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25日。六百五十七年前的明天,河南开封的汴河两岸,秋风吹动着新插的旌旗。一艘挂着明军龙纹旗的官船缓缓靠岸,船头站着的,是刚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三个月的明太祖朱元璋。他望着河对岸的古城墙,对身边的谋士刘基轻声说:“这开封城,曾是北宋的都城,如今元人跑了,该让它换个新模样了。”
这一天,朱元璋做了两件载入史册的事:一是以明朝皇帝的身份正式进驻汴梁(今开封),二是颁布诏书,将元朝的“大都路”更名为“北平府”。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改名,而是一场关乎王朝统治根基的政治变革——它标志着明朝对北方的征服从“马上得天下”转向“马下治天下”,也拉开了中原文化复兴的序幕。
要讲清这件大事,我们得先把时间拨回1368年的春天。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元亡明兴”的历史转折点。
元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统治中原不过百余年。但这百余年间,北方的百姓却饱受压迫:蒙古贵族圈占土地,汉人沦为“南人”,连科举都被取消;官府横征暴敛,“赋税之重,十室九空”;更可怕的是,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战火席卷黄河流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此时的朱元璋,正站在命运的转折点上。他出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赤贫农家,小时候替人放牛,做过和尚,甚至讨过饭。但这个“乞丐皇帝”有着超乎常人的政治嗅觉——他深知,要推翻元朝,必须“得民心”;要治理天下,必须“复汉制”。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做起,凭借“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的策略,一步步崛起。1363年,他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陈友谅;1367年,他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统一了南方。此时的朱元璋,已拥有二十五万精锐水军、六十万陆军,以及一支由刘基、宋濂、徐达、常遇春等能臣猛将组成的核心团队。
1367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他在诏书中写道:“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宇,分据纷纭。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这段话,既是他的“夺权宣言”,也是他的“治国纲领”——他要终结元朝的“胡虏统治”,恢复汉家王朝的秩序。
朱元璋的“北伐”,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政治+军事”的系统工程。
1367年十月,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出发前,他在南京誓师,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篇檄文,直击北方百姓的痛点:蒙古人压迫汉人、破坏汉文化、横征暴敛。许多地方的百姓听说“明军要来”,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徐达的战术堪称经典。他采用“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的步骤,一路势如破竹:1367年十一月,攻占山东济南;1368年正月,占领河南开封;1368年三月,攻克潼关,关中震动;1368年八月,兵临大都(今北京)城下。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是个懦弱的统治者。他见明军兵临城下,连夜召集大臣商议,却无人敢战。最终,他带着后妃、太子和少量亲信,从健德门仓皇北逃,逃往漠北的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终结。
但朱元璋没有急于追击元顺帝。他对徐达说:“元都既破,当置北平行省,以总其地。”意思是,要在大都设立一个省级行政机构,统筹北方事务。而“行省”之外,还需要更具体的地方行政划分——这便是“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的背景。
“路”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元朝的“大都路”,是当时北方最核心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部分地区及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它的治所在大都(今北京),但元朝对这里的统治,始终带着“征服者”的傲慢:蒙古贵族占据大量土地,汉人官员地位低下,赋税沉重,连“路”的名称都带着“大都”的蒙古色彩。
朱元璋将其更名为“北平府”,看似只是改了个名字,实则暗含深意。
“北平”二字,取“北方平定”之意。朱元璋希望通过这个名字,宣告北方已纳入明朝版图,战争结束,天下太平。更重要的是,“北平府”的设立,标志着明朝对北方的统治从军事征服转向了行政管理——他要用一套全新的、属于汉家王朝的制度,取代元朝的“路”制,将这片土地真正“汉化”。
为了确保这一变革顺利推行,朱元璋亲自赶到了汴梁(今开封)。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开封。早在起义初期,他就曾在开封一带活动,深知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它是北宋故都,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此时的大都虽已失守,但汴梁作为元朝“河南江北行省”的治所,仍是北方的重要城市。
朱元璋抵达汴梁的那天,百姓们自发聚集在街头。他们中有人曾见过元军的铁蹄,有人曾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此刻看着明军整齐的队列、官员们威严的仪仗,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老秀才挤到人群前,颤抖着喊:“终于不用再受蒙古人的气了!”一位卖糖葫芦的老汉,特意挑了一串最大的糖葫芦,塞到明军士兵手里:“你们是好人,吃这个!”
朱元璋在汴梁停留了三天。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召见当地的乡绅和官员。他穿着粗布龙袍,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亲切地问:“你们受元人欺负多久了?”一位白发苍苍的乡绅哭着说:“我祖上三代,都没见过这么苦的日子!蒙古人收税,连树皮都要剥下来;汉人做官,连县太爷都不敢当!”朱元璋点点头:“朕知道,所以今天来,就是要给你们换个新官府,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他做的第二件事,是登上开封的龙亭。这座北宋皇宫的遗址,此时已杂草丛生。朱元璋站在龙亭前,望着远处的大都方向,对随行的刘基说:“昔日元人在此作威作福,今日我大明要让它重新焕发生机。”刘基点头:“陛下圣明。元人以武力得北方,却失了民心;我大明以仁政治北方,必能得民心。”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颁布《改大都路为北平府诏》。这道诏书,用通俗的汉文写成,甚至刻在木牌上,张贴在汴梁的街头:
“朕本布衣,因元失政,民不聊生,起兵讨之。今元亡,天下归一,当以仁政治民,复古制,兴礼乐。兹改大都路为北平府,设北平布政使司,以治其地。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户籍,各州县设知州、知县,皆由朝廷选贤任能。凡元人强占汉民田土者,限三月内归还;凡苛捐杂税,一律减免;凡科举考试,恢复唐宋旧制,汉人子弟皆可应试……”
这道诏书,如同一声春雷,炸响在北方的土地上。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汴梁的百姓“闻诏皆喜,奔走相告”;山西的商人听说“减免商税”,连夜赶着骆驼来汴梁做生意;陕西的农民听说“归还田土”,纷纷扶老携幼,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坟前祭拜。
“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的影响,远不止于名称的变化。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明朝统治北方的大门。
首先是行政体系的重建。元朝的“路”制,官员多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当“吏”;而“北平府”的布政使司,官员全部由明朝中央任命,汉人占比超过九成。这些官员中,有从科举选拔的寒门子弟,有跟随朱元璋起义的“老兄弟”,也有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他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均田免赋”——丈量土地,把元朝贵族强占的田土分给无地农民;减免赋税,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其次是文化的复兴。元朝统治时期,北方推行“蒙古法”,禁止汉人学习儒家经典,科举制度名存实亡;而“北平府”设立后,朱元璋下令“恢复科举”,并在开封设立“国子监”,招收北方学子。1369年春天,北平府的第一届科举考试举行,来自河北、山西、陕西的学子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考场。一位来自陕西的考生在考卷上写道:“元亡明兴,天地重光;北平改制,汉室重昌。”
最后是经济的复苏。元朝末年,北方的农业、商业遭到严重破坏;而“北平府”设立后,明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如修复黄河堤坝),减免商税(商税从元朝的“十分取三”降到“十分取一”)。1370年,北平府的粮食产量比元朝末年增长了三倍,开封的集市上,米价从“斗米千文”降到“斗米百文”,百姓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1368年9月26日朱元璋在汴梁改“大都路”为“北平府”,看似是一次普通的行政调整,实则是明朝“恢复中华
Thông Tin
- Chương trình
- Tần suấtHằng ngày
- Đã xuất bảnlúc 12:00 UTC 25 tháng 9, 2025
- Thời lượng14 phút
- Xếp hạngSạch