不上迫在眉睫的实际需求,能否靠AI得救?
1:05:26 语言能力不是全部,方法和努力同样重要
1:07:11 除了AI,还有哪些“外援”可以利用?(免费&付费)
1:16:48 语言能力的前期提升是短期任务,不要指望“日拱一卒”
1:19:55 Gillian:或许在国内的学术进步会更快,但我不后悔留学
1:22:32 如何看待学术界的“英语霸权”,以及我们个人因为各种“不公平”而产生的额外付出
———————————————
主播:Gillian / Zeyuan
在北美高校读人文学科的PhD是怎样一种体验?我们在Grad Lounge畅谈从申请硕博留学到毕业求职的经验,分享学术内外的感想见闻。
每两周周四晚更新
订阅我们的播客:喜马拉雅 荔枝 小宇宙 网易云音乐 Apple Podcast Spotify YouTube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留学、读博、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期刊发表、经费申请等方面的疑问和需求,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Grad Lounge 不止学术
听友群、写作课:ze2yuan1,备注来意
邮箱:gradlounge@outlook.com
Information
- Show
- FrequencyUpdated Weekly
- PublishedOctober 9, 2025 at 11:41 AM UTC
- Length1h 28m
- Episode1
- Rating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