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28日。九百五十九年前的明天,英吉利海峡的海面上,一支由数千艘木船组成的舰队正破浪而来。船帆上绣着诺曼底的鸢尾花标志,船首像雕刻着圣乔治的十字——这是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入侵舰队。此刻,英格兰的东南海岸线已进入戒备状态,一场改变欧洲历史的战争,即将在黑斯廷斯附近的海滩与丘陵间拉开序幕。
要理解这场“诺曼登陆”的意义,我们必须先回到1066年的英格兰与诺曼底,还原那个充满矛盾与争夺的时代。
1066年1月5日,英格兰威塞克斯王朝的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去世。这位以虔诚著称的国王一生未娶,也没有留下子嗣,他的王位继承问题,瞬间点燃了英格兰贵族间的矛盾。
爱德华的王位最终落到了他的妹夫哈罗德·戈德温森手中。哈罗德是英格兰最有权势的贵族之一,他的父亲戈德温曾长期掌控威塞克斯的军政大权,甚至能让爱德华在即位初期“形同傀儡”。尽管哈罗德在爱德华临终前被推举为国王,但他的继位并不被所有人认可——尤其是远在诺曼底的威廉公爵。
威廉公爵是诺曼底的统治者,他的家族与英格兰王室有着复杂的渊源。威廉的母亲是法国法兰德斯伯爵的女儿,父亲是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早年,威廉因父亲早逝,年仅8岁便继承爵位,在叔叔的辅佐下逐渐巩固权力。他与英格兰王室的联系,始于爱德华的父亲“长者爱德华”(爱德华的伯父)。长者爱德华曾在诺曼底流亡多年,威廉的父亲曾保护过他,因此爱德华对诺曼底公爵家族抱有感激。
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爱德华去世前曾向威廉承诺:“我将王位传给你,你要好好治理英格兰。”但这一承诺的真实性至今存疑。另一种说法是,爱德华的遗言被哈罗德篡改——哈罗德利用自己在英格兰的威望,说服贵族们支持他继位,并向威廉隐瞒了真相。
无论真相如何,威廉对哈罗德的继位极为不满。他认为自己是爱德华的合法继承人,而哈罗德的继位是“篡位”。为了夺回王位,威廉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秘密筹备:他派人前往欧洲各地招募雇佣军,包括法兰西的骑士、佛兰德斯的弓箭手和布列塔尼的步兵;他下令在诺曼底的港口建造或征用船只——据后世估算,这支舰队约有700-1000艘木船(相当于当时欧洲最庞大的海上力量之一),每艘船可搭载20-30名士兵;他还囤积了大量粮食、武器和盔甲,甚至在诺曼底的教堂里征收“战争税”,以充实军费。
就在威廉筹备入侵的同时,英格兰北方的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也盯上了英格兰王位。哈拉尔三世是维京人的后代,以勇猛著称,他宣称自己的祖先曾与英格兰的“丹麦王朝”有过约定,有权继承英格兰王位。更关键的是,哈罗德的哥哥托斯蒂格——曾是诺森布里亚伯爵——因与哈罗德不和,转而投靠哈拉尔三世,承诺为他提供英格兰北方的支持。
1066年9月,哈拉尔三世的舰队从挪威出发,搭载着约300艘船、9000名士兵(包括大量维京战士),在英格兰东北部的约克郡登陆。哈罗德不得不分兵北上迎战。9月25日,双方在约克附近的斯坦福桥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中,哈罗德的军队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战士的勇猛:他们用长矛组成密集的“盾墙”,顶住了维京战士的冲锋;哈拉尔三世本人虽身披重甲,却在战斗中被一名英格兰农民用长矛刺穿大腿,最终伤重而死。挪威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哈罗德的哥哥托斯蒂格也战死沙场。
斯坦福桥战役的胜利,让哈罗德暂时稳定了北方局势,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他的精锐部队(约1.5万名士兵)在战斗中损失惨重,许多贵族和士兵因伤亡或疲惫无法随他南下。更糟糕的是,当哈罗德收到威廉已在英格兰南部登陆的消息时,他必须在短时间内集结剩余兵力,跨越300公里的距离,与威廉的军队决战。
1066年9月28日,威廉的舰队在英格兰东南部的佩文西湾登陆。这里地势平坦,背靠森林,是理想的登陆地点。威廉的士兵迅速占领了附近的村庄,烧毁房屋以威慑当地居民,并开始向内陆推进。
此时,哈罗德的军队正从约克向南急行军。由于斯坦福桥战役的消耗,他的部队已从最初的约3万人锐减至约1.5万人,且多为步兵,装备以长矛、斧头和圆盾为主。相比之下,威廉的军队中不仅有步兵,还有大量骑兵(约2000-3000名诺曼骑士)和弓箭手(约1500名),装备更精良,战术更灵活。
1066年9月29日清晨,哈罗德的军队抵达黑斯廷斯附近的森拉克山。威廉的军队已在山下的平原上列阵完毕——骑兵分布在两翼,弓箭手居中,步兵在前。双方隔着一片开阔的草地对峙,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威廉站在阵前,身披锁子甲,手持长矛,向士兵们发表演说:“勇士们!英格兰的土地肥沃、财富丰饶,而我们诺曼底人,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今天,我们要用剑与盾,为我们的权利而战!记住,你们的家人、你们的土地,都在这场战斗的结果里!”士兵们高呼“威廉!威廉!”,声浪震动了整片平原。
哈罗德的军队则士气高昂。他们在斯坦福桥战役中刚刚获胜,相信自己能再次击败诺曼人。哈罗德本人骑着战马,站在阵前,对士兵们说:“今天,我们要用鲜血捍卫英格兰的王冠!让诺曼人知道,我们的土地不容侵犯!盾墙要稳,长矛要准,为我们的家园而战!”
战斗在上午10点左右打响。威廉的弓箭手首先发起进攻。他们使用的复合弓(由木材、牛角和筋腱制成)射程远、穿透力强,密集的箭雨如蝗虫般飞向哈罗德的“盾墙”。英格兰士兵用圆盾组成严密的防线,试图阻挡箭雨,但仍有许多人中箭倒地——箭簇穿透薄木盾,扎进士兵的手臂、肩膀,甚至面颊。
随后,威廉的骑兵发起冲锋。诺曼骑士身披重甲(由铁片和皮革制成),手持长矛(约3米长),如潮水般涌向英格兰阵线。哈罗德的“盾墙”在骑兵的冲击下逐渐松动——一些士兵因恐惧而后退,阵型出现裂痕;另一些士兵则因长矛折断,只能用斧头或拳头反击。
关键时刻,哈罗德的弟弟吉尔斯和莱奥弗里克战死,士兵们的士气受到重创。更致命的是,哈罗德本人在战斗中被箭射中眼睛(一说被长矛刺中),从马上跌落。他的士兵们误以为他已经战死,阵线彻底崩溃。
威廉的军队乘胜追击,将英格兰士兵赶下森拉克山。哈罗德的尸体被士兵们拖出战场,挂在威廉的帐篷前示众。据《诺曼底公爵威廉的事迹》记载,哈罗德的尸体被砍去右手(因他曾发誓“用右手捍卫王冠”),但最终被他的妻子找到并安葬。
这场持续了约一整天的战斗,以威廉的全面胜利告终。
黑斯廷斯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英格兰的命运。
威廉在战役结束后,迅速向伦敦进军。英格兰的贵族们见大势已去,纷纷向威廉宣誓效忠。1066年12月25日(圣诞节),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史称“征服者威廉”。
威廉的统治彻底颠覆了盎格鲁-撒克逊的旧秩序。他废除了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土地所有权,将自己的诺曼亲友和追随者封为新的贵族,建立了以国王为中心的封建制度——贵族向国王效忠,国王赐予土地,贵族则为国王提供兵源。他还推行“土地调查”(1086年完成的《末日审判书》),派遣官员走遍全国,详细记录每块土地的归属、产量和人口。这份“末日审判书”不仅是为了收税,更是为了强化国王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诺曼征服对英格兰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威廉和他的贵族们使用法语(诺曼法语),而普通百姓仍使用盎格鲁-撒克逊英语。两种语言的长期融合,最终催生了现代英语:法语为英语带来了大量法律、宗教和政治术语(如“judge”“justice”“parliament”),而英语则为法语提供了日常生活的词汇(如“sheep”“cow”“house”)。诺曼贵族还带来了“罗马式建筑”风格,建造了如伦敦塔、达勒姆大教堂等标志性建筑,取代了盎格鲁-撒克逊的木构建筑。
诺曼征服的影响,渗透在英国历史的每一个阶段。13世纪《大宪章》的诞生,根源是诺曼贵族与国王之间的权力博弈;15世纪玫瑰战争的争斗,本质上是诺曼贵族后裔之间的权力争夺;甚至工业革命的基础,也离不开诺曼征服后形成的中央集权、法律体系和商业网络。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1066年9月29日的诺曼登陆,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次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那天清晨,当威廉的舰队在黑斯廷斯海滩登陆时,英格兰的未来被彻底改写:盎格鲁-撒克逊的传统在底层社会中延续,诺曼的骑士制度、法语文化和封建体系则在顶层社会中扎根。两种文化的交融,最终孕育出了独特的“英国性”——既有诺曼的尚武与严谨,又有盎格鲁的包容与务实。
九百五十九年
資訊
- 節目
- 頻率每日更新
- 發佈時間2025年9月28日 下午12:00 [UTC]
- 長度13 分鐘
- 年齡分級兒少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